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馨
一、文本、教材分析
《狼》是部編本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單元的教學導語提示道:“人與動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員,人類始終面對著如何與動物相處共存的問題。在這一單元的課文中,有的表達對動物的喜愛、欣賞,對其命運的關注,有的體現(xiàn)人與動物之間的矛盾沖突。學習這些課文,可以激發(fā)學生對人與動物、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尊重動物、善待生命的意識”[1]。而此單元要落實的語文知識則是“勾畫重要語句或段落”“學做摘錄”“學會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學生預習時可以“連蒙帶猜”地譯讀課文,再結合課文注釋小心求證,獲取真知。
《狼》這篇課文選自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狼三則》里的第二則,寫的是狼與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兩條狡詐的狼在吃了屠夫扔的肉之后仍對屠夫窮追不舍,屠夫憑借智慧和膽量讓兩只惡狼雙雙斃命于刀下。這篇文言小說只有短短二百多字,淺顯易懂,學生可以結合注釋和工具書來完成文意的基本疏通。作者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塑造了狼與屠夫的形象,描寫了二者之間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jié),從這個角度而言,這篇文言小說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不可多得的材料。此外,課文看似在寫自然界中狼與人的故事,但其中蘊含的道理隱晦而深刻。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加深對重點語句的理解和體會,并聯(lián)系單元教學主題,引導其對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讀通、讀懂課文,積累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2.分析狼和屠夫的形象,理解運用神態(tài)、動作、心理描寫來塑造形象的方法,合理地改編故事;理解“敘議結合”的寫作手法。
3.認識狼貪婪、兇狠、狡猾的本性,理解故事寓意:諷刺像狼一樣的貪官污吏也將沒有好結局。
三、教學課時
2課時。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朗讀法、問答法、小組合作法。
五、教學準備
1.在課前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通過默讀、猜讀、圈點勾畫的方式自主解決字詞問題,力爭讀通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大意。
2.在課前搜集與這篇課文相關的資料,以備課中交流討論。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假設天色將晚,你獨自一人走在郊外的小徑上,享受著帶有絲絲涼意的晚風的輕撫。突然,你發(fā)現(xiàn)身后傳來細微的窸窸窣窣的響動,你快步往前走了兩步,終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緩緩扭頭,瞥見身后竟然是兩只饑腸轆轆的惡狼,正對你目露兇光……在蒲松齡的筆下,就出現(xiàn)了這樣驚心動魄的一幕。故事主人公與狼是如何展開較量的?其結局如何?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這篇文言小說——《狼》。
(設計意圖:上課伊始營造一個與課文有關的故事情境,能夠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將其帶入到所要學習的課文中,也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二)預習檢查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遍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1.字音糾正
綴(zhuì)窘(jiǒng)場(cháng)苫(shàn)耽(dān)少(shǎo)
頃(qǐng)瞑(míng)遂(sùi)尻(kāo)黠(xiá)
2.教師范讀,劃分節(jié)奏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占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馳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1)重點語句停頓劃分點撥
①而/兩狼之/并驅如故:“之”字表示音節(jié)停頓,應該讀輕聲帶過。
②其一/犬坐/于前:“犬”需與“坐”連讀;“犬坐”,意思是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2)教師總結劃分節(jié)奏常見的方法
①意義劃分法:先揣摩語句含義,調整為現(xiàn)代漢語的含義更容易劃分節(jié)奏。
②語法劃分法:句首發(fā)語詞、主謂之間、動賓之間、轉折詞后、狀語后置都要停頓。
3.試譯課文
