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貢布
【摘要】新聞報道的性質(zhì)是快速將信息傳播給大眾的媒介,有新聞價值的人和事、物進行準確、客觀、實時地報道。所以,新聞報道中就要遵循各自的語言規(guī)律和語言邏輯的掌握情況對翻譯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新聞報道中根據(jù)藏語特點、藏漢各自的語言邏輯,闡述了漢語與藏語之間的翻譯技巧。
【關鍵詞】漢藏翻譯? 新聞報道? 翻譯技巧
一:注重藏語的特點 準確遴選對應詞
新聞報道的性質(zhì)是快速將信息傳播給大眾的媒介,社會飛速發(fā)展的當今世界來說,新詞術語接踵而至。新聞作品又是易碎品,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搶”新聞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漢藏翻譯過程中對藏語特點的全面把握是至關重要的。針對新聞報道中不斷出現(xiàn)的新詞術語在藏文中還沒有相對應的現(xiàn)成詞;但由于表達新事物、新概念需要翻譯時,如何將這些新詞術語正確翻譯出來。一方面從該詞語的具體語言環(huán)境著手,每當新詞術語出現(xiàn)時,翻譯人員需要及時掌握要該詞語的意義、內(nèi)涵及使用方式等基本情況;二方面采取意譯的形式藏文中原有語言材料構成新的詞語;三方面要采取音譯的形式按照漢語的讀音用藏文拼寫出新的借詞(注:音譯按漢語的普通話和國防音標)。翻譯過程中如有條件深入現(xiàn)場了解其特點和功能,或通過有效渠道及時掌握新詞術語的產(chǎn)生,做到知人者智,知己者明。這既能準確表達自身認知的關鍵條件,又能不失新聞的及時性和真實性。
在翻譯過程中不折不扣地理解原文是最為關鍵的一步。新聞報道的翻譯工作者不僅要具備專業(yè)的新聞業(yè)務知識,還應掌握漢藏翻譯的基本條件。理清漢語與藏語之間的差異性,掌握漢語和藏語的語法特點,語言邏輯,表達習慣。漢藏翻譯時翻譯工作者應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層次,文章的中心主旨等等,有了正確的理解,才能談得上正確表達。我們不論翻譯任何內(nèi)容、任何一種體裁的新聞作品,首先應在精讀原文、吃透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掌握好原文的語氣、語調(diào)、詞匯,將原文的內(nèi)容化為我有化,才能會表達得更準確。反之,若是不假思索、望文生義、動筆就就譯,那將會鑄成與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背道而馳、遴選對應詞不準確、表達形式詞不達意的錯誤。
二:注重藏語的邏輯 準確表達原文本意
翻譯是用不同文字的表達形式將與其它文字的活動得于再現(xiàn)。因此,在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應該注重理解與表達。表達是正式翻譯的階段,正確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進行的翻譯實踐過程,是理解與表達兩個階段同一原則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漢藏翻譯過程中理解能力是由漢語文水平的高低來決定,而表達能力主要取決于藏語文水平的高低。表達技巧主要在于翻譯人員是否能熟練運用不同文字的構詞規(guī)律,準確掌握不同文字中的一詞多義的對應詞遴選方法,保持原文的概念,忠實于原文,達到翻譯三原則中“信”的要求。
在翻譯過程中,許多翻譯工作人員在理解原文內(nèi)容時對一詞多義的詞語容易形成理解差異,造成同一句話有不同翻譯工作人員翻譯后出現(xiàn)不同的含義。因此,準確理解原文表達的本意和詞義特點是關鍵的。比如,漢語的“健康”一詞而言,身體健康中“健康”一詞可表達本義,直譯就可以了,健康發(fā)展中的“健康”一詞是比喻義,不能直截了當?shù)刈g成“健康”而“健康”的詞義。如翻譯大師更敦群培所說,從事翻譯過程中,遴選對應詞時務必講究語言規(guī)律,否則就容易形成不符合藏民族的語言規(guī)律,詞不達意。再則,藏漢的語言邏輯而言,漢語是偏正結構,而藏語是正偏結構;漢語是動賓結構,而藏語是賓動結構,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講究語言邏輯是至關重要的。原文詞匯若是實詞,就譯不能成虛詞;是動詞就不能譯成名詞;是描寫情感的,就不能譯成描寫外貌的;褒義詞就不能譯成貶義詞;描寫顏色的就不能譯成表達氣味的等等。詞義的對應詞遴選稍有不準,都會違背“信”字原則。
總之,準確地理解了原文的詞義和語法關系,并不一定表達得十分準確、通順,還要將原文中的前后邏輯關系理解清楚。準確理解了原文的邏輯關系,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弄清弄懂按原文語法關系不能理解的問題,還能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原文中的疏漏。
三:注重藏語的語匯,準確構詞表達原文
漢藏翻譯的表達過程中,除了詞語要準確、語法要符合語言規(guī)律外;還要必須保持嚴密的邏輯關系,否則仍然不能準確表達出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要增強重視邏輯關系意識,防止將原文中本來嚴密的邏輯關系錯譯。
在翻譯實踐中,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就是現(xiàn)代翻譯理論中提出的同化與異化的關系,都是互相融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它們都是為達到翻譯的標準而服務的。由于漢藏翻兩種語言在表達形式上有許多相同、相近或相似之處,這就有了直譯的基礎。類似譯法在翻譯實踐中對應詞運用準確,不僅可以保證譯文質(zhì)量,而且可以豐富表達形式。漢藏兩種子語言在表達方式上雖然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在習俗、比喻、思維方式等方面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酒好不怕巷子深”“奶湯面”等等,翻譯實踐中若照搬照套就容易造成本意不清,甚至造成概念上的錯誤,這就有了意譯的必要性。因此,類似譯法在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首先需要全面、準確理解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掌握文章結構的基礎上,正確理解原文的語言現(xiàn)象、邏輯關系和修辭特色、民風民俗、生活習慣;再則,準確理解原文涉及的專業(yè)知識、背景知識、歷史典故等,并在翻譯過程中適當調(diào)成語言規(guī)律。否則,譯文中仍然出現(xiàn)錯譯現(xiàn)象。
總之,直譯必須找到與原文相對應的等值手段,力求不改變原文的形式、詞義引申。意譯必須找到與原文意思相吻的手段,改變原文的形象、詞義、句義、引申較多。直譯重具體,意譯重神色,這樣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能忠實原文,保持風格,通俗易懂地表達出來。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藏漢翻譯是一項十分重要且復雜的工作。說翻譯可以利用語言之間的對應規(guī)律,并不是說完全可以用套公式的手段來解決問題。作為新聞報道的翻譯工作者,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和完善更具適用性的翻譯方法,強化各民族人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傳播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倉果.淺談新聞報道中的藏漢翻譯技巧[J].科研,2015(01).
[2]巴桑多吉.漢藏翻譯教程[D].民族出版社,2006.
[3]扎西東珠,淺析新聞報道中藏漢翻譯的文化流失現(xiàn)象[J].新聞研究導刊2017,8,(0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