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麗,王 維,李配富(指導)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重慶 400030)
李配富為中西醫(yī)結合主任醫(yī)師,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傳承工作室導師,全國第3、6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重慶市名中醫(yī),從醫(yī)50余年,臨床經(jīng)驗豐富。現(xiàn)將其中西醫(yī)并重治療癌癥經(jīng)驗介紹如下。
術前配合中藥,調理藏腑功能,糾正陰陽失衡,增強患者體質,以提高對手術的耐受力。常在辨證的基礎上,選用補氣養(yǎng)血、健脾和胃、補益肝腎之方,如八珍湯、香砂六君子湯、十全大補湯、六味地黃湯等。
手術后短期服中藥,目的是減輕手術后的不良反應,減輕病痛,促進手術切口的血液循環(huán)及組織修復,以及恢復體質,盡快促使脾胃功能、氣血陰陽得以恢復,為進一步接受放、化療打下基礎。常在辨證的基礎上選用調理脾胃、補養(yǎng)氣血、行氣化瘀之方藥。
對于在放療期間近期和遠期毒性反應,中藥的防治效果是肯定的。認為放射線是一種“熱毒”物質。常在辨病與辨證的基礎上選用益氣養(yǎng)陰、涼血解毒藥物,如沙參、麥門冬、玉竹、花粉、丹皮、生地黃、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
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藥能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加病變部位癌細胞的氧含量,提高乏氧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性,從而增加放療效果。常在辨證的基礎上選用桃仁、紅花、川芎、三棱、莪術、丹參、赤芍等。
減毒作用:化療時若出現(xiàn)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反應,多用香砂六君子湯、旋覆代赭石湯等;若白細胞及血小板下降為主的骨髓抑制反應,多選用八珍湯、當歸補血湯、左歸飲、右歸飲等。若出現(xiàn)心悸、氣短、胸悶不適,嚴重者出現(xiàn)心力衰竭,心電圖出現(xiàn)ST段改變,常選用天王補心丹或歸脾湯;若引起肝功能損害,表現(xiàn)為肝區(qū)脹痛、納差乏味,轉氨酶升高,嚴重時可出現(xiàn)鞏膜黃染,常選用逍遙散或茵陳蒿湯;若出現(xiàn)肢端麻木,常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若引起腎功能損害,或引起膀胱炎,表現(xiàn)為膀胱刺激癥狀,常選用知柏地黃湯或八正散加減治之。
增敏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在化療過程中同時服用中藥可增強化療藥物的敏感性而提高療效。如冬凌草對平陽霉素,白術對氟尿嘧啶,丹參、川芎、蒲黃對喜樹堿,生地、麥冬、玄參對環(huán)磷酰胺的增敏作用。
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復發(fā)、轉移,以及存活時間的長短、治愈率等,均與機體免疫狀態(tài)有密切關系,中藥對增強機體免疫力是多環(huán)節(jié)、多方面的,包括免疫促進、免疫抑制和免疫調節(jié)等作用。中醫(yī)扶正祛邪的治療,與西醫(yī)生物治療有異曲同工之妙,常用的人參、黃芪、紅花、丹參、菌靈芝等,以及小柴胡湯、十全大補湯、六味地黃湯等方劑,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調節(jié)生物功能,進而達到抑制惡性腫瘤的作用。
中藥與方劑應用時應當立足于綜合抗癌治療這個中心環(huán)節(jié),必須遵循“有是證便是方”與“有是癥用是藥”的治療原則而選方遣藥,決不可不辨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單以現(xiàn)代研究證明具有抗癌作用的“客觀信息”而照搬照抄。
雖然單純中醫(yī)治愈癌癥的例證頗多,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醫(yī)與西醫(yī)并重治療可提高療效。中藥雖然可以直接殺傷癌細胞,但力量較弱,更為突出的作用是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扶正祛邪而達到抑制腫瘤的目的。