小組同學每人翻譯一個段落,遇到不懂的詞句先在小組內解決。最后,各小組選出代表將故事口譯一遍,教師相機點撥。參考譯文如下(屏顯):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里面的肉已經(jīng)賣完,只剩下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著。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后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跟上來。骨頭已經(jīng)扔完了,但是兩只狼仍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屠夫非常困窘,害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匆娞镆袄镉幸粋€打麥場,場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過去倚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lián)幽闷鹜赖?。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p>
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前面。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要上路,轉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鉆洞進去從后面攻擊屠夫。狼的身子已經(jīng)鉆進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后面砍斷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殺死了。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設計意圖:通過課前預習、讀音糾正、節(jié)奏劃分,學生能夠基本讀通課文,大致理解課文內容,但對重點字詞句的理解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筆者采用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成員先內部分工,自主口譯相關內容,遇到疑難先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再推選出代表進行展示,進而實現(xiàn)自主學習、整體提高。)
4.讀出文韻
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要求: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語速要根據(jù)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等有相應的變化。稍后請同學朗讀。
提示:第一段是故事的開端,語氣要稍微平緩;第二段屠夫感到害怕,這里語速稍快,體現(xiàn)其害怕的心理以及當時緊張的氣氛;第三段屠夫處境艱難,兩面受敵,這是故事的進一步發(fā)展;第四段,屠夫由害怕到奮起反抗,這是故事的高潮,此時語速應急促一些。
(設計意圖:從讀準字音和停頓到讀出文意和文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學生從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的過程。)
5.重點字詞、句式歸類整理
(1)通假字:“止”通“只”。
(2)詞類活用
①敵:恐前后受其敵,名詞作動詞,“攻擊”。
②前:狼不敢前,方位名詞作動詞,“上前”。
③犬:其一犬坐于前,名詞作狀語,“像狗似的”。
④洞:一狼洞其中,名詞作動詞,“打洞”。
⑤遂: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詞作狀語,“從通道”。
(3)一詞多義
①敵
恐前后受其敵(攻擊);蓋以誘敵(敵人)。
②其
恐前后受其敵(代詞,代指兩條狼);場主積薪其中(代詞,代指麥場);屠乃奔倚其下(代詞,代指前文出現(xiàn)的柴草堆);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狼洞其中(代詞,代指課文前面部分出現(xiàn)的柴草堆);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代詞,代指屠夫);屠自后斷其股(代詞,代指狼)。
③積薪
場主積薪其中(堆積柴草);轉視積薪后(柴草堆)。
(4)古今異義
①幾何: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多少”,課文中意為“能有多少”。
②股:屠自后斷其股,“大腿”。
③蓋:蓋以誘敵,“原來是”。
④耳:止增笑耳,“罷了”。
⑤去:一狼徑去,“離開”。
(5)特殊句式
①倒裝句兼省略句:投以骨(是“以骨投之”的倒裝和省略)。
②省略句:顧野有麥場(省略主語“屠”,可補充為“屠顧野有麥場”);方欲行,轉視積薪后(省略主語“屠”)。
(設計意圖:筆者對文言知識進行了一定的梳理,能夠有效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而這對于剛進入初中學習階段的七年級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三)梳理故事情節(jié)
這個故事是圍繞屠夫與狼展開的,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梳理故事情節(jié)。請根據(jù)提示,將括號內的字詞補充完整。
明確:
1.從屠夫的角度: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2.從狼的角度:綴行甚遠(跟蹤)——并驅如故(窮追)——蓋以誘敵(誘屠)——數(shù)刀斃之(被殺)。
(四)品評形象
1.狼的形象特點
在屠夫和狼斗智斗勇的過程中,兩只狼具有怎樣的特點?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來的?請快速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找到關鍵詞句,寫上批注。
預設1:極有耐心:“綴行甚遠?!眱芍焕蔷o跟著屠夫走了很遠,尋找機會下手。
