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學坤
內容摘要:筆者以搜集的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關于左思詩歌研究的論文為依據(jù),將這些論文按左思詩歌類型分為六類,分別是關于左思《詠史詩》的研究現(xiàn)狀、關于左思《招隱詩》的研究現(xiàn)狀、關于左思《嬌女詩》的研究現(xiàn)狀、關于左思《雜詩》的研究現(xiàn)狀、關于左思《悼離贈妹詩》的研究現(xiàn)狀,以及關于左思詩歌殘句輯佚現(xiàn)狀。
關鍵詞:左思 詩歌研究 綜述
左思是西晉太康時期杰出的詩人,鐘嶸在《詩品》中將其詩列為上品,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他“左思奇才,業(yè)深覃思”,蕭統(tǒng)的《文選》更是在“詠史”類詩中,選了其詩八首之多。盡管同時期的人給了左思的評價如此之高,但左思的詩歌流傳下來的數(shù)量仍然不多。其現(xiàn)存的詩歌僅十四首,其中《詠史詩》(8首)、《招隱詩》(2首)、《雜詩》(1首)收錄于梁·蕭統(tǒng)編《文選》(中華書局1977年版);《嬌女詩》(1首)收錄于南朝·徐陵編,傅承州注譯的《玉臺新詠》(華夏出版社1998年版);《悼離贈妹詩》(2首)收錄于唐·許敬宗編《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正》(中華書局2001年版)。
由于歷代文人對左思詩歌的評價和鑒賞都是零散的、瑣碎的,沒有一本關于左思詩歌的研究專著,對于左思詩歌的認識,也基本上是散見于其他文獻史料的只言詞組中。時至今日,此處境依然沒有很大的改觀。但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關于左思詩歌研究的論文日趨繁榮起來。
一.關于左思《詠史詩》的研究現(xiàn)狀
《詠史詩》是左思詩歌的集大成者,歷代關于左思《詠史詩》的研究層出不窮。自八十年代以來,關于左思《詠史詩》的論文更是多達120篇,無論從深度還是廣度上,都有較大的收獲。
1.左思《詠史詩》成詩時間考
左思《詠史詩》的成詩時間歷來是非常具有爭議的話題,關于這一話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兩篇論文中均指出了四種不同的看法,即一主滅完成于吳之前;一主第一首完成于滅吳之前,另七首為西晉統(tǒng)一后陸續(xù)寫成;一主公元290到300年或稍后這十多年的某個時候寫的;一主八首皆左思晚年回憶之作。但在牟世金、徐傳武《左思文學業(yè)績新綸》(《文化遺產》1988年第二期)中認為《詠史詩》應是左思晚年總結一生之作。而穆克宏在《盡銳于<三都>,拔萃于<詠史>》(《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88年第四期)肯定了清人何焯《義門讀書記》“這組詩詩寫于泰始八年(272)以后,咸寧五年(279)之前”之說。二十一世紀以來,就這一話題的討論更多了起來,主要的相關論文約7篇,但是范圍仍沒有逃出上述四種觀點的窠臼。但是有些突破的是在鐘志強的《左思<詠史詩>創(chuàng)作時間略考》(《洛陽理工學院學報》2009年第四期)、李捷鵬《左思詠史詩創(chuàng)作年代考》(《邢臺學院學報》2014年第十期)、文擒鷹《左思<詠史詩>寫作年代考》(《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年第三期)不但均認為成于不同年代,且更細化得將不同的時間段列了出來:《詠史詩》八首之一,之三,之六成于太康三年(282)至太康六年(285)作者壯年時期;之二,之四,之七是元康六年(296)至元康八年(298)的中晚期之作;之八作于永康元年(300),之五作于永康二年(301)。但是這一小小的突破至今仍是學者們的推測,關于左思《詠史詩》的成詩時間有待于學者們作進一步的考究。
2.對左思《詠史詩》藝術風格的探究
由于左思把“詠懷”的藝術手法加入“詠史”詩中,開創(chuàng)了“詠史”詩的新的寫作局面,因此歷代對左思《詠史詩》的藝術風格進行了很多探究。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相關學術論文也有40多篇。其中大致分成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在歷代評論的基礎上對左思《詠史詩》的藝術風格進行了總結整理;另一個方向是針對鐘嶸《詩品》條記中對左思詩歌藝術風格的評價進行再解讀。
