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華 任新生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在該病診斷中冠狀動脈造影是“金標準”,如冠狀動脈存在嚴重閉塞或狹窄時,可分次或同臺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如支架術或球囊擴張術[1]。以往主要通過經股動脈路徑進行手術,但臨床研究顯示,經股動脈路徑容易引起假性動脈瘤、出血、動靜脈瘺等并發(fā)癥[2]。隨著經橈動脈路徑在冠脈造影及介入術中應用增多,有效地減少了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且有報道顯示,我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中,90%以上的患者通過經橈動脈路徑實施手術[3]。為了減少術后穿刺點出血引起的缺血性損傷,術后還需通過止血措施的應用,對相關并發(fā)癥進行積極預防。本次對2018年4月—2019年4月114例行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的患者進行研究,對旋鈕式壓迫器止血與氣囊加壓止血器止血的效果進行對比,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本病區(qū)114例住院行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的患者,根據(jù)止血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7例。對照組中,男性38例,女性19例;年齡47~76歲,平均(65.3±3.7)歲;包含41例冠脈造影術,16例冠脈支架植入術。觀察組中,男性37例,女性20例;年齡45~77歲,平均(65.8±3.5)歲;包含40例冠脈造影術,17例冠脈支架植入術。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術后采用旋鈕式壓迫止血器止血,將1塊折疊兩次的無菌紗布覆蓋在穿刺點上方,然后將鞘管拔出,一手按壓紗布,一手取壓迫器,將壓迫器軟墊中心對準無菌紗布中心,垂直按壓將紗布塊固定好,壓迫器下端扣合粘貼帶,在穿刺點正上方固定壓迫器,順時針旋轉3~4圈,軟墊向下壓住無菌紗布塊,壓迫力度以有效止血為準,逆時針旋轉降低壓迫力度,根據(jù)醫(yī)師經驗決定減少壓迫力度的時間。
觀察組采用氣囊加壓止血法,在患者穿刺點位置對準壓縮球囊中心綠色標記處,兩端在患者手腕部扣緊固定,從氣囊袋側閥注入13~18 mL空氣,使球囊膨脹后,將鞘管撤出,對穿刺點止血器標記處是否有滲血進行觀察。術后2 h抽出氣囊空氣2 mL,術后4 h再抽出2 mL,觀察滲血情況,再依次抽出剩下的空氣,術后24 h將止血器去除。
對兩組止血過程中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對比。對兩組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對比,評分區(qū)間0~10分,無痛:0分;輕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7分;重度疼痛:8~10分。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秩和檢驗(R),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經止血處理后均達到止血效果,在止血措施應用過程中,觀察組中手腫脹、穿刺周圍青紫、穿刺處出血及手麻木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在疼痛程度方面,觀察組明顯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例(%)]
表2 兩組疼痛程度對比(例)
臨床中對冠心病治療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應用較多,該治療方法不僅對患者病情能夠清楚探查,還可對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進行重建,其中經橈動脈與經股動脈使介入術實施的兩個主要途徑[4-5]。因股動脈內徑較大,在穿刺及置入支架時操作相對簡單,但由于股動脈與股神經、股靜脈并行,對股神經容易造成損傷,且術后在壓迫止血方法選擇時如不恰當,可能引起迷走神經反射性心率減慢、假性動脈瘤及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對手術操作及壓迫止血要求較高,術后也要求患者必須嚴格平臥24 h以上[6-7]。而經橈動脈途徑,因橈動脈位置表淺,管徑較細,橈動脈周圍無重要血管及神經,因此在介入術中并發(fā)癥相對較少,且止血難度較低,術后患者無需長時間臥床,對溶栓藥物及抗凝藥物的連續(xù)使用無影響,所以在臨床中應用越來越普遍[8]。
但對于冠狀動脈介入術而言,因存在創(chuàng)傷性,術后需進行壓迫止血,不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這與壓迫器壓迫時間因素相關,如壓迫時間過長,對靜脈回流會產生影響,導致手部血管血液流速減慢,神經末梢因缺氧而反應遲鈍,導致手麻木情況出現(xiàn)[9]。壓迫處疼痛主要因神經受到明顯壓迫引起[10]。通過本次研究來看,對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的患者,術后采用氣囊加壓止血器止血,各類不良反應均少于旋鈕式壓迫器止血,分析其原因,可能與兩種止血方法的材料特點相關。如旋鈕式壓迫器止血中,主要依據(jù)醫(yī)師經驗決定壓迫器放松時間及放松程度,容易因患者個體差異等因素導致止血效果受到影響,導致穿刺點周圍紫紺、穿刺處出血發(fā)生[11]。為了使壓力提高,通過延長壓迫器使用時間,又可導致手麻木、腫脹及疼痛的發(fā)生[12]。因此旋鈕式壓迫器止血對止血技術、醫(yī)師經驗等均比較高,在使用中,需投入更多的精力與時間進行觀察。氣囊加壓止血器在使用中,固定穩(wěn)定性較好,不易位移,對穿刺點及周圍異常情況能夠直觀的進行觀察,便于隨時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且壓力點集中,壓迫球囊設計與橈動脈血管解剖生理結構相符,在確?;狙魍ǔ5幕A上,對穿刺部位準確進行壓迫止血,對護理工作要求不高,且可有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減輕患者疼痛感。
綜上所述,對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術患者術后采用氣囊加壓止血器止血,不良反應較少,止血效果理想,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