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第四小學 劉吉明
課外閱讀,也就是基于教材的“課堂外”的閱讀,這種閱讀是自由、開放的,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尤其是部編版語文教材的編寫,“打破”了從課文到課文的死板模式,“撕破”了過度依賴課本的單一形式,讓課外閱讀進入了一個新境界。對于西部地區(qū)的農村小學來說,閱讀現狀更是不容樂觀,需要我們小心翼翼、循序漸進地引領、督促……拘囿于教材的閱讀不是真正的“閱讀”,只有讓閱讀“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進” 更為廣闊的新天地,才能看到閱讀中最美的風景,才能擷取到“書海中”那顆最亮的“珍珠”,以此最大限度地豐富其閱讀生命和精神生命。
當下,基于新高考的引領和部編教材的編排“特色”,閱讀也慢慢從“低谷”走出,成為語文學習中的“重頭戲”。不論是“閱讀鏈接”,還是“日積月累”,其主旨都是為閱讀“增量”。這個“量”的增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漸、日積月累,方能構建成“閱讀大廈”。圍繞教材這個基點,閱讀也由一篇課文的學習“引來”數篇課文的加入,由一本書的閱讀擴大到數本書的涉獵;由課堂這個“主陣地”的堅守,向閱讀的“外圍”逐漸突破。當學生走到“前沿陣地”,就會看到不一樣的天空,看到更為廣闊的天地,收獲不一樣的精彩。
比如,由《自相矛盾》這個寓言故事的學習,引來《黔驢技窮》《刻舟求劍》《鄭人買履》等故事的拓展,這不只是“一群”文章的共讀,不僅是“一類”文本的綜合,而是“學‘1’引三”,抑或是“以‘1’+‘X’的拓展”。這個“1+X”就是群文串讀的基本特征,也是增加學生閱讀量的最佳途徑,是我們向閱讀的更深挺進、更高處攀登的唯一之路。又如,由《祖父的園子》拓展到《呼蘭河傳》,由《草船借箭》延伸到《三國演義》,由《七律 長征》鏈接到《菩薩蠻 大柏地》《沁園春 雪》……
的確,由教材這個“1”引出的課外閱讀這個“X”的增量可謂是無限的、多元的、無止境的,它可以引領學生將這個“X”盡情放大,盡情延伸……既能養(yǎng)成一種“與書共舞”的閱讀習慣,又能提高“見文知義”的能力;既有聲有色地增強了學生的閱讀量,又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是從一篇課文“走” 向多篇課文的捷徑,是從課堂“走”向課外的必經之路,是農村學生走向閱讀“新世界”的良方妙策,是閱讀所追求的美好境界,是語文教學所一直期待的美好收獲,一舉數得。
說到“閱讀”二字,眾人皆以為此乃學生之“主業(yè)”,教師之“所長”,學校之“專業(yè)”。殊不知,閱讀之第一師乃家長也,閱讀之美好環(huán)境當屬學生所成長之家庭。學校只不過是啟蒙之地,教師乃啟蒙之師,只要把學生領進學習的道路,至于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閱讀量的增加,閱讀能力的提高,家長的責任不可推卸,家庭氛圍營造不可或缺。如果家長能與學生共同閱讀,可以為課外閱讀“增色”,為學生的“閱讀未來”開辟新路。學生會因此效仿父母的舉動,以他們?yōu)榭?,會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從而愛上讀書。
例如,學完了《景陽岡》和《猴王出世》之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回家和父母一起閱讀相關名著《水滸傳》和《西游記》。名著內容家長和學生都很熟悉,加上影視作品的改編和播出,他們會更感興趣。學生缺乏的不是書籍,也不是閱讀的時間,而是父母的陪伴閱讀。因為學生一個人的閱讀和親子共讀的效果完全不一樣,親子共讀時學生可以和父母親交流書中的故事人物、經典情節(jié),進而交流自己的觀點和感受,這都是學生獨立閱讀體會不到的,這樣的閱讀是有價值的,也是有意義的。
的確,基于當下電子產品和大環(huán)境的影響,喜歡讀書的父母少之又少,尤其是西部農村小學,情況更為特殊。因為父母工作的繁忙和工作場地的不固定,和學生面對面共同閱讀似乎不太現實,而電子產品和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和普及在影響人們“閱讀態(tài)度”的同時,也為特殊情況下的親子共讀搭建了“特殊”的閱讀平臺。文本可以各自獨立閱讀,但是交流的途徑和方法也可以開發(fā)創(chuàng)新,電子產品正好可以助“一臂之力”。我們可以借助QQ、微信、釘釘等視頻軟件互相交流,或談談閱讀進度,或聊聊故事人物,也可以說說讀后感受,這樣的“親子共讀”是有意義的。不管采取何種措施,不論借助什么平臺,只要學生在閱讀,只要父母在閱讀,這樣的閱讀就是精彩的,就是有趣味的。
如果說“群文串讀”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增了“量”,讓其看到了更為搖曳多姿的閱讀新世界,那么經典的誦讀則為課外閱讀增了“值”,讓學生觸摸到了閱讀的脈搏,汲取了閱讀的精髓。我國的文化市場現狀不容樂觀,“流行元素”讓人眼花繚亂,書籍的來源和途徑也是“五花八門”,閱讀內容更是“百家爭鳴”。由于農村小學生知識儲備少,對書籍和文本的甄別、選擇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在課外閱讀書籍的甄選、內容的選擇上要精心、細心、用心,多向學生推薦一些經典類文章和書籍,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增值”,起到課外閱讀應該起到的作用,實現語文教學之目的。
如,學了列夫 托爾斯泰的《窮人》一課,可以向學生推薦作者的其他作品《安娜 卡列尼娜》《戰(zhàn)爭與和平》《復活》等經典名著;學了《將相和》一課之后,可以推薦學生去閱讀《史記》;還有與《兩莖燈草》相關的《儒林外史》……這些經典文章或作品的推薦,鑒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或許不會“全部消化”,但至少是“聞到了花香”,他們會循著“花香”向閱讀深處前進……
基于教材的閱讀過于狹窄,但是過于“開放”的閱讀也會讓學生們不小心掉入“泥沼”。需要教師對其閱讀文本的精心甄選,更需要父母在身旁的耐心陪伴,當然更需要有一個益于學生們閱讀的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 不僅是指有助于閱讀的良好氛圍,更是指整個文化市場這個“大環(huán)境”。在家里需要家長的榜樣作用;在學校需要教師的精心指導;進入社會則需要各界人士為這些幼苗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讓經典的文本擺滿書架,讓傳統(tǒng)文化深入人心。
因此,對于西部地區(qū)的農村學生,他們課外閱讀的形式還比較單一,閱讀的內容還比較匱乏,閱讀的深度還有點“單薄”,還需要教師的引導、家長的助力、社會的關注。尤其是在新高考部編版教材背景下,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要求愈來愈高,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高質量的閱讀,就沒有高質量的語文教學。對于學生們來說,高考之路也就異常艱難。只要我們重視了閱讀“量”的增加,閱讀“色”的加重,閱讀“值”的增加,我們的學生也會愛上閱讀,從而會讀書、讀好書,沉浸在書香之中,汲取“書”之精髓,“文”之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