對左思《詠史詩》藝術風格進行總結整理的這一部分論文,把左思《詠史詩》的藝術風格大致分成了以下幾個方面:<1>名為詠史,實為詠懷;<2>善于用典;<3>多種修辭手法的聯(lián)合運用;<4>題材廣泛,匠心獨運;<5>詩多獨創(chuàng),不避俚俗;<6>一線貫穿,具有整體性;<7>左思風力。代表論文韋春喜的《詠史詩成熟的標志之作》(《戲劇文學》2006年第七期)、朱洪玉的《左思詠史詩的詠懷特質》(《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第六期)、王良永《左思<詠史>詩藝論析》(《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四期)、郭曉慧《淺析左思詠史詩八首的藝術特色》(《課程教育研究》2013年六月下旬刊)等。其中對“左思風力”這一話題有9篇進行了探究。探究結果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左思風力”形成的原因是當時西晉動蕩社會、左思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其個人經(jīng)歷共同影響的結果,代表論文姜明的《論左思風力及其背景》(《楚雄師專學報》1998年第二期)<2>“左思風力”的內涵:豪邁高潔的情思,勁拔矯健的筆調,深厚的風格和高遠的境界。代表作徐聲揚的《試論陶詩的風力》(《九江師專學報》1988年第一期)<3>“左思風力”的淵源,在這個話題中產生很多爭議:一部分論文主張“左思風力”直接承襲“建安風骨”,代表作霍海嬌的《魏晉南北朝詠史詩研究》(山東大學學士論文);一部分論文認為左思風力主要是受曹植、劉禎的影響,但是曹植的“風骨”帶有濃烈的貴族氣,而左思的“風力”比較平民化,代表作顧農的《說左思風力及其背景》(《山東大學學報》1999年第三期);還有一部分論文的觀點認為左思詩歌是有“風骨”的,但與“建安風骨”有一定的差距,代表作毛慶的《西晉文學:陸機、潘岳、左思三“疑案”實議》(《武漢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二期)。
針對鐘嶸《詩品》條記進行再解讀這一方向的論文大都是對“其源出于公干。文以典怨,頗為精切,得諷諭之致。雖野于陸機,而深于潘岳”這一句話的闡釋。代表作有高小慧的《<詩品>晉記室左思條疏》(《許昌學院學報》2003年第四期)。
3.對左思《詠史詩》思想情感的探究
在對左思思想情感探究的過程中,大部分學者都是從左思的《詠史詩》入手的,所以在這里筆者將左思思想與其《詠史詩》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放在一起進行探究。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左思思想情感進行探究的論文共有6篇。其中陳仲年在《不假雕飾,逸氣干云-左思詩歌概述》(《語文學習》,1987年第五期)中籠統(tǒng)地說《詠史詩》是左思對門閥制度的抨擊。在史有為的《借古諷今,針砭時弊》(《語文學習》,1987年第五期)和謝季祥的《左思詩簡評》(《福建論壇》1993年第二期)中都提到《詠史詩》是詩人通過借古諷今來批判現(xiàn)實,抒發(fā)自己的苦悶情懷。穆克宏《盡銳于<三都>,拔萃于<詠史>》(《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88年第四期)一文中指出《詠史詩》是從雄心壯志,但受到門閥制度的限制,從積極入世到消極避世,郁郁不得志的知識分子的不平之鳴,該文寫出了左思的思想情感變化的歷程。蔣方在《論左思<詠史詩>的變體》(《湖北大學學報》1994年第四期)中討論到“《詠史詩》不是詩人針對某一具體事件,或某一個別人物而作,而是為寒士這一類人而作;不止于以歷史作道德裁判,更通過歷史事件來探討寒士的可能出路”,這一觀點在當時無疑具有創(chuàng)新性。
二十一世紀對左思思想研究的論文共20篇,均是在二十世紀研究的成果上做了進一步探討。大致分成兩個方向:左思思想變化歷程和左思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達觀之情。對左思思想的變化的探討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起初志向遠大、抱負不凡的理想世界。后來懷才不遇、批判門閥制度,蔑視權貴。學界對這兩個階段左思情感的分析沒有什么分歧,但是在對左思人生第三個階段的情感探討中,出現(xiàn)了很大的爭議:一種認為該階段左思的思想是對人生、對社會絕望了。代表文章有陳智秀的《“澗底松”的悲情舞蹈》(《文學評論》2015年11月)、張春麗的《從左思<詠史詩>看思想變化的軌跡》(《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一期)、房伊寧的《何世無奇才,遺棄在草澤》(《雞西大學學報》2013年11月)、馬素婷的《簡論左思一生的思想嬗變軌跡》等。而另一派認為這一階段中左思是安貧樂道,曠達為懷的情感。代表文章有高佳敏的《從<詠史>八首中的歷史人物淺析左思的精神世界》(《大眾評論》2016年第十二期)、施仲貞的《左思<詠史詩>情感特征與藝術手法之淺談》(《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6月)、孫睿迪的《“椒房之矜”與“澗底之松”的矛盾——淺析左思<詠史詩>的思想內涵》(《青年文學家》2013年第十七期)等。
