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冬云
(江蘇省靖江市人民醫(yī)院兒科,江蘇 靖江 214500)
高胰島素血癥是糖尿病的發(fā)病基礎。肥胖可加快高胰島素血癥發(fā)展至糖尿病的進程[1]。肥胖及高胰島素血癥對兒童的身心健康均造成嚴重的影響,也是導致其發(fā)生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二甲雙胍是臨床上治療高胰島素血癥的常用藥。該藥可降低高胰島素血癥患者空腹胰島素的水平,并可降低其胰島素抵抗指數及體重指數(BMI)。本文以2017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期間江蘇省靖江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55 例肥胖高胰島素血癥患兒為研究對象,探討用二甲雙胍治療該病的臨床療效。
抽取2017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期間江蘇省靖江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55 例肥胖高胰島素血癥患兒為研究對象。按照奇偶數分組法將其分為試驗組(n=28)和對照組(n=27)。試驗組患兒中有男患兒16 例,女患兒12 例;其年齡為12 ~16 歲,平均年齡(12.65±1.24)歲。對照組患兒中有男患兒17 例,女患兒10 例;其年齡為12 ~15 歲,平均年齡(13.12±1.10)歲。兩組患兒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對兩組患兒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方法包括:指導其加強體育鍛煉、控制其體質量、調整其飲食結構,囑其家長盡可能地為其選擇低糖、低鹽、低脂的飲食,以控制其血糖的水平。在此基礎上,采用鹽酸二甲雙胍緩釋片(生產企業(yè):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0699)對試驗組患兒進行治療。該藥的用法為:口服,500 mg/ 次,早晚各服1 次,連續(xù)用藥90 d。
治療90 d 后,觀察對比兩組患兒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hPG)、空腹胰島素(FINS)水平、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及BMI 的變化情況。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前,兩組患兒FINS、FPG 及2hPG 的水平相比,P>0.05。接受治療后,試驗組患兒FINS 的水平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接受治療后,兩組患兒FPG 及2hPG的水平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兒FINS、FPG 及2hPG 水平的對比(± s)
表1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兒FINS、FPG 及2hPG 水平的對比(± s)
組別 例數 FINS(mU/L) FPG(mmol/L) 2hPG(mmol/L)接受治療前 接受治療后 接受治療前 接受治療后 接受治療前 接受治療后試驗組 28 29.12±5.81 19.88±5.16 5.88±0.48 5.84±0.21 5.98±0.77 5.92±0.68對照組 27 28.83±4.86 25.97±5.58 5.87±0.44 5.85±0.37 5.99±0.68 5.97±0.59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接受治療前兩組患兒的HOMA-IR 及BMI 相比,P>0.05。接受治療后,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試驗組患兒的HOMA-IR 及BMI 均較低,P<0.05。詳見表2。
表2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兒HOMA-IR 及BMI 的對比(± s)
表2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兒HOMA-IR 及BMI 的對比(± s)
組別 例數 HOMA-IR BMI(kg/m2)接受治療前 接受治療后 接受治療前 接受治療后試驗組 28 6.81±0.86 4.08±0.76 31.24±2.85 24.15±2.53對照組 27 6.79±0.95 6.41±1.18 30.84±2.92 27.20±2.48 P 值 >0.05 <0.05 >0.05 <0.05
高胰島素血癥患兒常合并有肥胖癥。國內相關的文獻報道指出,肥胖高胰島素血癥是引發(fā)兒童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與健康兒童相比,肥胖高胰島素血癥兒童更易出現胰島素抵抗的現象,且其更易發(fā)生糖代謝異常。從發(fā)生高胰島素血癥到發(fā)生糖代謝異常,患兒糖尿病的發(fā)病率會逐漸增加[2]。
目前,臨床上常采用進行體育鍛煉、飲食控制等方式控制肥胖高胰島素血癥患兒的體重及血糖的水平。但該療法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理想的效果,故常需聯合藥物對該病患兒進行治療。二甲雙胍是臨床上治療兒童肥胖高胰島素血癥的重要藥物。該藥可延緩葡萄糖的吸收,減少肝葡萄糖的輸出量,抑制肝糖原的異生,增強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并可降低患兒空腹胰島素的水平和胰島素抵抗指數,從而可降低其BMI[3]。有文獻報道指出,二甲雙胍不僅可改善外周組織的葡萄糖代謝水平,提升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還具有顯著的胰島素增敏作用。該藥可改善患兒胰島素抵抗的癥狀,降低其血漿及肝臟內游離脂肪酸的濃度,從而有利于改善其體質量,提升其脂肪的胰島素敏感性[4]。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肥胖高胰島素血癥患兒在進行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二甲雙胍予以治療可有效地降低其空腹胰島素的水平,改善其胰島素抵抗的癥狀,并可較好地控制其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