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奎,才保加
(青海大學研究生院,青海 西寧 810000)
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嚴重危害我國居民健康,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治療手段比如我們目前所熟知的新輔助化療,生物療法,基因治療,免疫治療等,不斷應用于臨床,使廣大患者受益,但外科手術仍是醫(yī)治胃癌患者的首選的措施,傳統(tǒng)的手術方式以開腹手術為主,經(jīng)過多年經(jīng)驗的積累,已日趨成熟,被廣大醫(yī)務人員及患者所接受,但傳統(tǒng)胃癌開腹手術手術切口較大、手術范圍較廣、術后恢復時間長、并發(fā)癥較多等缺點,促使醫(yī)務人員不停革新技術,完善手術方法,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腹腔鏡胃癌切除術誕生了。然而,與開腹手術相比較,在行腹腔鏡在胃切除術時具有一定局限性,比如無法直接觸及到腫瘤等因素,不利于對術中腫瘤的精準定位和切除,在一定程度上對手術形成困擾。因此,我們需要能夠指導術中胃癌切除及淋巴結清掃的新事物。
吲哚菁綠(indo cyanine green,ICG)是一種生物相容性優(yōu)良的三碳花菁系近紅外熒光染料。它的流體動力學直徑為1.2 nm,ICG 具有在近紅外光譜范圍發(fā)光的固有特性,當ICG 被波長750-820 nm 的激發(fā)光照射時,可以產(chǎn)生最大波長為840 nm 左右的近紅外光,這種紅外光的穿透深度為5-10 mm,然后熒光顯像系統(tǒng)顯示出來,是一種具有熒光染料特性的物質,肉眼下并不可見,只有在近紅外通過產(chǎn)生熒光顯影,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術中熒光導航,常用于眼科、腦外及乳腺外科,但在胃癌手術中鮮有報道,隨著ICG 熒光圖像技術發(fā)展,目前,ICG 熒光顯影技術開始應用于胃癌手術,本文主要探討ICG 熒光示蹤劑在胃癌手術中的應用的相關方法,來幫助胃癌手術安全、徹底地實施。
吲哚青綠(ICG)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染色劑,可用于肝功能和心輸出量的檢測。ICG 在近紅外范圍內吸收光線為800 nm 的波長左右,當與血漿蛋白結合時,在近紅外光線的照射下可可發(fā)出綠色熒光?;贗CG 熒光特性的[1-2],目前已在臨床諸多科室得到應用,例如在冠狀動脈旁路手術、神經(jīng)血管手術和器官轉運過程中,已經(jīng)開發(fā)了用于評價血流的成像系統(tǒng)。此外,ICG 熒光成像也被報道為乳腺癌SN 定位的一種新方法,但在胃癌手術方面報道較少,臨床醫(yī)師們經(jīng)過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ICG 在熒光腹腔鏡中具有較好的組織穿透性,能夠對更好的識別脂肪組織內的淋巴結,這對于肥胖的胃癌患者來說無疑是一種福音,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ICG 在胃癌手術淋巴結清掃中的作用,使其成為一個新的研究方向[3-5]。
ICG 可用于實行腔鏡手術的胃癌患者,于術中對前哨淋巴結的活檢、術中淋巴結清掃、評估術后吻合血供,對ICG過敏,或不能耐受腹腔鏡手術禁止使用[6],對于ICG 的注射部位,劑量、時間目前尚無統(tǒng)一標準,①ICG 一般用無菌注射用水配制,現(xiàn)用現(xiàn)配,完成至注射完成一般不超過半小時。②注射時間:現(xiàn)今主要有手術前和術中兩種注射方式,有研究表明,術中內鏡下ICG 注射具有對前哨淋巴結顯影準確率較低,延長手術時間,易致腸管脹氣影響手術操作等缺點,因此,更多的術者偏向于于術前注射[7]。③注射方式:主要有靜脈內注射,瘤周注射兩種方式,鄭朝輝等[8]認為,于術前胃鏡引導下在腫瘤原發(fā)灶周圍四點黏膜下注射1.25 mg/mL 的ICG0.6 mL,共2.4 mL、3 mg,術中顯影更佳。
由于胃具有多層結構且血供豐富,腹腔鏡手術難度較大,淋巴結清掃比較困難,而ICG 熒光成像技術的出現(xiàn),使術者能更加直管的觀察胃周淋巴結,并實現(xiàn)精確定位,較傳統(tǒng)腹腔鏡手術,具有一定優(yōu)勢Kwon 等研究顯示,在ICG 標記后,術中通過熒光腹腔鏡可以增加淋巴結的清掃度,術后病理顯示淋巴結的檢出數(shù)量明顯增加,并且淋巴結被ICG 染色后,較容易與周圍組織區(qū)分.但缺點是在熒光模式下對血管辨識度不高,清掃過程中容易對血管造成損傷.因此在操作過程中需不斷切換模式。
綜上所述,ICG 標記熒光腹腔鏡胃癌根治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手術方式,不僅可以通過淋巴結示蹤作用對胃癌淋巴結進行更加徹底的清掃。并且可以通過對腫瘤的精準定位,為術者選擇更為合理的手術方式,既保證腫瘤切緣的陰性,又盡可能保留器官功能,充分改善患者預后,使患者得到最大受益。ICG 標記近紅外熒光腹腔鏡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手術治療方式。具有很大的前景,雖然現(xiàn)在該技術尚有很大的不足,但我們相信,隨著進一步的研究,ICG 熒光技術會造福更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