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上鋼琴師》是意大利著名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的作品。影片以二十世紀早期西方資本主義工業(yè)社會為故事背景,圍繞棄嬰“1900”在弗吉尼亞遠洋客輪上的傳奇一生展示當時的社會狀態(tài)下人們的精神生活,折射現(xiàn)代人精神的迷失。本文從存在主義視角深入剖析主人公“1900”如何擺脫世俗的枷鎖、堅定自由的意志、回歸精神家園,以期加深讀者對《海上鋼琴師》主題的理解。
關(guān)鍵詞:世俗;自由;回歸;精神家園
作者簡介:李小璽(1978-),女,延安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3--02
引言: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述了一男嬰被遺棄在遠洋在歐洲與美國的弗吉尼亞客輪上,被船上一位好心的添煤工丹尼·布德曼收養(yǎng)。因為男嬰被發(fā)現(xiàn)于20世紀的第一天,丹尼給他起名叫丹尼·布德曼TD雷蒙1900。養(yǎng)父因為一次意外身亡,“1900”再度成了孤兒。但是他的音樂天賦讓他成為了一名海上鋼琴師。由于他從出生后從未離開過弗吉尼亞,雖然有一次嘗試著去陸地上追尋自己的愛情,但是對陸地的陌生與厭惡,最終還是選擇放棄?!?900”最后與弗吉尼亞同歸于盡,沉沒于大海,實現(xiàn)了靈魂的自由。
作為電影史上的一部經(jīng)典作品,《海上鋼琴師》受到眾多研究者的關(guān)注。目前,學界已有的研究包括從語言學角度、心理學角度、符號學角度、敘事學角度等解讀文本,還有很多研究者是從音樂的不同視角對該電影文本進行剖析,如音樂特點、演奏分析等挖掘其中的音樂元素所反映的電影主題文化內(nèi)涵等。本文將從存在主義哲學視角對《海上鋼琴師》進行解讀,以主人公“1900”的成長為線索貫穿全文,深入剖析他在成長過程中如何實現(xiàn)堅守回歸自己的精神家園,實現(xiàn)靈魂的自由,從而映射當今的社會問題,引發(fā)人們對現(xiàn)代人們生存意義的思考。
1、純凈自由的世界
《海上鋼琴師》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jié)緣,成為鋼琴大師的傳奇故事。1900年的第一天,往返于歐美兩地的郵輪Virginian號上,負責郵輪上添加煤炭的工人丹尼·博德在頭等艙上欲撿拾有錢人殘留下來的食物時,卻意外的在鋼琴上發(fā)現(xiàn)一個被遺棄的新生兒,裝在一空紙箱內(nèi)。丹尼不顧其他工人的嘲笑,獨立撫育這個嬰兒,并為了紀念這特別的一天,將他取名為:1900。有一次,“1900”無意闖入宴會大廳,他被那里的音樂所吸引,欣喜若狂地注視著樂隊區(qū)的鋼琴。后來在某個深夜,偷偷潛入大廳,彈奏起鋼琴來。動人的旋律喚醒了睡眼惺忪的船員和乘客。他們順著聲音來到大廳,看到一個像垃圾堆出來的孩子坐在琴凳上,兩只小手在琴鍵上跳躍。雖然人們還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船長對“1900”說,這不符合規(guī)則。小小的“1900”回答是:“去你的規(guī)則!”“1900”從小就是純真,沒有被世俗所藩籬,他的世界是純凈的,自由的。
2、大海的聲音和力量
海上出生的“1900”在陸地上卻是個從未存在的人,沒有親人、沒有戶籍,也沒有國籍,大海便是他的搖籃,而他也隨著Virginian號往返靠泊各個碼頭,逐漸長大。隨著“1900”的成長,他的琴藝越來越高超并且得到了全體船員和乘客的認可,成了樂隊的鋼琴手?!?900”曲風獨特,經(jīng)常讓樂隊指揮跟不上節(jié)奏而感到難看?!?900”在宴會大廳為上流人士彈奏,更愿意為待在下等艙的窮苦人彈奏?!?900”名聲遠揚,招來了自稱“爵士鼻祖”名叫杰利的鋼琴手的挑戰(zhàn)。從來不懂比賽的“1900”,平靜的用心地彈著優(yōu)美的鋼琴曲,也被對手的樂曲感動得落淚,但是彈到第三輪,“1900”感到對手對自己的侮辱與輕蔑。尊嚴是自我意識的反饋,尊嚴是對存在的證明,尊嚴是對平等的回應。為了尊嚴,“1900”用令對方手指顫抖的指法,狂風暴雨般地擊敗了對手。雖然杰利的鋼琴演奏技巧可謂爐火純青,可他的音樂卻承載了太多世俗的東西:金錢、名望、狂妄?!?900”的音樂靈感則是來自大海、來自愛、來自心靈深處。正是因為“1900”沒有被世俗所束縛,因為內(nèi)心的純凈與自由才創(chuàng)造出了令人震撼的樂曲。他的精神是自由的,面對世俗的東西,與小時候一樣蔑視規(guī)則。當杰利耷拉著腦袋走下弗吉尼亞號時,“1900”送他一句“滾蛋吧,爵士樂”。
3、精神家園和心靈凈土
