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最痛,其實不是來自陌生人的巨大打擊,而是來自身邊人的瑣碎傷害。比如父母、朋友等。
他們給你的挑剔、嫌棄、指責(zé)、否定、打擊、冷漠,就像是例行的太陽一樣,每天都要有。不是什么大事,但這些小事就是會讓人很受傷。然而他們又會對你好,會給你錢花,會幫你做事,會關(guān)心你照顧你。這就讓你產(chǎn)生了疑惑,弄不清楚他們到底是愛你,還是傷害你。然后讓你放棄不了,也靠近不了。
其實,當(dāng)你沉浸在對方傷害了你的委屈里的時候,有一個真相你可能沒有思考過。這個真相聽起來第一反應(yīng)會是不可能。但如果你愿意靜下來細細思考一下,你就會覺得,的確是這樣的。
這個真相就是:對于在乎你的人,雖然他傷害了你,但是他可能并不知道他傷害了你。換位思考下就知道了:你攻擊過對方嗎?你每次在挑剔、嫌棄、指責(zé)、否定、打擊、冷漠他的時候,那一刻,你知道他受傷了嗎?很多時候只顧著表達自己的委屈,完全忘記了他可能會因此而受傷。你可能完全不知道其實他沒那么強大。假如你知道他受傷了,感受到了他的受傷。你的話語,還會那么堅定,那么狠,那么理直氣壯嗎?你會不會因此變得有點收斂?假如你理解了他的受傷,你的話語,會不會又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直接表達自己的受傷,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一旦他人理解并感受到了你的受傷,傷害的動作就會降低。這是人的本能,如果我們體驗到了他人的受傷,就是會自動有所收斂。
因此你需要表達。表達兩部分:
1、感受。告訴對方,你受傷了的感受。而不是告訴他他錯了?!拔沂軅恕焙汀澳沐e了”,帶給別人對你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澳沐e了”會讓對方陷入自我保護的防御,完全沒有多余的精力顧及你。
2、原因。如果你單純只表達受傷,對方容易感覺到你無理取鬧,不可理喻。所以你需要告訴他你為什么會受傷,你基于他做的事情,聯(lián)想是什么。
但你會發(fā)現(xiàn)這對你來說可能有點難。有時候你寧愿用吵架表達憤怒,也不愿意表達憤怒背后的受傷。因為表達受傷有羞恥感。表達受傷,就是在自我暴露。而這恰好也是早年經(jīng)驗。沒有人真正關(guān)心過你怎么了,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是否是受傷的。從小到大,所有人只關(guān)心你做得對不對,不關(guān)心你怎么了。長大后,你也習(xí)慣性地不愿意面對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更不愿意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懶。主動表達自己,還得思考自己我怎么了,我的真實感受是什么。其次還得思考,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再次還要思考,我該怎么表達,能更好地讓對方聽到,并且理解,明白。
去思考我想要什么多累,直接說我不想要什么就簡單多了。
最后,有話直說,也可能無法被理解,也避免不了被傷害。因為直接表達的目的,本來就是減少傷害的可能性,而非絕對。
(李金剛薦自《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