有人認為中藥只能改善癥狀,沒有抗癌的作用,也有夸大中醫(yī)辨證論治作用,對現(xiàn)代研究證明并已選出的有效抗癌中藥置之不理,或只用有抗癌作用的中藥,諸如此類,均阻礙了中醫(yī)治療惡性腫瘤的發(fā)展。
羅某,男,21歲,2018年元月22日就診。2個月前胸腰疼痛,伴頭昏乏力、脘腹脹滿、納差乏味,當?shù)乜h醫(yī)院作鋇餐及胃鏡檢查未發(fā)現(xiàn)異常,后轉入重慶某三甲醫(yī)院住院診治。住院查血常規(guī)示RBC 25.5×1012/L,HGB 108g/L,WBC 37.6×109/L,PLT 55×109/L,可見幼粒細胞及嗜酸、嗜堿細胞。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極度活躍粒紅比例為11∶1,粒系統(tǒng)異常增生,以中、晚幼粒細胞比例增高,部分幼稚粒細胞體偏大,核漿比例偏大,可見嗜酸、嗜堿粒細胞,紅系增生相對偏低。診斷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予羥基脲化療1個療程后出院。出院后一直口服羥基脲片,維持量0.5g,日3次。多次復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時升時降。近半月來頭昏肢軟乏力、脘腹部脹滿、納差乏味明顯,故停用羥基脲已7天??淘\精神較差,四肢乏力,腰脹痛,胸骨刺痛,脘腹部稍脹滿,納差乏味,口不干苦,二便調暢,舌暗紅、舌腹脈絡瘀曲、苔黃,脈弦。血常規(guī)示W(wǎng)BC 18.7×109/L,RBC 4.26×1012/L,HGB 137g/L,PLT 256×109/L。西醫(yī)診斷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中醫(yī)診辨為虛勞,脾腎兩虛、瘀毒互結、邪毒犯髓。治以健脾補腎,壯骨益髓,活血解毒。方用《洪氏集驗方》還少丹合《醫(yī)宗金鑒》桃紅四物湯加減。藥用黃芪30g,山藥30g,茯苓30g,肉蓯蓉15g,杜仲15g,熟地15g,巴戟天15g,桃仁12g,紅花10g,赤芍15g,川芎12g,骨碎補30g,續(xù)斷30g,淫羊藿30g,土鱉蟲6g,蜈蚣1條,麥芽15g,神曲15g,半枝蓮3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日1劑,連服10劑。另服羥基脲片0.5g,日3次。二診,頭昏、肢軟乏力,脘腹部脹滿明顯好轉,腰脹痛、胸骨刺痛稍減,舌脈同前。血常規(guī)示W(wǎng)BC 9.7×109/L,RBC 4.14×1012/L,HGB 135g/L,PLT 198×109/L。效不更方,繼原方加狗脊15g、丹參30g。水煎,日1劑,連服20劑。繼服羥基脲片,劑量減至0.5g,日2次。三診,精神明顯好轉,頭昏、脘腹脹滿消失,納食好,腰脹痛、胸骨刺痛明顯減輕。血常規(guī)示W(wǎng)BC 6.2×109/L,RBC 3.58×1012/L,HGB 132g/L,PLT 186×109/L。復查骨髓象示粒紅比例為5.9∶1。繼以原方減麥芽、神曲,加菌靈芝30g。水煎,日1劑,連服20劑。繼服羥基脲片,劑量減至0.5g,日1次。四診,諸癥消失,無不適之處。復查血常規(guī)各項指標正常,繼以原方加減治療,羥基脲劑量減至0.25g,日1次,服1個月后停服羥基脲。半年后復查血常規(guī)各項指標仍在正常范圍內,骨髓象示粒紅比例為3.5∶1。仍以原方加減治之,鞏固療效,于2019年7月停止治療,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按:患者用羥基脲治療,但白細胞驟升驟降,病情極不穩(wěn)定。同時又出現(xiàn)頭昏、肢軟乏力,腰脹痛、胸骨刺痛,脘腹稍脹滿,納差乏味,舌暗紅、舌腹脈絡瘀曲、苔黃,脈弦等。屬中醫(yī)“虛勞”,“血證”范疇?!督饏T要略·血痹虛勞病篇》言“五勞虛極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諸病源候論》亦云“瘀久不消則變?yōu)榉e聚癥瘕也”。四肢乏力,脘腹脹滿,納差乏味,乃脾虛所致;腎主骨,骨生髓,腰為腎之府,邪毒傷腎,腎虛則出現(xiàn)腰脹痛。
瘀毒互結入骨傷髓,故胸骨刺痛。瘀毒入骨傷髓之正氣,骨髓造血功能失控,故血常規(guī)及骨髓象異常。舌暗紅、舌腹靜脈瘀曲,脈弦,乃血瘀之象。故予還少丹合桃紅四物湯加減以健脾補腎、壯骨益髓、活血解毒。藥證相符,故獲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