一次因緣機會馬克斯來到Virginian號加入樂隊伴奏,也因此見識到這位傳說中的海上鋼琴師“1900”,兩人因此結(jié)為好友。而“1900”在與發(fā)明爵士樂的傳奇鋼琴手杰利同船競技鋼琴琴藝之后,聲勢更是如日中天。但盡管馬克斯再三鼓勵“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賦,1900卻始終未曾踏足陸地一步。直到他在為唱片公司錄制個人專輯時,意外見到船艙之外清秀動人的女孩,并在感動之余創(chuàng)作了《1900s? Theme》。隨著女孩的下船離去,“1900”的心開始波動。他在船上看了人間百態(tài),遇到了千千萬萬種人,但是出現(xiàn)了愛情,還是錯過了。他在海上終其一生,創(chuàng)造了千千萬萬首曲子,他在城市和海洋之間選擇了海洋,在自由和死亡中選擇了死亡,因為他不想在沒有盡頭的未知中茫然,不想在上帝的琴鍵里茍活。他要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空間里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無限的音樂和價值,他要在自己的88個琴鍵上釋放自己的靈魂??v使錯過愛情,錯過更大的世界,錯過更多的掌聲和鮮花,可是這艘弗吉尼亞號才是“1900”的精神家園和心靈凈土,只有在這里,在海洋上,他才能創(chuàng)造出更純粹的音樂,才能享受更真實的自我。在弗吉尼亞號上他才可以書寫自己的生命篇章,他可以在弗吉尼亞號上看形形色色的人,可以從他們的舉手投足之間看出他們的內(nèi)心與故事,可以為他們譜寫屬于其風格的曲子,可以與世界各地的人歡笑盡管只是一個照面。
4、回歸大海與孤獨
在最后弗吉尼亞號船要被摧毀的時候,“1900”還是執(zhí)著且孤獨地一人待在船上,寧愿與弗吉尼亞號一起化作灰燼。對他來說,海才是他的家,弗吉尼亞號才是他的家。最后他回家了——回到了大海中。這里孕育了他的生命,孕育了他對鋼琴的熱愛,生長著他對丹尼的懷念,他可以在弗吉尼亞號上來去自如,他可以在弗吉尼亞號上與海洋舞蹈。如果說城市只是一個又一個神秘的小世界,那么海和弗吉尼亞號以及鋼琴則是他的全世界。生在海上、活在海上的他,只有從海中才能感到靈感的噴涌而出,只有在海上,他才可以釋放自我。他知道這一點,所以當他站在連接船和城市的旋梯上時,他望了望那些拔地而起的高樓和灰蒙蒙的天空,望了望那些了無盡頭的街道與匆匆忙忙的人,他扔掉了帽子轉(zhuǎn)身重回弗吉尼亞號,盡管他真的想去陸地上聽一聽大海的聲音。但他一生的所有是弗吉尼亞號是大海是鋼琴。名譽錢財對他來說并不重要,音樂才重要。他寧愿一生孤獨,也不愿意隨波逐流,也不愿被世俗所羈絆。他成功地實現(xiàn)了靈魂的自由與精神家園的回歸。
結(jié)語:
薩特認為,人是一種“自為”的存在,他具有絕對的自由,即一種絕對的意志自由,這是一種選擇的自由。人自從降臨到這個世界,就帶著與生俱來的意志自由。面對任一境遇時,都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如面對挫折,他可以沉淪,可以逃避或自殺,也可以拼搏奮斗等,他可以自由地作出任何選擇。正是因為這種無序或任性或果斷的選擇成就了現(xiàn)在的他——人的存在的本質(zhì)懸置在人的自由之中。
雖然在現(xiàn)實世界里,世俗之人比比皆是,人們對財富、名利、家庭、物質(zhì)等的追求高高至上,不再尋求心靈的凈化,像“1900”通過自由選擇成為自我,尋求自我世界之人少之又少。但在《海上鋼琴師》里,“1900”面對一生中的多次選擇,在錄制唱片可以讓他名利雙收時,在遇到自己所愛的人時,在弗吉尼亞號即將被炸毀時,他都做出了常人不能認同和理解的選擇。而正是由于這些選擇成就了那個傳奇的他,成就了他的自我。錄制唱片可以讓他成功發(fā)財,但是名利會束縛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為了創(chuàng)造出純凈的音樂他最終拒絕發(fā)行唱片;為了不陷入無窮無盡的畏懼而喪失自我,他最終放棄了自己喜歡的人,他堅守著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選擇了與常人不一樣的世界,離開陸地,離開世俗,走向大海,走進自我世界;為了不進入世俗世界喪失自我,他甚至在弗吉尼亞號被炸毀的那一刻選擇與船同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成就了自我。
參考文獻:
[1][法]薩特.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
[2]肖柳芙. 電影《海上鋼琴師》的存在主義解讀[J]. 南方職業(yè) 教育學刊. 2014(2).
[3]張艷麗.一個 20 世紀的寓言——《海上鋼琴師傳奇》的文化讀解[J]. 世界電影,2003(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