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年
(宿遷高等師范學校 江蘇 宿遷 223800)
隨著新時期學前教育教學改革深入開展,為了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教師要重視結合教學內容,科學的進行教學實踐與創(chuàng)新,從而通過有效的進行職業(yè)課程設計,加強學生專業(yè)能力。本文以學前教育體育教學課程為研究,探索了具體的教學途徑,希望分析能夠不斷提高學生職業(yè)化水平。
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所學到的內容最終都要運用到幼兒教學當中,就目前階段而言我,體育與健康是我國學前教育以及小學階段教育的重點難點。因此,學前專業(yè)的學生應當提升自身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水平。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應當全面掌握相關的體育類型,還應當熟知相應的理論內容,例如,籃球運動知識、足球運動知識、田徑運動知識等。除此之外,該專業(yè)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還應當充分了解幼兒身心特點,進而能夠更好的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展開教學,構成完善的教學體系。
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應當具備較強的運動實踐能力,無論是籃球、足球、羽毛球還是田徑游泳等運動,學生都應當對這些運動的基本動作全面掌握。由于學前教育學生在畢業(yè)后通常都會進入到幼兒園展開工作,幼兒園的教育大多數都是通過游戲,基礎的運動鍛煉等活動展開的。因此,學前教育學生必須具備相應的運動能力,能夠掌握相關運動的基本技能,進而更好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能夠幫助幼兒展開活動,給予幼兒正確的示范并展開教學,提升學前教育的效果。
學前教育學生應當保證自身具備相應的學前體育教學能力,其中應當包括幼兒體育課程設計能力、幼兒體育與健康知識講解能力、幼兒體育教學活動組織能力、幼兒體育運動技術教學能力、幼兒體育與健康教學評價能力及體育運動保護技巧理論等內容,在實際展開教學過程中,學前教育的學生需要采用規(guī)范的教學行為根據班級內部幼兒的實際情況以及個人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進而更好的開展教學。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當對幼兒進行實時觀察,根據幼兒實際的表現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進而更好的提升教學效果。因此,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還需要提升自身的表達能力、指揮能力、觀察能力以及示范能力等內容,進而更好的保證自身在之后走入工作崗位后能夠更好的展開教學。
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體育理論知識儲備,進而更好的將體育和健康聯系起來,同伙體育知識展開健康運動教學,進而更好的運用科學的方式指導幼兒展開體育活動。因此,學前專業(yè)的學生在進行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應當重視 “學與用”這一環(huán)節(jié),在學習過程中應當將幼兒的身心特點,體育運動知識,體育文化以及體育賞析,主要運動項目以及其內容等方面結合掌握,學校應當針對這些內容開展專門的課程,進而更好的幫助學生掌握相關內容,讓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后,能夠更好的運用這部分內容展開學前教育工作。
基于職業(yè)要求與自身發(fā)展,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運動技能的發(fā)展要體現出自身的特點,其運動技能教學內容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發(fā)展身體素質類,主要包括跑、跳、投、基本體操、體育游戲等發(fā)展學生體能、協(xié)調、平衡等身體素質。而這類技能是每一位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所必須具備的技能之一,也是幫助幼兒進行體育活動學習的基礎性技能之一;其次,要進一步加強不同的運動技能的學習,例如,啦啦操、太極拳等。作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所在,結合教師、學校供給的課程內容,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進行專項的聯系和實踐。每一位學生必須至少數量掌握2項運動,才能更好的進行對幼兒的教學。