預設2:貪婪:“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眱芍焕嵌汲缘搅斯穷^,仍然像原來一樣對屠夫緊追不舍,看來狼的目標不僅僅是屠夫擔中的骨頭,接下來就是屠夫了。
師:這里需要注意這兩個詞語的區(qū)別。同樣是追趕,“綴行”表示兩只狼前后緊跟,“并驅”則表示兩只狼同時追趕,這里進一步體現(xiàn)出狼的急不可耐和貪婪、兇殘的本性。
預設3:兇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崩请m然看到屠夫“弛擔持刀”,不敢往前,但對屠夫仍步步緊逼,從它們兇狠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它們對屠夫垂涎三尺。
預設4:奸詐狡猾:“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一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劈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知道與屠夫正面對抗是行不通的,于是合作起來,一只狼在屠夫面前閉上眼睛,假裝悠哉地睡覺,實際上是為了降低屠夫的警戒心,給另一只從柴草堆打洞從后方攻擊屠夫贏得時間。
2.屠夫的形象特點
面對貪婪、兇殘又狡詐的狼,屠夫是怎么應對的?從中體現(xiàn)出他怎樣的性格特點?請從原文找出關鍵句回答。
預設1:妥協(xié):“屠懼,投以骨。”面對緊跟著他的兩條狼,屠夫感到非常害怕,往后扔骨頭給狼,想把狼止住。
預設2:善于尋找機會:“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蓖婪虻奶幘撤浅@щy,害怕受到狼的兩面夾擊,這時他看到了麥場,麥場中堆積了柴草,于是立馬跑過去,靠在柴草堆下,卸下?lián)?,拿起了刀?/p>
師:屠夫在扔給兩只狼骨頭之后,它們仍對自己緊追不舍,他這才知道狼的終極目標原來是自己!擔子中的骨頭已經(jīng)沒有了,自己形單影只,此時若兩條狼一齊撲過來,后果將是什么可想而知。屠夫心里雖然十分害怕,在這種窘迫的處境下,他只能利用極為有限的條件尋找逃生辦法。
預設3:果決勇敢:“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蓖婪蛲蝗灰卉S而起,用刀劈狼的腦袋,又砍了好幾刀,狼終于被殺死。
師:這是整個故事的高潮所在?;蛟S是屠夫的生存潛能被激發(fā)出來了,他由先前的“懼”“窘”轉變?yōu)閵^起反抗,手起刀落,砍死了狼。在朗讀這一部分時,要讀得快一些,把緊張的氣氛和屠夫迅疾的動作讀出來。
預設4:警惕性高:“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雷院髷嗥涔桑鄶乐?。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蓖婪驓⑺懒饲懊娴睦牵胍x開,轉身看到柴草堆后還有一只狼,并且企圖攻擊自己,于是當機立斷砍下狼腿,殺死了它。假若他沒有“轉視積薪后”,說不定就落入在打洞的狼口之中了。
(設計意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2]此外,為了落實此單元語文要素的教學,筆者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寫下批注,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而教師則充當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充分保障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分析寫法
1.心理描寫
師:屠夫和狼展開了一場漫長的拉鋸戰(zhàn),最后屠夫終于找準時機果斷出手殺死了惡狼。在這一過程中,有沒有同學注意到屠夫的心理變化?蒲松齡在課文中僅用幾個字就描寫出了在故事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屠夫的心理變化。請迅速瀏覽課文,圈出表明其心理變化的關鍵字。
明確:“懼”“窘”“恐”“悟”。
師:在故事開端,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被狼跟蹤時,心里是非常害怕的——“懼”;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屠夫把擔中剩下的骨頭投給狼后,狼“并驅如故”,此時屠夫“大窘”,“大”字表明其害怕程度進一步加深,內心早已驚慌失措。直到屠夫找到柴草堆,趁一狼徑去、一狼假寐之時,暴起殺狼。而后其警惕心下降,意欲離開,才發(fā)現(xiàn)另一只狼正打算攻擊自己,于是當機立斷,殺了第二只狼。這時,他才“悟”出前狼“目似瞑,意暇甚”的用意。因此,“懼”“大窘”“恐”“悟”體現(xiàn)出了屠夫由遇狼時的害怕、妥協(xié)到抓住時機暴起殺狼的果決,再到悟出狼的陰險狡詐的心理變化過程。這是小說塑造形象時經(jīng)常使用的方法——心理描寫。
2.動作描寫
師:除了心理描寫,小說塑造形象的方法還有神態(tài)、外貌、語言和動作描寫。那么,在與狼較量的過程中,屠夫采取了什么行動呢?繼續(xù)瀏覽課文,用原文內容進行回答。
明確:“投以骨”“復投之”“顧”“奔”“倚”“弛”“持”“暴起”“劈”“轉視”“斷”“斃”。
師:這一系列動詞的使用其實就是動作描寫。有沒有同學愿意結合屠夫的心理變化過程,加上剛才從文中找出的描寫動作的詞語,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的經(jīng)過?
預設:屠夫看到尾隨的狼,感到“懼”怕,“投以骨”且“復投之”,企圖逃身,但未果?!按缶健敝畷r,環(huán)視四周發(fā)現(xiàn)堆著柴草的麥場,立馬奔跑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lián)?,拿起了刀,找準時機,暴起劈狼,“轉視積薪后”,發(fā)現(xiàn)另一條狼正在打洞企圖從后面攻擊自己,便立馬砍斷狼腿,于是這只狼也命喪刀下。
