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瑩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這首歌很多同學都會唱。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的龍文化源遠流長,龍的形象已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上海市閔行區(qū)浦江第一小學在校本課程里融入龍文化,其編寫的《歷久彌新龍文化,立德樹人育新苗》“一校一案”剛剛?cè)脒x“一校一案”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案例,成為上海市獲評的10個案例中的一個。
【課程開發(fā)】 確立三大校本課程
上海市閔行區(qū)浦江第一小學是一所從農(nóng)村學校逐步走向新街鎮(zhèn)學校的百年老校。據(jù)浦江第一小學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張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從1997年起,浦江第一小學就結合當?shù)匚椠埩曀滓浴褒埼幕睘榻逃放?,通過“龍之根、龍之魂、龍之魅、龍之舞、龍之品、龍之格”幾大方面積極弘揚龍的“團結合作、開拓奮進、與天和諧、造福人類”的精神,讓學生初步了解中國龍文化的起源、發(fā)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增強學生對龍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據(jù)記者了解,學校圍繞龍文化逐步開發(fā)了“兒童龍文化探究與實踐”、“中華神龍”、“小小神龍”三大校本課程,通過識龍、說龍、畫龍、寫龍、做龍、刻龍、侃龍、舞龍、唱龍等九大方面,結合國家意識、文化認同、公民人格等,通過學科互動、活動開發(fā)、突破時空等多種形式,引導全校師生在相關實踐中培育民族精神。
【環(huán)境渲染】在校園中感悟“龍文化”
浦江一小為了營造富有特色的龍文化氛圍,不僅開設了龍文化課程,還構建了“青龍九書”校門、“龍騰世紀”浮雕、龍文化陳列室、龍文化主題廊等,在校園里營造無處不在的龍元素。在陳列室和主題廊的作品征集中,木雕龍、銅龍、玉器龍、石龍、扇面龍、剪紙龍、風箏龍、龍書、龍文等近1000件學生作品或藏品得以制作和收集。同學們進一步感受龍文化的過去與現(xiàn)在,感受龍文化的古老與傳承,從而進一步樹立主人翁意識,激發(fā)他們的參與意識,從傳統(tǒng)走向未來、走向世界,引導學生學做人。
【學生體悟】在舞龍中感受團結的力量
一條龍必須幾十個人團結一心才能舞好?!皫资?,一條心”并不是那么容易配合好,有的同學一個失誤就會導致后面的隊伍全部被打亂;有的同學幾個來回后,已是滿頭大汗,兩臂累得抬不起來。通過舞龍,同學們明白團結的意義和體能鍛煉的重要性。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藝術。很多同學第一次聽說“寫龍課”時還很納悶——就寫一個字,那不是很簡單嗎?但真正走進“寫龍課”,同學們才知道中華書法藝術博大精深,光一個“龍”字就有很多變化:楷書是橫平豎直的“方塊字”;篆書有古樸的美感;行書如行云流水,很靈動……
張校長總結說,希望通過龍文化的浸潤,培養(yǎng)具有龍的精神,符合國家發(fā)展需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