這一時期另一大研究方向便是對道家思想對左思影響的探討,代表性的文章有姜明的《論左思<詠史詩>及其詩歌成就》(《楚雄師專學報》1998年第二期)、朱小利的《淺析左思<詠史>的儒道互補》(《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年第三期)。但是在這些論文中卻沒有提及當時盛行的“玄學”對左思思想產生的影響。
此外在王良永的《左思<詠史>詩藝論述》(《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四期)和張春麗的《從<詠史>八首中的歷史人物淺析左思的精神世界》(《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一期)中還提到了左思“反思歷史,肯定自我”的情感。
4.對左思《詠史詩》的淵源、影響的探究
這一部分的論文也比較多,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共有30多篇。
在對左思的《詠史詩》的淵源探究中大致分為三種觀點:一種認為借史詠懷的這一傳統(tǒng)源于屈原《天問》,借詠歷史人物以抒發(fā)無限的哀怨,代表論文有潘江艷的《“詠史”詩體傳統(tǒng)的開拓與嬗變》(《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2008年第一期)、葉幼明的《詠史始于辭賦說》(《陽邵師專學報》1994年第一期);一種認為“源出于公干”,代表文章有丁丁的《鐘嶸<詩品>左思詩“源出于公干”辨析》(《青年文學家·文學評論》2013年第23期);一種認為“題實因班,創(chuàng)格新特”,代表文章有潘江艷的《左思<詠史>八首的通變性論略》(《隴東學院學報》2009年5月)。
對左思《詠史詩》的影響的探究中,學界的觀點大致還是一直的,只是每篇文章的側重點都不太一樣。例如王毅的《龔自珍詠史新解》(《中學語文》1985年第四期)一文中主要是在談左思對龔自珍“借史諷今”的繼承;在陳守業(yè)的《試論陶詩風力》(《阜陽師院學報》1984年第四期)一文中,則偏重于探討左思在“由積極入世和放棄仕途的思想變化”、“寒士的不平之鳴”、“語言的質樸”方面來討論左思《詠史詩》對陶淵明詩歌的影響。
5.對左思《詠史詩》不足之處的探討
自魏晉以來,左思的《詠史詩》一直受到歷代文人的好評,很少對其進行批判的文章出現(xiàn)。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宋毅的《左思<詠史>得失談》(《揚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二期)一文中對左思的《詠史詩》提出了三個不足之處:其一名為詠史,但無一篇是為了以史為鑒,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盡管個人懷抱抒發(fā)的慷慨激越,但卻令人感覺不到厚重的歷史意識,體現(xiàn)不出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其三語言太直露,缺乏詩歌的意境美。這篇文章雖然立意新奇,但是帶有濃厚的個人主觀色彩。
二.關于左思《招隱詩》的研究現(xiàn)狀
雖然左思的兩篇《招隱詩》也被收錄于《昭明文選》,但其歷史地位遠遠沒有《詠史詩》高,其受關注程度也不是很高。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相關論文僅有10幾篇,且對其討論的方面比較狹窄。對左思《招隱詩》總結的地比較全面的文章是羅荷芳的《左思、陸機之<招隱詩>研究》(《文學藝術》2009年五月)一文,從左思《招隱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藝術手法、結構句式、思想方面進行了討論,認為左思《招隱詩》的思想比起陸機來說,體現(xiàn)了真陰的決心。孟凱的《魏晉玄學與<招隱詩>》(《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一期)中指出左思《招隱詩》的思想深受正始玄學和竹林玄學的影響。在黃雅卓的《論西晉詩人的隱逸心態(tài)及隱逸詩創(chuàng)作的獨特性》(《東方叢刊》2001年2月)中指出了左思《招隱詩》的“寫實性特點”和“與道家隱逸思想一致”的觀點。
三.關于左思《嬌女詩》的研究現(xiàn)狀
