□江蘇省盱眙中學 仲媛
音樂是有情緒的。無論是用“小快板”表達的輕松活潑,還是用“漸強漸弱”表達的傷心憂郁等,都是音樂的情緒。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情緒,音樂情緒總是會給人們帶來各種快樂的體驗與美妙的感受,即便是傷心憂郁的音樂情緒,也能夠將人們從情緒的“低谷”中救贖出來,并讓他們體驗到無處不在的快樂。
文學作品有一定的創(chuàng)作背景,音樂作品亦如是。1940年,抗日戰(zhàn)爭正處于白熱化狀態(tài),為了瓦解敵人,教育群眾,鼓舞廣大革命戰(zhàn)士的昂揚斗志,時任校文工團編審股長的李林和團員阮若珊臨危受命,創(chuàng)編了歌曲《沂蒙山小調》等,在每一首經典樂曲的背后,都有一段真實的故事,即創(chuàng)作背景,而這些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正就是學生解讀樂曲情緒的密碼。
巴赫的《馬太受難曲》是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課中的一部分內容。這首樂曲屬于典型的巴洛克音樂。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這首樂曲中表達的情緒,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詳細介紹了這首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巴赫,是巴洛克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馬太受難曲》屬于被稱為“圣樂”的西方宗教音樂,受難樂、彌撒、經文歌、康塔塔等,是宗教音樂的基本體裁?!笆茈y曲”是為了紀念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而寫成的大型套曲,《馬太受難曲》被譽為“現存宗教音樂的巔峰”。
樂譜是樂曲情緒的外在表現形式。通過節(jié)奏的變換、強弱的交替、速度的快慢、音符的變化等,就可以將樂曲中的情緒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因此,讀譜,也是音樂學習者感知音樂情緒的一種密碼。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中,為了讓學生真切地感知樂曲中的情緒,教師還要引領學生聚焦樂譜、分析樂理。通過引領學生分析樂譜中的節(jié)奏變換、力度強弱、速度快慢以及音符變化等樂理知識,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準確感知樂曲中的情緒。以引領學生欣賞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中部巴達克人的情歌《星星索》為例,我以問題為導向,引領學生聚焦這首歌曲的樂譜,分析這首歌曲的樂理,準確感知這首歌曲中蘊含的情緒。以下是本節(jié)欣賞課中的一個教學片段: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看譜,并思考下列問題:全曲的結構如何?曲調和歌詞分別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學生1:這首歌曲的結構是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即A+B+A1。
學生2:本首歌曲曲調緩慢悠揚,柔和松弛,有搖晃感,歌詞委婉抒情,略帶哀傷色彩。
學生3:整首歌曲表達了對心愛姑娘的深切思念之情。
讓學生聚焦樂譜,分析樂理,不僅有助于夯實學生的樂理基礎知識,還有助于學生細致入微地感知樂曲中流露的各種情緒。
聆聽,是音樂學習者欣賞音樂的必經之路。通過不斷的多角度聆聽,學生才能夠走進樂曲的意境,將樂曲中的各種情緒升華為自身的一種真實感受。因此,在引領高中學生欣賞各種樂曲時,教師要在指導學生聆聽樂曲演奏方面下功夫,讓學生在反復不斷的屏息聆聽中,洞察、感知、升華音樂中的情緒,進而對樂曲的內容、思想、情感等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組織學生通過自主活動,欣賞非洲音樂的一個教學片段。首先,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了非洲鼓樂,樂曲結束后,我拿出了一只非洲手鼓,并配上網絡的流行音樂《小寶貝》,邊唱邊現場擊打非洲鼓,學生屏息聆聽。然后,我請一位學生上臺擊打非洲鼓的不同位置,請其他學生聆聽,觀察他的動作和鼓音色聲音之間的關系,自己總結出非洲鼓的“高音”“中音”“低音”的擊打位置。就這樣,學生通過“賞鼓”“聽鼓”“打鼓”這一系列活動,對非洲手鼓的音色表現有了主動積極的了解。接下來,是學生自主表現非洲人生活的活動時間,他們走上講臺,穿起獸皮帶起羽毛頭飾,拿著棍棒表現非洲人打獵的生活場景;有的背上非洲鼓,拿起打擊樂器給表演打獵的學生打起節(jié)奏;其余的學生在臺下用吶喊、吼叫、跺腳等復合節(jié)奏來表現非洲音樂節(jié)奏的多線條特點,場面讓在場的教師為之震撼。實踐證明,在屏息聆聽的過程中,加入學生的自主活動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能更為真切地感知到樂曲中的情感,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
綜上所述,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引領學生深挖背景、聚焦樂譜以及屏息聆聽等途徑,破解樂曲中的情緒密碼。這樣就可以真正達到鑒賞美妙音樂的目的,能夠在美妙樂曲的滋養(yǎng)下,塑造高尚品質,提升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