針對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其實踐的內容主要圍繞如下幾點進行,即各類體育活動的策劃、組織,體育健身的指導工作。而上述內容的學習,必須建立在充分的實踐之上,才能更好模擬學生的崗位學習需求,提升操作價值。所以,對學校而言,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體育課程內容,并非簡單的出門活動,而是需要將課堂得到進一步的延伸和拓展,切實將實踐性的課程內容穿插在平日的教學之中。例如,在進行平日常規(guī)的課程之中,可讓學生自我組織、自我學習實踐,讓學生模擬崗位上的各項課程推進流程。此外,要考慮到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其未來面向的是廣大幼兒,因此在教學中還需要考慮一定的教學趣味性,并且要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將課程的內容簡化,使得其更契合幼兒都學習和模仿,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針對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明確提出,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在體育課程上必須定位準確,始終將培養(yǎng)人才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擺在第一要義,使得體育課程以及培養(yǎng)價值有機融為一體,使得體育課程作為素質課程的重要輸出方式之一。根據過往的經驗,結合對人才的教學需求來看,可將學前教育專業(yè)體育課程的內容分為如下三個模塊:首先,身體素質。進一步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健康發(fā)展是進行體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所需要的教學內容包括:跑,項目有 50m、80m、女 800m、男 1500m,通過跑步鍛煉學生的爆發(fā)力與耐力,促進學生心肺功能的健康發(fā)展;跳,項目有跳遠以及跳高,通過“跳”鍛煉學生的爆發(fā)力、腰腹力量以及下肢力量;而“投”指的是丟沙包和丟實心球等運動,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學生手部與上肢力量。即使是相對較為簡單的體育項目,也能夠滿足當下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的需求。并且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也能切實幫助學生的身體素質不斷提高,得以有效抵御各類疾?。黄浯?,崗位能力。針對學前教育專業(yè)而言,其未來主要是向社會的幼兒園輸出專業(yè)人才,為了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而設立的職業(yè)。所以,在對學生進行專業(yè)的體育課程培訓的時候,也要充分尊重學生未來的社會崗位需求,設計更有針對性的體育鍛煉內容。目前來看可分為以下積累:首先,球類活動。例如,足球、籃球等常見的足球活動;其次,民間體育活動或游戲,如,丟沙包、跳格子等,能夠更好激發(fā)幼兒的活動興趣;再次,做好口令和隊伍的編排工作,激發(fā)廣大幼兒積極跟隨教師的口號,完成不同的規(guī)模的體育游戲;最后,需要將保健操等融入課程內容之中,使其以教師的身份,帶動幼兒完成不同的訓練。需要注意的是,體育教學的核心是鍛煉實踐動手能力。
為了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進行教學任務布置的時候,就需要積極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fā),結合其身體素質的鍛煉等,有目的性地將教學課時進行設計。不僅能夠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提升學生的體育習慣,更能因此加強教學的功能性。目前的經驗來看,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體育課時,可圍繞如下進行課時規(guī)劃:第一學期,往往是學生體育課的必修時間,該階段是系統(tǒng)性地幫助學生建立一定的鍛煉、運動的習慣,引導其學會自主鍛煉;第二學期、第三學期則需要逐步融合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課時目標,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工作,力求幫助學生學會從教師的視角出發(fā),能夠有相應教育引導能力;第四學期的教學主要是進行體育教學實踐鍛煉,進一步提高與培養(yǎng)學生駕馭體育活動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為將來的幼兒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五、六學期,學生外出實習和頂崗實習,在實踐中鍛煉自己所學到的體育技能。在進行具體課程內容設計過程,要結合職業(yè)導向,充分開展與幼兒教學相關的體育教學項目,從而才利于不斷提高體育教學有效性。下面進行具體分析,希望分析能夠不斷提高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
(1)幼兒活動隊伍調動能力培養(yǎng)。
隊伍的調動能力是進行一切其他體育活動的基礎,因此在第一學期就要對學生的這一能力進行訓練與培養(yǎng)。在每堂課的開始部分,教師都可以安排一定的時間來鍛煉學生的隊伍調動能力,教師事先做出示范動作與口令,然后學生分組進行練習,要保證每名學生都要得到練習的機會。教師要隨時觀察,并記錄下學生在練習中所存在的問題,如,站姿不夠標準、聲音不夠洪亮、轉向腳出現錯誤等,隨后再次集中講解糾正,反復進行練習。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很難得到這樣練習的機會,而且每名學生的性格都不相同,教師要鼓勵每名學生都要大膽地站在其他人面前,克服自身的恐懼心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每名學生的隊伍調動能力都能夠得到極大的提升。
(2)幼兒操創(chuàng)編能力培養(yǎng)。
①學生徒手體操教學能力培養(yǎng)
