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玲,查德華,陳國良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安徽 合肥)
患者女,20 歲,未婚,某大學大二學生,發(fā)現(xiàn)肛旁腫物9 月余。患者于9 月前無意間發(fā)現(xiàn)肛旁腫物,伴有肛旁輕度疼痛,偶有瘙癢不適感,自覺腫塊呈漸進性增大,2019 年5 月5 日曾就診于外院,診斷不明確,未進行相關治療,平素大便1-2 次/天,質軟成形,無大便帶血、無粘液膿液便等。2019 年9 月6 日患者就診我院門診,診斷為肛門贅生物,患者要求手術治療,由門診收入我科治療,病程中無明顯畏寒、發(fā)熱、心慌、胸悶、腹痛、腹瀉、腹脹、血便等,飲食睡眠尚可,小便正常。??茩z查:膝胸位:5 點位肛緣見一大小約0.5cm×0.7cm 腫塊,表面光滑,呈淡紅色;指診:5 點肛緣觸及大小約0.5cm×0.7cm 腫塊,質地較韌,觸診無壓痛,活動度好,界限清楚,與周圍組織無明顯粘連?;颊呷朐和晟葡嚓P檢查,輔助檢查回示:血常規(guī)、凝血常規(guī)、免疫組合、小生化中套、尿常規(guī)、大便常規(guī)等各項實驗室檢查均在正常范圍內。心電圖回示:竇性心律不齊、PR 間期縮短。胸片回示:兩肺未見明顯實質性病變?;颊呷朐盒g前診斷:肛門贅生物。2019 年9 月9 日在局麻下行“肛門贅生物切除術”,手術順利,組織標本送病理檢測,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可,組織病理學檢查: 鏡下:肛門贅生物灰白組織一枚,直徑0.7cm×0.5cm×0.5cm,切面見直徑0.3cm 的灰白結節(jié),界清。術后診斷:肛旁乳頭狀汗腺瘤?;颊?019 年9 月15 日出院后繼續(xù)隨訪6 個月,預后良好。
乳頭狀汗腺腺瘤(Papillary sweat gland adenoma)作為一種向大汗腺分化的良性的皮膚附屬器腫瘤,臨床上較為罕見。該病的病因及其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其組織來源主要考慮來自源于大汗腺或者頂泌汗腺,但也有學者認為乳頭狀汗腺腺瘤無論是在形態(tài)上,還是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上,都有很多地方相似與乳腺的導管內乳頭狀瘤,認為異位的乳腺組織可能來是其發(fā)源地。乳頭狀汗腺腺瘤發(fā)病人群多為育齡婦女,男性及老年人罕見,幾乎不存在于青春期前女性。乳頭狀汗腺腺瘤主要發(fā)病位置在女性外陰皮膚的附屬器,臨床上單發(fā)多見,多發(fā)較為罕見,在女性大小陰唇的外側面常見,少見于女性肛門、乳房、腋下[1,2]。臨床表現(xiàn)多為突起的半球型囊性有包膜或實性的邊界清楚的隆起型皮下結節(jié),質地較韌而有彈性,一般患者無明顯不適癥狀,偶伴有疼痛、瘙癢及其他刺激癥狀。本病病程發(fā)展較為緩慢,大多可持續(xù)數年。腫瘤常為單發(fā)的球形小結節(jié),偶見小乳頭突起表面光滑,直徑大多在0.1cm~1.0cm,很少超過2.0cm[3]。腫瘤較大的患者易誤診為惡性腫瘤,因腫瘤過大,腫瘤表面皮膚可出現(xiàn)破潰、表皮外翻,病灶表面形成暗紅色褐色乳頭狀物,在臨床上類似癌[4]。臨床醫(yī)生應高度重視本病這一點,術后組織病理學檢查有助于明確診斷。
肛旁乳頭狀汗腺瘤臨床上應注意與下列疾病相鑒別:①肛瘺,肛瘺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反復肛旁腫痛流膿水,肛周皮膚可見外口,自外口往往可觸及條索狀纖維腫物通向肛內,但一些內盲瘺往往僅表現(xiàn)為肛旁硬節(jié),觸診時無明顯條索狀纖維腫物通向肛內,發(fā)病位置較乳頭狀汗腺瘤深,肛管雙平面彩超可有助于鑒別。②肛旁Paget 病,臨床上較為罕見,好發(fā)于中老年婦女,以外陰部及肛周皮膚多見,病程較長,病變部位邊界清楚,呈暗紅色濕疹樣片狀突起,有脫屑狀濕潤區(qū),外觀呈多灶性。臨床表現(xiàn)為肛周皮膚潮濕,伴有瘙癢不適感、燒灼感等癥狀。病理檢查有助于鑒別。③乳頭狀腺癌,發(fā)病位置較乳頭狀汗腺瘤深,且質地硬,邊界不清,與周圍組織粘連,晚期表現(xiàn)癌性潰瘍面。④皮脂腺囊腫,其發(fā)病部位在皮膚淺層,呈圓球形隆起,生長較慢,可為單一,也可為多發(fā),感染后可破潰,內有豆腐渣樣物質,易復發(fā)。多發(fā)于青春期男女,以皮脂分泌旺盛的部位多見,如頭面部、背部、臀部等部位。組織病理有助于明確診斷[5]。
本病為一種良性體表皮膚附屬器腫瘤,惡變率極低,但也有報道該病中極少數患者會發(fā)展成為腺癌或乳腺外paget 病[6]。肛旁乳頭狀汗腺瘤臨床上較為少見見,容易誤診為脂肪瘤、皮脂腺囊腫等,大多肛旁乳頭狀汗腺瘤的標本是囊性的,且囊內發(fā)現(xiàn)有乳頭狀物。治療本病以手術為主,一般經手術完整切除瘤體后不再復發(fā)。故發(fā)現(xiàn)乳頭狀汗腺瘤一經發(fā)現(xiàn)應盡早行手術切除治療,避免過度治療或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