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嘉峪關市育才學校 周佳
1.信息技術搭建了課下交流分享的橋梁。傳統(tǒng)的教學任務基本上從每天放學后就結束了,課堂實效教師當天無法有效掌控。而利用信息技術中的各種“網絡學習”手段,教師可以通過發(fā)布學習資料、分享學習經驗、開展線上交流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掌握課后學生的學習實效。學生也可以彌補課堂上“沒聽懂”的缺失,通過線上交流實現(xiàn)“補課”,實踐檢驗中,效果良好。2.信息技術有效促進了課堂角色的轉換。傳統(tǒng)課堂的主角往往是教師,授課工具、展示教具等極其有限,“滿堂灌”“填鴨式”“囫圇吐棗”等問題不乏少數(shù)。而基于信息技術平臺下的“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拓展群文閱讀課堂的容量,還可以開展更多諸如自主式、互助式、交流式等教學模式,以此來實現(xiàn)學生由被動學習—融入適應—主動發(fā)揮的轉變。
1.信息技術對教師綜合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來,網絡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其發(fā)展速度已經遠遠超過教師自身素質的儲量,傳統(tǒng)認知中的“要想給孩子一杯水,教師需要一桶水”理念在現(xiàn)代化信息時代已成為過去,信息技術的操控能力、多元信息的整合能力、課堂教學的實際駕馭能力等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在信息化的實際運用中面臨著極大挑戰(zhàn)。2.網絡信息的有效監(jiān)管給家長增加了額外負擔。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呈現(xiàn)的內容往往是經過了多次篩選組合后的精品信息,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百利而無一害。而網絡信息充斥著太多負面內容,學生通過網絡渠道得到的往往是未經過濾凈化的“第一手”信息,有些甚至充斥著各種不良內容,極大程度地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同時,網絡學習的過于便利也容易形成“網絡綜合癥”,失去自我思考、自我探究的空間,因此,學生不僅需要自律,更需要他律,無形中也增加了家長的負擔。
議題是群文閱讀的“文眼”,必須體現(xiàn)群文閱讀教學的探究性、延展性,圍繞議題而選擇的多個文本才能凸顯關聯(lián)性、互補性,從而開展小組合作式、思維啟發(fā)式、互動交流式等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而傳統(tǒng)的備課方式、集體教研活動受到在校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往往研究討論不夠深入,碰到分歧點時,現(xiàn)場無法有效達成共識,效率不高。實踐中,我們教研小組有效利用疫情防控的“錯峰”手段,在放學回家后展開線上分析研判,圍繞待定的議題,每人利用手中的網絡資源多方查找信息,在相互針鋒相對的討論中,極大程度地節(jié)省了集體備課的時間,議題生成的科學性得到了有效印證。
經教研小組成員反復研判測試,利用“電子書包”軟件給學生設置預習作業(yè),包括了聽說讀寫、詞句理解、修辭手法測試、中心思想歸納等核心內容,并通過在線設置完成時間來檢查預習效率。教師通過手機、電腦等工具即可隨時得到學生預習的信息和結果,及時掌握學情,有效調整教學設計,達到胸有成竹的目的。同時,該軟件的“家長提醒”功能不僅有效控制了學生的上網時間,更對網絡不良信息的瀏覽、侵入,及時進行報警提醒和強制刪除,有效解決了監(jiān)管不當?shù)膯栴}。
以上有效探索是通過點對點的形式提出了信息化教育潛在的不穩(wěn)定因素的有效對策,在群文閱讀的實際教學中,我們所面臨的問題遠遠不止這些,基于我小組研究過程中的點滴積累,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群文閱讀實際上是一種高級的教學模式,但并不意味著所有學生都能夠在短期適應,在承認并接受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我們的議題生成、教學設計等關鍵環(huán)節(jié)必須做到統(tǒng)籌兼顧、因材施教,尤其是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教學中的“分層教學”優(yōu)良并轉化提升,更加注重學困生的課堂接受能力,才能避免群文閱讀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出現(xiàn)學習好的學生更好、學習不好的學生更差,圖了形式、走了過場的問題。
課堂中級目標的設置絕對不可以缺少“核心素養(yǎng)”這個關鍵環(huán)節(jié),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得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從內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積極向上的審美情愫,逐步達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信息技術是有效開展群文閱讀的載體之一,并非全部?,F(xiàn)實教學中往往看到很多語文教師為了盡快掌握群文閱讀的各類技巧而走入誤區(qū),花費了大量精力投入網絡研究中,有效輔導少了,面對面的點評少了,網絡平臺反倒成了師生之間的“隱形墻”。群文閱讀依然需要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有力支撐,切不可用一段段的音頻視頻純粹代替教師的心靈朗讀,用一篇篇網絡片段代替課文完整性的呈現(xiàn),出現(xiàn)核心與方法本末倒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