在體育課的準備部分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徒手體操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掌握不同部位體操的基本特點,與此同時,教師也要特別關注學生做操的基本情況,對學生的動作提出具體要求,并注重學生形體的培養(yǎng),如,站姿、前平舉、側平舉等基本動作。通過練習,學生完成徒手體操的能力會得到顯著的提升,隨后教師要將體操用語與具體的動作相結合,讓學生在完成動作的同時明確動作名稱。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去思考每節(jié)體操名稱的由來,這樣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每節(jié)體操的特點。
②學生持輕器械操教學能力培養(yǎng)
體操不僅僅只有徒手操,還包含著手持器械所做的各種操節(jié)。教師在訓練學生徒手操教學能力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持輕器械操教學能力進行培養(yǎng),根據學校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接觸不同類別的輕器械,并根據器械的特點創(chuàng)編操節(jié)與教學。如,響鈴操,學生就可以讓響鈴出現在不同的方向、部位,并采用不同的動作進行創(chuàng)編與教學。通過響鈴操,學生可以舉一反三,進行其他器械操的創(chuàng)編與教學。
③學生團體操創(chuàng)編能力培養(yǎng)
團體操不同于個人操,它需要多人進行合作,并科學合理地進行安排與練習才能夠完成。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團體操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團體操的創(chuàng)編與表演當中,為學生在日后開展大型幼兒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每年學校都會舉辦運動會,其中都會有大型的團體操表演,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團體操的創(chuàng)編過程中,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生的團體操創(chuàng)編能力會取得質的飛躍。
(3)幼兒游戲、活動組織能力培養(yǎng)。
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幼兒游戲、基本活動組織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教師要明確幼兒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體育課教學的目標是為了提升幼兒的一些基本能力,如,“走、跑、跳、爬”等,同時提升幼兒的體育興趣,讓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愛上體育,而不是以競技技術、技能教學為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如何開展游戲以及該如何詳細的設計課堂活動,向學生展示一些比較優(yōu)秀的案例,加以借鑒。并讓每名學生都設計一個活動,并向同學進行展示,教師與同學在展示結束后可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樣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都能夠發(fā)現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從而培養(yǎng)學生幼兒游戲、活動的組織能力。
①幼兒游戲組織能力培養(yǎng)
幼兒體育活動的主要內容是游戲,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重點對學生幼兒游戲組織能力進行培養(yǎng)。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顧自身小時候曾經玩過的游戲并引起共鳴,并向學生介紹更多類型的幼兒游戲,增加學生的游戲儲備量,讓學生在已有游戲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教師在讓學生玩好游戲的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作為組織者組織幼兒進行游戲的能力,并進行教學實踐,教師給予評價,提升學生組織幼兒游戲的能力。游戲教學過程可以概括為七個步驟:一是宣布名稱、二是講解游戲方法、三是講解規(guī)則、四是人員分配、五是組織實施游戲、六是獎懲、七是總結與改進。與此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與時俱進,創(chuàng)編出符合時代進步的新穎的幼兒游戲,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②球類活動教學能力培養(yǎng)
幼兒都非常喜愛球類運動,它能夠有效地提升幼兒的力量、柔韌、靈敏以及協(xié)調等能力,幼兒的運動能力基本上都能夠在球類活動中展現出來。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對學生的球類運動能力以及教學能力進行培養(yǎng),如,足球、籃球等,同時也要對壘球、實心球等其他類型的球類能力與教學能力進行培養(yǎng),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球類水平。通過開展球類活動,學生不斷提高了專業(yè)能力,利于學生日后有效的開展實踐教學。
③課外鍛煉對學生活動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
