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禹德,寇子祥通訊作者)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脈診一直以來是中醫(yī)診斷疾病的重要方式,《黃帝內經》中對脈法的描述以三部九侯為主,《難經》則提出可以獨取寸口進行診脈,晉代王叔和作《脈經》闡述了脈象二十四種,將脈學研究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后世醫(yī)家多以此為宗進行闡述發(fā)揮。
陰陽學說是中醫(yī)理論中最重要的學說之一,陰陽并無實際的指意,而是對一對相對存在事物的形容與描述;如心、肺共處上焦,以位置而論,肺為華蓋,處心之上,則肺為陽,心為陰,但用陰陽來描述心腎時,心為陽,腎為陰;從這樣的陰陽對比中我們可以更加準確的理解“心”的特點,由此可見,陰陽學說是學習的一個很有效的方法,由此來學習脈學會更有效率,且會對各種脈象有更好的理解。
王叔和二十四“脈形” 晉代醫(yī)家王叔和所著的《脈經》中“脈形狀指下秘訣第一種”將指下脈象列舉了二十四種為提綱,分別是浮、芤、洪、滑、數(shù)、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等二十四種,我們在學習脈學時可以發(fā)現(xiàn),浮脈與沉脈的對比極為明顯,浮脈為舉之有余,按之不足,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余,兩種脈象都是描述下指力度不同后的感受,沉為陰,浮為陽,這樣將兩種脈象組成一對去體會,讓我們學習脈學更加簡單。王叔和也將部分脈象進行比較分類,其言“浮與芤相類,弦與緊相類,滑與數(shù)相類,革與實相類,沉與伏相類,微與澀相類,軟與弱相類,緩與遲相類?!盵1]《脈經》將浮脈與芤脈列為相類的兩種脈象,浮脈的特點是舉之有余,按之不足,芤脈特點是中央空,兩邊實,兩者均為舉指可應的脈象,但在舉指可應的共同點下,又有各自的特點,浮為陽,芤為陰,王叔和將兩種脈象放在一起成對的描述,使學者對于浮脈與芤脈的學習更加容易把握。
黃元御用陰陽分類脈象 清代御醫(yī)黃元御所著的《四圣心源》宗王叔和所列的二十四脈,以陰陽為本,將這二十四種脈以其相對的特點進行分組,其言:“浮沉者,陰陽之性也;遲數(shù)者,陰陽之性也;滑澀者,陰陽之體也;大小者,陰陽之象也;長短者,陰陽之形也;緩緊者,陰陽之情也;石芤者,陰陽之虛也;促結者,陰陽之盛也;弦牢者,陰氣之旺也;濡弱者,陽氣之衰也;散伏者,陰陽之闔辟也;動代者,陰陽之起始也?!盵2]《脈經》將脈象進行成對的組合比類,來對脈形進行描述,《四圣心源》則將這種陰陽成組描述更加發(fā)揮,把二十四脈兩兩分組,一陰一陽,對各個脈象所代表的人體病機進行描述,如對滑脈與澀脈的描述:“滑澀者,陰陽之體也。滑則血盛而氣虛,澀則血虛而氣盛。”[3]滑脈與澀脈組成一對,兩者都是在體現(xiàn)人體中“氣血的盛衰”這一內在機理,滑為陽,澀為陰,陰陽對比,特點突出,這樣能使學者更好的體會脈理,對各個脈象代表的涵義也能有更好的理解。
李時珍臨床脈象分類 明代醫(yī)家李時珍所著的《瀕湖脈學》中將王叔和所列的二十四部脈加以修改和發(fā)揮,總結了二十七種脈象,并且在每一個脈象下列出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體狀詩對脈形進行描述;相類詩則把一個脈象與其他相類的多個脈象進行分組比較,如“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4]一句把浮脈與芤脈列為一陰一陽組合進行描述,與《脈經》中對兩種脈象的描述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主病詩中則是直接把脈象所對應的臨床癥狀描述出來,更有特點的是,主病詩中出現(xiàn)了復合脈象,如緊脈主病詩中“浮緊表寒須發(fā)越,緊沉溫散自然安?!盵5]對于在臨床中見到緊脈出現(xiàn)時,同時兼見浮脈或者沉脈的臨床意義進行描述,同樣的,李時珍也是按照陰陽成組對比突出的方法來描述,在共有緊脈的同一前提下,浮緊脈的臨床含義與沉緊脈的臨床含義截然不同,治法也截然相反,浮緊為陽,沉緊為陰,一陰一陽成對描述,學者能夠更加容易的體會各種復雜脈象的臨床含義。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歷代醫(yī)家對于脈象的描述經常采用陰陽成組進行比較的方法,在比較中突出要描述脈象的特點,采用這樣的方法能夠更加清晰的描述各種脈象,有益于讀者理解作者要描述的脈象。
