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自以為找到了人生目標,以為擁有的東西就是自己想要的。如何通過篩選信息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篩選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工作。人們每天都在接收新信息、吸納新知識。這些既是思考的素材,又是思考的結果。無數信息涌進大腦,有新的,也有舊的。你一定會從中選擇幾個,讓它們進入你的深層意識,或寫進電腦,或掛在墻上,變成一系列的關鍵詞。
汽車、考研、生子、升職、創(chuàng)業(yè)、健身、買房、落戶、出國……你握了下拳頭叮囑自己,要完成這些夢想。但是,你明白藏在這些關鍵詞后面的是什么嗎?你遵從大腦的指示時,想過為什么要努力奮斗嗎?是賺錢買房、結婚、功成名就、衣錦還鄉(xiāng),還是純屬“找點事做,打發(fā)無聊的時光”?
當遇到這個問題時,很多人無法回答,或不想回答。他們的眼神是迷茫的。迷茫的另一個解釋是,人們對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信息缺乏篩選、組合與簡化的能力。買衣服的時候你看了100家店,不知道該買哪件;報志愿時你千挑萬選,夜不能寐,始終不能作出選擇;求職時你左思右想,好像哪個行業(yè)都不錯,就是不知該何去何從。
我曾是美國培訓與發(fā)展協會(ASTD)的培訓師,在這個行業(yè)工作了十幾年,為公司的管理者和有晉升潛質的人傳授知識。相比那些目標明確、功利心赤裸裸地寫在臉上、號稱是“成功者”的人,我更喜歡和剛畢業(yè)的大學生打交道,因為他們年輕而充滿活力。年輕是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資本,但年輕人的臉上更多的是迷茫,他們在思考
問題時往往缺乏篩選與分析的能力。他們學到了很多知識,是考試高手,了解人類各個領域的過去,卻對自己的未來迷茫到不知所措:“我到底應該做什么?”我告訴他們,為什么你們會迷茫,不是因為你們學到的知識不對,是你們梳理知識的方式有誤。
近20年來,全世界的年輕人讀了太多雞湯文,心靈雞湯正在破壞他們的思考能力,它提供了一種不負責任的淺思考模式,讓人們習慣于在信息的海面上“享受”隨波逐流的生活。心靈雞湯幫人們對生活提出了一個又一個要求,指出了一條又一條道路,卻從不告訴人們有更好的方式,也從不啟迪人們思考生活的真相。當人們處在被這些“有毒信息”包圍的環(huán)境中時,就無法激發(fā)出自己的潛能,如同眼睛被蒙上了一樣。那些信息是“他們的麻煩”——就像正閱讀本文的讀者,大家有“自己的麻煩”,大腦的加工中心中,信息堆積如山,篩選這些信息然后作出決定,終歸是自己一個人的任務。
篩選是為了解決一個基本問題: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嗎?諸如,我想要賺錢、我想要買車、我想要美容、我想要結交很多高層次的朋友等。這些回答可以說是沒有經過思考的,最多也只是經過了淺思考。人的目標應該是深層次的——你的內心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
在大數據共享時代,思考已經變得越來越無趣了。篩選是智能化的,打開瀏覽器,看到的是軟件早已為你量身準備的推送。你喜歡吃烤魚,有幾十條烤魚店廣告供你瀏覽;你關注股票,到處都是關于股票的分析文章和證券公司的優(yōu)惠信息;你正在找工作,就會看到招聘網站和職位鏈接向你招手。智能化篩選的好處是軟件替代你完成了搜集信息、定義和抽離等幾個階段的工作,你要做的只是輕觸電子屏幕,選出一個看上去還不錯的答案。你不用動腦子,只需喝著咖啡,瞪大眼睛,化身成一個接收器坐在沙發(fā)上就可以了。
思考高手因為有方向,所以不迷茫。方向是最值錢的信息,也是一個很大的哲學問題。篩選和決定目標之前,要先把心靜下來,從容地選擇、思考、行動。不要總是依附于別人的想法,也許它能幫你走得快些,但不一定是你的路,只有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路,你才能擺脫迷茫。
(摘自天地出版社《深度思考:透過表面看本質的六步思考法》???? 作者: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