《嬌女詩》是左思在詩歌史上又一有著重要地位的詩歌類型。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對于左思的《嬌女詩》的研究論文僅有20多篇,且大部分論文都是將視角放在其對“茶”文化的影響上。當然也有幾篇針對《嬌女詩》的文學價值進行整理研究的優(yōu)秀論文。例如徐傳武在《左思<嬌女詩>散論》(《集寧師專學報》1999年第一期)一文中不但對“二女”的身份進行了討論,還對該詩的藝術手法進行了探討,討論了左思對封建禮教反抗的思想,討論了該詩對陶淵明的《責子詩》、對李白杜甫詩歌的影響,此外還對《昭明文選》未收錄而《玉臺新詠》收錄該詩的原因進行了探討。在陳曉婉的《從<嬌女詩>看左思精神世界》(《時代文學》2014年四月下半刊)一文中,指出了該詩的思想內容:對親情的重視、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對自身的自卑與對美的追求。在王新霞的《向日常生活的縱深開拓》(《名作欣賞》1998年第三期)一文中指出“《嬌女詩》打破了西晉敘事詩一味模擬的局面,為西晉敘事藝術的發(fā)展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的觀點。
四.關于左思《悼離贈妹詩二首》的研究現(xiàn)狀
這兩首詩歷代不被文人給予足夠的重視,而近年來也很少有單篇的論文來對這兩首詩進行研究,大部分都是在對左思所有詩歌進行整理研究的時候,附錄在后面,且只是簡單地提一下該詩是與其妹左芬相關,僅此而已。只有一篇唐嘉敏的《“我”的對比-以曹植<美女篇>與左思<悼離贈妹二首>為例》(《文學評論》2014年第十八期)一文中,通過與曹植《美女篇》中“我”是“男作女聲”的抒情方式的對比,指出左思《悼離贈妹二首》情感發(fā)自肺腑,真實深刻。
五.關于左思《雜詩》的研究現(xiàn)狀
左思的《雜詩》受關注的程度,同樣也沒有那么高。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也僅有幾篇文章有所提及。在王蘭的《太康二題》(《湘潭大學學報》語言文學增刊1985年)一文中提到胡刻李善注《文選》題下注“沖于時賈充征為記室不就。因感人年老,故作此詩”一條是錯誤的。徐傳武的《左思<雜詩>小議》(《聊城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第一期)同樣指出了李善注《文選》題下注的錯誤,但該文認為是誤將“齊王冏”作了“賈充”,此外該文還認為左思此詩確實受了曹植的影響,但指出了絕不是簡單地抄襲和摹仿。在范子燁的《鐘嶸<詩品>陶詩“又協(xié)左思風力”說發(fā)覆》(《中國文化》第四十一期)一文指出左思該詩對陶淵明的《和郭主簿》產生深遠的影響。
六.對左思詩歌的輯佚情況
徐傳武在《“疆場”與“疆場”》(《德州師專學報》1995年第十一卷第三期)一文中認為《詠史詩》的幾句殘句保留在了近人丁福保編輯的《左太沖集》中了。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對左思詩歌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學界對左思《詠史詩》的研究已經(jīng)非常全面了,但是對其《招隱詩》、《嬌女詩》、《雜詩》、《悼離贈妹詩》的研究無論從詩歌的藝術特色、成詩時間、寫作背景、思想情感,還是從對后世的影響方面都還留有很大的空白,不能不說是學界的一大憾事,但是卻給后世的學者留下了廣闊的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文選[M].中華書局,梁·蕭統(tǒng),1977
[2]玉臺新詠[M].華夏出版社,南朝·徐陵,1998
[3]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正[M].中華書局,唐·許敬宗編,2001
[5]鐘志強.左思<詠史詩>創(chuàng)作時間略考[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2009(04)
[6]李捷鵬.左思詠史詩創(chuàng)作年代考[J].邢臺學院學報,2014(10)
[7]韋春喜.詠史詩成熟的標志之作[J].戲劇文學,2006(07)
[8]朱洪玉.左思詠史詩的詠懷特質[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06)
[9]王良永.左思<詠史>詩藝論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04)
[10]潘江艷.“詠史”詩體傳統(tǒng)的開拓與嬗變[J].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2008(01)
[11]葉幼明.詠史始于辭賦說[J].陽邵師專學報,1994(01)
[12]丁丁.鐘嶸<詩品>左思詩“源出于公干”辨析[J].青年文學家·文學評論,2013(23)
(作者單位:廣東培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