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生
寧德,俗稱閩東,地處福建省東北部,素有“閩頭浙尾、山海澳區(qū)”之稱。這里依山傍海,風光旖旎的自然之美融匯成雄渾壯闊的山海交響,閩東人篳路藍縷,代代薪火相傳,于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中不斷譜寫新的時代華章。
薛令之與廉村、廉溪、廉嶺的由來
白云山麓、穆水之畔,坐落著一座被譽為“中國廉文化第一村”的秀美村莊,這就是全國唯一由皇帝敕封、以“廉”命名的村莊——“廉村”。
“廉村”位于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溪潭鎮(zhèn),其得名于鄉(xiāng)賢薛令之。
薛令之是唐代 “開閩第一進士”,史稱“文破八閩天荒”。他在朝居官46年,始終剛正不阿,直言敢諫,并以清廉高潔著稱,后因在東宮墻壁題《自悼》詩而開罪于皇帝,被唐玄宗題詩下“逐客令”。
薛令之深感仕途險惡,毅然辭官返鄉(xiāng)。從長安到山高水遠的閩東福安,薛令之步行數(shù)千里,《唐詩紀事》記述薛令之“徒步歸”,以彰其清廉樸素。歸隱鄉(xiāng)里的薛令之一貧如洗,家徒四壁。逝后,唐肅宗“嘉嘆其廉”,敕命其鄉(xiāng)曰廉村、溪曰廉溪、嶺曰廉嶺。
廉村、廉溪、廉嶺,人稱“三廉”?!傲L節(jié)清如許,且與黃花訂晚秋?!绷跉v史上是主要航道,海潮漲起時,可直抵村頭,全長約5公里,水最深的地方可達七八米。廉嶺古道從福安市溪潭鎮(zhèn)下馬山到福安金谷園,行程將近4公里。踏足其上,沿路可感受遠離喧囂的恬靜。
薛令之清廉高潔的精神節(jié)操,如其字號明月,清輝沐浴寧川大地。閩東大地廉脈賡續(xù),廉臣循吏輩出。兩宋更迭之際,一代廉吏陳桷,力主“治官莫大于治貪”,“治天下,首在懲貪治吏”,在廣州布政使任上組織營救南洋番船,不受番官大禮饋贈,宋高宗嘉其“守介不移”。
從馮夢龍到李拔的勤慎為民
千百年間,多廉吏能臣任職閩東。主政一方、造福于民、青史留名者,不在少數(shù)。
明崇禎七年,61歲的馮夢龍乘船從蘇州出發(fā),跋山涉水到達壽寧(現(xiàn)隸屬于福建省寧德市)任知縣,為萬山逶迤、地僻民貧的壽寧留下一本《壽寧待志》,一段勤廉佳話。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點贊馮夢龍。習近平總書記說,我知道馮夢龍在壽寧當過知縣,寫了一本《壽寧待志》,還留下了很多美名。當年一個封建朝代的官員都能跋涉半年來到這里,我們共產黨的干部更要勇于擔當,挑戰(zhàn)困難。
馮夢龍主張“下車即熟稔瘠土”。他不畏高齡走遍全縣,細察風土民情,親力親為修纂《壽寧待志》,記載當時壽寧歷史、地理、山川、風俗等,成為后人研究明末壽寧社會第一手資料。他在壽寧,始終秉持“一念為民之心”,挑戰(zhàn)封建陋俗,嚴禁溺殺女嬰,使得此風頓息;盡職理訟明決、倡導民間無訟,做到政簡刑清;熱心興教助學,支持兩度修繕縣學,激勵士人進取之志。他主張為政須“以勤補拙、以慈輔嚴、以廉代匱”,堅決采取措施制止吏胥借納稅、里役等盤剝百姓,無不彰顯其勤政愛民、關心民瘼的思想。
清乾隆二十四年,李拔到任福寧知府。他系統(tǒng)考察長溪的山川地理、水土氣候、人文風情,而后提出“興教化莫先于足衣食,足衣食莫大于重農桑,重農桑莫要于興水利”,這是立足于民生的理政措施。他注重發(fā)展種植,致力解決百姓溫飽問題,在全縣推廣種植“番豆”(玉米別稱),收獲頗豐,被百姓稱之為“李公麥”。李拔調任福州知府時,據說福寧百姓不讓走,福州百姓爭著搶官,一時出現(xiàn)“兩郡爭守”的佳話。
明清之際,閩東既有像馮夢龍、李拔這樣不遠千里而來造福一地的廉臣賢吏,也出現(xiàn)了一位二度戍臺、威震海峽的本土名將——甘國寶。甘國寶一生自誓“居官廉慎,盡心報國”,兩度戍臺保衛(wèi)祖國海疆,積極發(fā)展教育,培養(yǎng)人才,幫助當?shù)靥岣咿r耕技術,剿撫賊寇,保境安民。此外,“直聲聞天下”的明代刑部尚書林聰,明太祖贊為“至清”的張以寧,“三主法曹,無一冤獄”的游樸,康熙皇帝稱之“清廉中之卓絕者”的陳瑸等,在當時也是清名遠播、備受推崇。
忠勇赤誠保家國
閩東是全國少有的依山傍海的革命老區(qū)之一。鄧子恢、陶鑄、葉飛、曾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先后到閩東蘇區(qū),領導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閩東各族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感召和領導下,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跡,如沙家浜“葉排長”的原型之一葉誠忠、百丈巖九壯士等。
寧德,這片歷千年清風廉韻浸潤,因“山海交融”而生、因“閩東之光”而榮、因“風景獨特”而美、因“滴水穿石”而興的沃土,正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閩東的勤廉足跡、為閩東發(fā)展指引的方向,砥礪奮進、堅定前行。寧德的未來正如海平線上噴薄的朝陽,充滿朝氣,充滿希望!
(摘自七一網 七一客戶端/《中國紀檢監(jiān)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