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潔
孫悟空,中國著名的神話人物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記》,祖籍東勝神州,由開天辟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他擁有無數(shù)粉絲,原因是本領(lǐng)超群、善惡分明、疾惡如仇……但其實他是無法“被概括”的,正如《悟空傳》作者今何在所說,“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悟空,憤怒的悟空,無奈的悟空,自嘲的悟空,絕望的悟空,深情的悟空”。
甚至,就算是同一個人,在時過境遷的語境里,在人生的不同節(jié)點,從孫悟空身上體悟到的東西也不盡相同。唯一比較確定的是,除卻不諳世事的童年,他在我們心中從來就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神,更不是一只上躥下跳的猴子,而是一個人,一個英雄。我們總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讀到成長的痕跡。
說起中國古典小說里的石頭,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游記》。孫悟空就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孕育出齊天大圣的那塊石頭,來歷可不簡單,早在宇宙誕生之初就有了,按照《西游記》開篇的說法,“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以孫悟空剛從石頭里蹦出來時的年齡,大家也可以叫他孫爺爺了。
以齊天大圣孫悟空為題材的文學(xué)作品、影視作品很多,隨著這類作品的增加,孫悟空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也更加豐富起來。在我們心中,孫悟空一直是神一般不可褻瀆的存在,他是我們少年時的英雄,是萬般敬仰凝于口中的“大圣”。
1961年,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第一次觀看了浙江省紹興劇團演出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寫了《七律·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
咒念金箍聞萬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當(dāng)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圣毛。
教育及時堪贊賞,豬猶智慧勝愚曹。
大圣重情重義,即使被唐僧誤會也不離開,心里只想著保護師父,莫讓妖怪吃了。這是他的責(zé)任,同時他也教會了我們什么是情義。毛澤東在看到這首七律時也寫了一首,最后兩句是這樣的——“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不過我并不知道,在無妖物的今天,到底還有多少人一直心心念念著那個倔強、性格比石頭還硬的孫行者?
記得小時候看《西游記》,看到最后大圣被封為“斗戰(zhàn)勝佛”,當(dāng)時真的很開心,心想大圣終于被佛祖和眾神認可了,而今想來,只覺得很心酸很凄涼。畢竟,齊天大圣就應(yīng)該上天入地唯我獨尊,就應(yīng)該逍遙一世斬妖除魔。還記得有一個版本的《西游記》,不知是電視劇還是動畫片,結(jié)局是悟空成佛后覺得無聊,漸漸又變回了石頭?;蛟S,這才是最好的結(jié)局……
不禁想,年少的我們誰不是那潑猴?只是,身上的刺最終被世事磨平、拔盡。我所敬仰的英雄,我所追求的君子,時間借去后還給我的是什么?你說此去踏青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可時間將你還給我后,我叫你一聲大圣,你可還答應(yīng)?
每個人心中,是否都有一個悟空?若是有,希望在這世事退散了他的傲氣后,我們還能保住他的傲骨。如此,何愁大圣不能再斬妖除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