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軼男
余華的成名作叫《十八歲出門遠行》。十八歲,正適合出門遠行的年紀,一路奔跑,一路闖蕩,見神殺神,無所畏懼。所以我們印象中的孫悟空,似乎也是朝氣蓬勃的模樣。可是事實上,孫悟空大鬧閻王府私改生死簿時,已經(jīng)三百多歲了。再加上大鬧天宮那一遭,天上一日,下界一年,等從五指山下出來時,已經(jīng)快六百歲了。
當然,在所謂的“神魔小說”里,所有人都不會衰老,他們永遠都是最初的模樣——豬八戒吃得再多也不會更胖一點,太上老君也永遠白發(fā)飄飄,像是不曾年輕過一樣。他們滿足了那些年人們“長生不老”的隱秘愿望,卻也失掉了當下人的一個大心愿:成長。
于是在“后西游時代”,人們似乎特別喜歡把孫悟空想象成一個中年式的落寞英雄,或干脆是一個“反英雄”。無論是《大話西游》里投胎轉世后的至尊寶,還是《大圣歸來》里功力盡失的大圣,故事的開頭,一定是一個和英雄相距甚遠的模樣。
這樣的設定里其實折射出了很多我們心中隱藏已久的困惑。在人們已經(jīng)需要通過不斷升級感官刺激來完成一次次對英雄的觀摩時,更能引起興趣的故事似乎已經(jīng)變成了英雄的前傳與后記。換句話說,人們更喜歡看的,是英雄的成長。而成長,自然是“十八歲”的特權。即使孫悟空在前傳和后記里有著中年人的開始,最終卻總還是少年的心性。
所以每每想到五百多歲的孫悟空,便也常常想起堂吉訶德。
那也是個老頭子,在鄉(xiāng)間待了大半輩子,突然興起,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一樣出門遠行,一樣打打殺殺,一樣和伙伴嬉笑打鬧,甚至那些假想敵被戳破時帶給人們的感受,也和知道各種妖魔鬼怪其實都是小神仙故意考驗你的心情如出一轍。
長大了漸漸看清,他們不過都是一個巨大的游戲場景里的人設罷了,只不過堂吉訶德的游戲世界是自己設定的,而孫悟空的游戲世界是他人設定的,一旦踏入這個游戲,取經(jīng)就不再是一個筋斗云可以完成的事,而是在條條框框之中披荊斬棘的修煉了。
這像極了人世間。
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西游記》最動人之處,又恰恰在那不老的五百歲。堂吉訶德是要死的,是要回到現(xiàn)實世界的,但孫悟空是不能死的,因為他是無數(shù)人心中的大英雄?;蛟S正因為這樣,一次次的“大話”與“戲說”,最后的結局都是他踏上那段我們都熟悉的征途。似乎并沒有人認真探求過取經(jīng)之后的故事,那或許是我們不愿也不敢觸碰的。人們所樂見的,是后世的故事把他一次又一次以不同的方式扔進巨大的游戲世界,他就一次又一次地欣然游戲人間。五百歲的英雄境界,大抵便是如此了吧。
所幸,這個五百歲出門遠行的孫悟空,一直都是一個英雄般的存在。雖然他也孤獨過、彷徨過、無力過,也有困惑、有成長,但他永遠是我們的蓋世英雄。這是我們最后能給英雄的善意,也是我們最后能為自己珍存的疲憊生活里的英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