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富
【課文介紹】
《白鷺》為郭沫若先生寫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以生動的筆調、清新的語言再現了白鷺的精巧和韻致。通讀全文,既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白鷺的喜愛、贊美之情,又可以體悟出作者對美好事物的一種詩意追求。誠如郭沫若所寫,“白鷺是一首詩”:顏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覓食的獨特、棲息的悠然、飛行的幽雅,等等,無不充滿韻味,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教學本文時,宜采用讀,細讀、精讀、品讀、賞讀,要讀出形——白鷺的大小適宜、色彩和諧,讀出意——文中有畫,畫中有詩,讀出情——以心格物,融通白然,讀出味——白鷺的無窮韻味,詩意美好追求的韻味無窮。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認識“鷺、嫌”等8個生字,會寫“素、宜”等II個字。掌握“精巧、配合”等18個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句子的深刻含義。
情感目標:
1.能想象并說出作者所描寫的畫面。
2.背誦課文,積累喜歡的段落。
態(tài)度目標:
學習作者通過對比、直接描繪等方法體現白鷺的美,體會作者對白鷺的喜愛、贊美之情,激發(fā)學生對鳥類、對大白然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作者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情感的方法和寫作手法。
2.品讀語言,初步感知課文詩般的語言美,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3.能引導學生把課堂內容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設計理念】
1.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其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要讓學生借助閱讀實踐,在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體驗,受到文本的情感熏陶,從而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并真正培養(yǎng)語義能力,形成語文素養(yǎng)。
2.感悟品味、美讀、移情,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關鍵。本課的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人情入境,與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鳴。
【設計思路】
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理解“白鷺是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的真正含義,激發(fā)學生用心感受生活,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之美的情趣;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受語言的節(jié)奏美,理解白鷺的精巧美、畫面美,體會作者借助白鷺的描寫抒發(fā)情感的表達方法,并學習用這樣的方法描寫心愛之物的外形。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激發(fā)情趣。
1.(播放舒緩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師出示白鷺圖片問: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它嗎?
2.能說說白鷺給你留下了怎樣深刻的印象?你對它有哪些好奇的地方?
3.把想到的向周圍的同學訴說。(師相機評價,鼓勵積極發(fā)言和有疑就問。)
解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學生白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閱讀感悟、個人體驗的讀書方法,從根本上說,是為了激發(fā)學生主動進行語文學習的熱情。
二、走進文本,自讀自悟。
1.白鷺引發(fā)了你的哪些聯想?你還了解義中哪些句段?打開課本,盡情誦讀,盡情感悟。
解析:閱讀是學生白己憑借語言文字去發(fā)現、去體驗、去探究的過程,學生在白主學習后合作研討,共同發(fā)展。
2.將課文閱讀的感受和發(fā)現與同桌交流,讀文時想到哪些人、哪些詞句,可作記錄。
解析:“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里教師不再是主觀地傳授知識,而是盡快地讓學生白己活動起來,去獲取知識,去討論、探究問題,這種靠學生、為學生發(fā)展的課堂,就是生本的課堂。
三、多維對話,加深理解和感受。
(l)師:在上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們已經知道這篇文章描寫了白鷺的美,那么,作者是如何體現白鷺的美的?讓我們深入閱讀課文,去感受一下。
①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
運用比喻句,從總體上贊美白鷺的美。用“詩”來比喻,新奇,貼切,耐人尋味。
②白鷺“色素的配合”從哪里可以體現出來?作者對此是如何評價的?
學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
板書:色素美(雪白鐵色青色)
評價: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這句話說明了白鷺顏色的恰到好處。
③白鷺“身段的大小”從哪里可以體現出來?作者對此是如何評價的?
學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
板書:身段美(流線型結構,長喙,腳)
評價: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這句話說明了白鷺身段美得恰到好處。
解析:多種形式的讀書,全方位觸摸語言文字,教師尊重學生獨特的讀書體驗。
(2)白鶴、朱鷺、蒼鷺與它相比呢?
白鷺: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
白鶴:太大而嫌生硬。
朱鷺、蒼鷺:太大了些,而且太不尋常了。
這是把白鷺和白鶴、朱鷺、蒼鷺進行了對比,寫出了白鷺無論色素的配合,還是身段的大小,都很適宜的特點,突出了白鷺的美。
解析:學生以創(chuàng)造者的姿態(tài)進行學習,發(fā)揮白己的獨特個性,在理解、表達中體現著靈活與機智,這不僅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了發(fā)展,而且學生的交際能力、合作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及情感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張揚。
(3)而白鷺卻因為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了它的美。
作者告訴我們怎樣的哲理?
學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
解析:美往往蘊藏在生活中,蘊藏在我們常見的事物中,只要我們用心體會,就會發(fā)現尋常事物中那獨特的美。
(4)欣賞了這三幅白鷺圖后,你們內心有什么樣的感覺?(寧靜、優(yōu)美)想對白鷺說什么?
解析:語言是反映客觀事物的,要讓學生真正理解語言,除了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摸一摸、嗅一嗅以外,必要時還可以讓學生做一做,這樣既加深了他們對詞語的理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5)現在我們認真品味描繪白鷺的三幅圖,看看作者是怎樣直接描繪白鷺的美的。
圖畫之美:清田獨釣圖。
生討論:作者是怎樣描寫“圖畫美”的?
(板書:圖畫美)
師生共同總結:借助插圖,我們可以感受到圖畫之美。田為鏡匣,白鷺為主體,好一幅水墨丹青。
悠然之美:清晨望哨圖。
生討論:作者是怎樣描寫白鷺的“悠然之美”的?
(板書:悠然美)
師生共同總結:描繪的背景——清晨;描繪的狀態(tài)——悠然,這是其他鳥兒沒有的,是白鷺獨特的。
清澄之美:黃昏低飛圖。
生討論:作者是怎樣描繪白鷺的“清澄之美”的?
(板書:清澄美)
師生共同總結:
背景——黃昏
狀態(tài)——低飛
感覺:鄉(xiāng)居生活的一種恩惠
解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睘榇耍趯W生整體感知后讓他們盡情交流,這樣學生既是教學的主體,更是教學資源、動力之源、能量之源。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得到情的激發(fā)、智的啟迪、美的熏陶,
四、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學生討論總結,教師引導指正)
1.課文的開頭和結尾有什么特點?又有什么不同?
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
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
板書: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喜愛、贊美
解析:開頭句的比喻旨在點出作者的發(fā)現,引出下文;結尾的兩個比喻是對全文的總結,在上文描寫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出白鷺美的本質。 2.通讀課文。 這篇文章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篇散文通過對白鷺的歌頌,表達了作者對白鷺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板書:喜愛、贊美
3.從這個感悟中,你在生活中能發(fā)現常見的美嗎?
解析:語文學科是最富有情感性、審美性的學科,學生讀文產生的情感能表現出來。閱讀《白鷺》一詩是學生的生命體驗過程,但這還不夠,學生還需要有更豐富的抒發(fā)方式,這既是積累內化、創(chuàng)造使用語言的過程,也是“春風化雨”,熏陶學生心靈的過程。
五、布置作業(yè),情感延伸。
運用本課學習的對比手法,寫一寫你熟悉的事物。
解析:學生通過白讀、合作探究,產生靈感,發(fā)揮白己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生成白己獨特的讀書體驗,進行交流。教師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真知,理解了課文內容。學生在直接地、全方位地、整體觸模語言的過程中,披文人情,得到情的激發(fā)、智的啟迪、美的熏陶!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席橋鎮(zhèn)朱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