師:這樣的敘述頗為完整,且忠實于原文,但是不夠有畫面感,很難讓人有緊迫、緊張的感覺。剛才我們講到人物的描寫方式有心理、動作、神態(tài)、語言、外貌描寫,看看我們能不能運用這些描寫方式,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改編一下這個故事,使其聽起來更加扣人心弦呢?同學們先看看老師改編的第一段,說說你看完后的感受,并將改編后的故事和原文進行比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處。
(屏顯)
暮色四起,月亮還沒出來,天空中只有一些烏云孤零零地飄著,我挑著擔子走在回家的路上?!敖裉焐獠诲e,擔子里的肉都賣完了,只剩下一點兒骨頭,等會兒回去熬個骨頭湯犒勞一下自己”,我美滋滋地想著。忽然,一陣窸窸窣窣的響聲傳來,我扭頭一看,原來是風吹樹葉的聲音,于是加快腳步繼續(xù)趕路。不一會兒,那陣響聲又從身后傳來,但這次似乎夾雜著鼻息聲,隱約還聞到動物身上特有的氣味。職業(yè)的敏銳感讓我意識到這不是好對付的家伙,我渾身打了個激靈,心口開始跳個不停?!翱赡苡龅铰闊┝恕?,一個念頭從心中閃過。我下意識地攥緊了手中的擔子,吞了口唾沫,緩緩扭頭,瞥見身后不遠處有兩雙綠色的眸子在暮色中散發(fā)著幽幽的光,霎時間,豆大的汗珠從額頭上滾落下來,我手里的擔子攥得更緊了,身體卻不受控制,篩糠般地抖動起來……
明確:讀起來讓人有緊張感;采用了第一人稱,有代入感;運用了心理描寫、動作描寫,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生動形象;運用了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了緊張的氣氛。
師: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這是小說的三要素。我們在寫記敘文時總是要求將故事情節(jié)寫得生動、形象,那么就要考慮在這幾個方面著力。同學們能不能試著將剩下的幾段改編成白話故事呢?挑你喜歡的段落寫一寫,要求忠于原文,合理想象。給同學們八分鐘的時間,稍后請大家推薦代表發(fā)言或主動發(fā)言。
(學生寫作,教師巡視,而后展示、交流、評價。)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某個知識的關鍵在于看能否靈活運用它。教師先給出例子,再讓學生舉一反三,發(fā)揮想象,既降低了任務的難度,又激發(fā)了學生思考和寫作的興趣。)
3.敘議結合
作者僅僅只是想給我們講述一個屠夫和兩只狼之間斗爭的故事嗎?在敘述完屠夫殺狼的結局后,故事就完全結束了嗎?
明確:沒有完全結束。作者在課文末尾議論道:“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p>
師:這一段中作者對狼的態(tài)度如何?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預設:狼是很狡猾的,但頃刻之間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詭詐手段能有多少啊,也只不過是增加笑料罷了。一個“笑”字,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狼的不屑和嘲諷。而且這句話是以反問的句式說出來的,加強了諷刺的語氣。
師:那同學們能不能把這種語氣讀出來?(重點讀好“黠”“笑”“耳”字。)
(學生朗讀,教師評價。)
師:通過梳理我們知道,課文的前四段都在描寫屠夫與狼斗智斗勇的過程,最后一段是作者發(fā)表的議論,表達出他對狼的嘲諷,這種寫作方法稱之為“敘議結合”。具體來說,是先敘后議,文章末尾的議論語句可以起到總結全文、篇末點題、畫龍點睛的作用。此外,“敘議結合”還有先議后敘、夾敘夾議等不同表現(xiàn)形式。前者的議論往往出現(xiàn)在文章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點題,后者即一邊敘述一邊議論,能夠及時發(fā)表作者的觀點和看法。同學們在以后的寫作實踐中要學會靈活運用這種寫作方法。
(六)主題探究
師:作者寫這個故事的目的只是想告訴我們如何戰(zhàn)勝狼這種動物嗎?結合你查找的關于課文的資料說說你的看法。
明確:這篇課文選自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志”即記錄,“異”指的是奇聞異事。蒲松齡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坎坷、艱辛的生活加深了他對社會的認識,于是他通過寫一些以動物、鬼、妖為題材的小說來反映社會現(xiàn)實。郭沫若先生曾評價《聊齋志異》道:“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換言之,蒲松齡描寫鬼、妖的水平高人一等,對貪官污吏的諷刺也非常深刻。文中的“狼”在某種意義上便象征著兇狠、狡詐、貪婪的封建官吏,狼被人殺死也就意味著普通百姓最終能夠戰(zhàn)勝豺狼一般的封建官吏。
(七)拓展延伸
師:蒲松齡寫的《狼》有三則故事,今天學習的課文是其中的第二則。第一則中的狼因貪婪而死于屠夫的掛鉤,第二則中的狼因狡詐死于屠夫的刀下,第三則中的狼因兇殘被屠夫吹氣膨脹而死,似乎狼在和人的斗爭中一直都沒有好的結局,“狼狽為奸”“狼心狗肺”“鬼哭狼嚎”“狼子野心”這些成語也表明狼與惡密切相聯(lián)。拋開這幾則故事的象征意義,你是如何看待狼這種動物的?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狼應該如何相處?課后請同學們讀一讀姜戎的《狼圖騰》,相信你們會有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
(八)作業(yè)布置
1.運用環(huán)境描寫、人物描寫等方法,合理想象,把這則文言小說改編成白話故事。
2.閱讀姜戎的《狼圖騰》,下節(jié)課一起談一談這部作品中的狼與我們認識的傳統(tǒng)意義上的狼有何不同之處。
七、板書設計
注釋:
[1]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95頁。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5頁。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