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的專業(yè)特長,同樣特長的學生或者對該特長感興趣的學生可以組成一個社團,相互之間交流溝通,提升自身的能力。學校可以提供資源與場地,這樣在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也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組織教學能力。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不同類型的競賽,如,跳繩比賽、羽毛球比賽等,增加學生體育參與度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專業(yè)能力。通過不同形式的課外鍛煉,學生的活動教學能力都能夠取得極大的提升。
區(qū)別于其他的學習專業(yè),學前教育專業(yè)是一項功能性、應用性要求非常高的一類專業(yè)課程,對此就需要充分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fā),將未來學生要面對“幼兒學習需求”擺在教學的核心。對此,在展開圖與課程的過程中,就需要圍繞兩個知識點出發(fā),一類是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加強不同類別的體育運動的鍛煉和啟迪。而第二類則是具體某一類運動,學生能夠對其有所長,如不同的球類運動、不同的健美操運動等。學校在常規(guī)通識性的課程教授完畢后,需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運動習慣,建設不同的選修課程開放。但需要注意的是,應當要求學生學習至少兩門不同的體育選修課程,才能契合當下幼兒園對教師的需求。這類充分尊重學生學習興趣愛好所發(fā)的教學模式,不僅高度契合了當下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訴求,還能真正意義上滿足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多元化需求,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學習積極性,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但除了將“以人為本”納入學習的核心以外,教師還需要加強“學園結合”的體育課程模式推廣。所謂的“學園結合”,指的是充分考慮到學生未來要踏入社會崗位進行幼兒的教學,所以學習過程中要將實踐性、應用性的內容教學給學生。只有融入好兩種不同教學目標的核心,才能更好定向為社會輸出更多的人才,提升教學的成效。學園結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學前教育專業(yè)之中,最為重要的內容規(guī)劃之一,其不僅僅是我國針對學前教育專業(yè)所提出的必要教學要求,更能幫助各個學校在自身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拓展額外的體育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習更多與體育有關的課程,如健美操、幼兒體育游戲等,而這一部分恰好是當下課程教材中所缺失的,通過體育課程的補充能夠更好完善學生的學習體系。在教學的組織過程中,模仿幼兒園的教學情境,根據課程內容進行課堂模擬教學,提高學生的示范能力與講解能力。高校學前教育專業(yè)體育課程倡導“學園結合”的體育課程模式,既滿足學生對體育活動的需要,又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對學生而言,課程評價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而為了更好的順應當前職業(yè)導向背景下的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體育課程,教師也需要更為合理地設計教學內容,使得教學評價的價值也更有意義。教師要做到加強學生理論成績的研究同時,更做好實踐分數的要求。始終圍繞當下教學的目標,可將課程評價分為如下四個內容:體育理論評價;身體素質評價;專項技能評價;實踐教學評價。教學評價體系需要貫徹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核心內容,并且根據國家對學生健康的評價體系做好建設,采用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有機結合的方式推進,綜合對學生有一個全面、客觀地評價工作。結合過往的實際經驗來看,教師要將評定成績分為兩個具體的內容,即理論知識考核和體育實踐考核,前者的比例為30%,后者則為70%。由于部分學生對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因此在實踐課程的考核比例之中,有超過30%為學生平日的考勤分數,剩下的為學生在體育實踐成績的反饋。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多加參考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進步程度,而非僅關注學生的最終表現成績。
總之,在開展學前體育教學過程,要重視進行體育課程改革,要迎合時代發(fā)展,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實踐能力,從而才利于學生日后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實踐之中。本文通過對學前專業(yè)學生職業(yè)體育課程的研究,提出了具體的教學方法與改革途徑,希望分析能夠不斷提高學前教育體育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