對以上的方法進行總結,可以得知要采用陰陽分組的方法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要組成一組的兩個脈象必須有一個的共同點,比如浮脈與芤脈共同點是兩者在脈形上均是舉指可得;滑脈與澀脈共同點是在脈理上均表現(xiàn)氣血的盛衰;浮緊脈與沉緊脈共同點是二者均有緊脈出現(xiàn)。第二個條件是要組成一組的兩個脈象必須有比較的意義,浮脈與芤脈成組比較之后能夠使兩種脈象的特點更為突出,讓學者對兩種脈象有了更好的體會;滑脈與澀脈在進行比較之后,能夠令兩種脈象所體現(xiàn)的人體內在氣血盛衰的機理更加明顯的浮現(xiàn)出來;浮緊脈與沉緊脈的比較則讓學者對兩種復合脈象出現(xiàn)之后的臨床意義有了更好的理解。
經過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這樣“陰陽成組,對比突出”的方法可以作為我們學習脈學的一個很好的方法,一個脈象與其他多個脈象進行成組對比,突出這個脈象的特點,可以讓我們更加直觀的體會脈象的特點。上文所列三位醫(yī)家已經將浮脈與芤脈成組對比,也與沉脈進行了成組對比,突出了浮脈兩個方面的特點,我們可以運用此種方法并進行發(fā)揮,如將浮脈與散脈成組對比,兩種脈象都在提示人體的氣機趨向于外,但不同的是,浮脈代表人體的氣機在外,散脈代表的是人體的氣機無所收束,這樣就可以把浮脈的另一個方面的特點描述出來。將一個脈象與多個脈象進行對比,可以突出單個脈象的不同特點,加深學者對脈象的多方面的體會,故筆者認為此方法有利于我們對于脈學的學習。
筆者試用此方法,以《頻湖脈學》中二十七種脈象為基礎,將浮脈與其他二十六中脈象一一對比,從脈形、脈理、臨床三個層面多角度體會浮脈的內涵。
《頻湖脈學》浮脈的相類詩中先賢已經將浮脈與沉脈、芤脈、洪脈、虛脈、散脈五個脈象進行對比描述,筆者認為,浮脈還可以與實脈、革脈、濡脈進行對比。浮脈與實脈:二者同為浮取應指的脈象,不同的是浮脈輕取應指,重按則不可得,而實脈輕取重按皆可得;浮脈與革脈:二者均有應指后再行重按而不可得的特點,但革脈是應指如弦,重按不得,浮脈則是脈位偏外,輕取應指,重按不得;浮脈與濡脈:二者極為相似,均有輕取應指,重按不可得的特點,但濡脈的形象是如棉在水中,脈形較細,浮脈則是如木在水中,脈形不細。
筆者認為浮脈可以與芤脈、實脈、虛脈、沉脈、散脈等五個脈象進行陰陽分組對比,來突出描述浮脈在脈理上的特點。浮脈與芤脈:兩種脈象在脈理上均表示人體的氣機袪外,不同的是,浮脈所體現(xiàn)的氣機袪外有多種原因,有因外感,有因風動,而芤脈所體現(xiàn)的是因失血傷陰,陰不斂陽所致的氣機袪外;浮脈與實脈:兩種脈象在脈理上均體現(xiàn)了人體氣機的停滯,不過浮脈體現(xiàn)的是氣機留滯于體表,而實脈則是體現(xiàn)了人體內外氣機均有雍滯;浮脈與虛脈:浮脈與虛脈的對比與浮、實兩脈的對比相似相反,浮脈與虛脈都提示了人體內部氣的不足,不同的是浮脈體現(xiàn)的是氣留滯體表,是一個內虛外實的局面,氣未必受傷,而虛脈則是人體內外的氣均不足,一定會有傷氣的病因存在;浮脈與沉脈:浮沉兩脈的對比極為鮮明,二者共同點是都表示人體氣機的運行趨向,浮脈表示氣機袪外,沉脈表示氣機袪內;浮脈與散脈:二者在脈理上極為相似,均體現(xiàn)人體氣機呈現(xiàn)內虛外實的局面,不同的是浮脈提示氣機停滯體表,而散脈提示氣運行于體表無所收束,一直在耗散。
在經過對浮脈的脈形與脈理的體會之后,筆者對于在臨床中見到浮脈的體會更加深刻,在體會了浮脈與芤脈以及散脈的對比體會后,筆者發(fā)現(xiàn)若在臨床中見到失血的病人,可以通過病人的脈象,確定病人失血的情況,病人剛失血時脈象應該是浮脈,因失血氣欲脫,氣機要趨外,隨著失血量增加,脈管中空,可見芤脈,此時失血已到一定程度,但是氣還未脫,若病情繼續(xù)發(fā)展,氣的固攝力量漸漸減弱,氣開始耗散,則可見到散脈;在體會了浮脈與沉脈的對比之后也可應用于臨床,若在臨床中見到病人有惡寒的情況,可以通過脈象來區(qū)別病人是表寒亦或里寒,脈象見浮則是表寒證,沉脈則提示里寒。
陰陽學說為我們認識事物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歷代醫(yī)家則善用此學說,著書對脈象進行描述,筆者認為這種描述方法可以總結,用“陰陽成組,對比突出”八個字概括,來作為學習脈學的一個方法。將脈象兩兩陰陽成組,對比突出脈象特點的方法,有助于我們對于脈學的學習,將一個脈象與多個脈象陰陽成組,在脈形、脈理、臨床三個層次來體會脈象,有助于我們對于單個脈象多方面特點的理解,也有助于我們體會各個脈象之間的關聯(lián)與區(qū)別,用這樣的方法來學習脈學,可以使我們更好的理解各個脈象,加強我們對于脈學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