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良 李俊 許磊
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屬于當今臨床中治療膽胰疾病的主要方法,該種治療方式具有著微創(chuàng)的特征,但是ERCP術同時更是消化內鏡操作中難度最高的一種技術。臨床中,患者行ERCP術的主要并發(fā)癥有膽管炎、出血以及穿孔等,其中并發(fā)癥發(fā)病率最高的就是術后胰腺炎,臨床中預防患者術后出現胰腺炎的主要方法是置入胰管支架以及使用非甾體抗炎藥[1-2]。在行ERCP術時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術就是乳頭球囊擴張,因此本文對本院在2018年6月—2019年7月收治的80例行ERCP術患者進行研究,分析乳頭球囊擴張對行ERCP術患者術后胰腺炎及出血產生的影響,目的是為了研究乳頭球囊擴張治療對行ERCP術患者術后出現胰腺炎及出血的影響,從而分析出該種治療技術的安全性,進而為我國臨床醫(yī)學應用乳頭球囊擴張以及治療相關疾病顯出綿薄之力,結果報道如下。
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對本院在2018年6月—2019年7月收治的80例行ERCP術患者進行研究,每組患者40例。參考組患者行不采用乳頭球囊擴張,該組共有男22例,女18例,年齡28~78歲,平均年齡為(55.69±8.47)歲;其中,患有膽總管結石患者34例,膽管癌患者3例,胰腺癌患者3例。研究組患者行乳頭球囊擴張,該組共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范圍在28~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97±8.84)歲。其中,患有膽總管結石患者36例,膽管癌患者3例,胰腺癌患者1例。
本次研究排除合并器官性功能不全患者;排除患有語言障礙或精神障礙患者;排除存在手術禁忌證和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所有患者已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且本次試驗已經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認可。患者的一般資料組間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1 器械準備 選擇日本富士2500電子十二指腸鏡,導絲及乳頭擴張球囊及三腔切開刀。切開刀使用日本富士2500電子弓形切開刀,Olympus射頻儀,切開功率設定為40 W,電凝功率設定為30 W。
1.2.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禁食10 h,為患者肌肉注射100 mg鹽酸哌替啶、10 mg地西泮鎮(zhèn)靜、10 mg的消旋山莨菪堿松弛十二指腸平滑肌,口服2.5 g二甲硅油散及0.1 g的鹽酸達克羅寧膠漿麻醉和潤滑同時使手術視野清晰。(1)參考組患者行常規(guī)ERCP+乳頭括約肌切開術,術前30 min指導患者含服20 mL利多卡因膠漿,濃度為2%,1 min左右再吞服;或每間隔3~5 min使用喉部噴霧1%濃度的地卡因進行麻醉,共噴3次,必要時于患者右下肢建立靜脈通道留置導管。麻醉成功后經口插入十二指腸鏡,經胃至十二指腸中段。在此部位找到膽總管的開口,并從十二指腸鏡的頭端往膽總管的開口插入導絲及工具完成肝膽管系統/胰管的造影,同時進行相關的手術治療。(2)研究組患者行常規(guī)ERCP+乳頭球囊擴張術,術中膽總管插管成功后,醫(yī)護人員使用5 mL造影劑對患者結石以及膽管等情況進行顯示后切開乳頭括約肌,隨后對十二指腸乳頭進行柱狀球囊擴張,在選擇球囊直徑過程中需要充分按照患者造影所顯示的膽總管擴張程度等實際情況,擴張壓力需要根據患者擴張直徑進行相應調整,常情況下會保持在4~5 atm壓力,在達到放射線下后對患者球囊擴張壓迫切跡消失進行觀察,觀察完畢擴張持續(xù)時間后進行手術操作,病灶取出完成后利用石球囊拉出并且進行造影,確認患者膽管那手術無殘留后放置引流管。所有患者導絲進入其胰管次數均低于3次,術后24 h禁食,同時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抗感染以及抑酸治療,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胰腺炎和出血、感染性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本次研究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其中以(±s)表示計量資料,結果用t檢驗;用率(%)表示計數資料,結果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術后胰腺炎發(fā)生率為7.50%,與參考組的10.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出血發(fā)生率為2.50%,參考組患者無術后出血現象發(fā)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胰腺炎和出血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研究組患者術后感染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0%,低于參考組的22.5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感染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ERCP主要是指將十二指腸鏡插至十二指腸降部,目的是能夠找出十二指腸乳頭,將造影導管經過活檢管道插入,直到乳頭開口部,注入造影劑之后進行X線拍攝,從而展現出患者胰膽管的技術。由于ERCP術本身不用開刀,行該項技術時患者創(chuàng)傷較小,手術時間短,并且患者治療后與常規(guī)性外科手術后出現的并發(fā)癥較少,住院時間較短,故臨床中已經得到了患者歡迎,甚至目前已經成為臨床中治療胰膽疾病的主要方法[3-4]。
但是患者行ERCP術的主要并發(fā)癥有膽管炎、出血以及穿孔等,其中并發(fā)癥發(fā)病率最高的就是術后胰腺炎。(1)術后胰腺炎:ERCP術后患者出現胰腺炎的發(fā)病率在1%~7%[5],甚至在特殊情況下患者出現胰腺炎的概率更高。因此,內鏡醫(yī)生需主動告知患者ERCP術后胰腺炎的實際情況,告知患者ERCP術后胰腺炎會延長患者住院時間,且可能進行手術治療,嚴重甚至導致患者死亡[6]。另外,ERCP術后胰腺炎的發(fā)生與患者自身情況和醫(yī)生的操作技術密切相關,因此醫(yī)護例員在設計ERCP術方案時需要充分以患者實際情況為基礎,從而降低患者ERCP術后胰腺炎的發(fā)生概率[7]。(2)術后出血:大部分患者行ERCP術之后出現括約肌切開術后出血現象均可自行停止,針對出現持續(xù)性的出血患者來說則需要進行內鏡下止血,但是大部分患者均可自行止血,利用內鏡止血的概率較低[8]。(3)感染性并發(fā)癥:患者ERCP術之后出現感染性并發(fā)癥較多多見的就是膽管炎。其中,膽管炎的發(fā)生概率在1%以下,膽囊炎疾病的發(fā)生概率不超過0.5%[9-10]。但是,如若患者引流暢通,那么采取抗炎治療有著較高的有效率。
乳頭球囊擴張屬于ERCP術中不可缺少的手段,該項技術針對對膽總管大結石疾病治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1]。根據相關學者研究指出[12],患者行ERCP術時應用乳頭球囊擴張技術會增加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導致這一現象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擴張過程中胰管受到壓迫。
但是通過本文研究發(fā)現,兩組患者術后胰腺炎和出血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比較,研究組患者術后胰腺炎發(fā)生率為7.50%,與參考組的10.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出血發(fā)生概率2.50%,參考組患者無術后出血現象發(fā)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感染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0%,低于參考組的22.5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乳頭球囊擴張不會增加ERCP術患者術后胰腺炎和出血、感染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