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棟,孟曉霞
(山西省孝義市人民醫(yī)院, 山西 孝義)
痔是發(fā)生于外科肛管處的常見疾病。內痔是由直腸末端齒狀線以上靜脈叢紆曲擴張、纖維支持組織松弛、斷裂而形成的肛墊向下移位而形成的病理性肥大的軟團塊。好發(fā)于截石位的3、7、11點處,又稱為母痔,其余部位發(fā)生的內痔,均稱為子痔。內痔的臨床特點是便血、痔核脫出、肛門不適感,并根據(jù)其表現(xiàn)分為四期。此病患病部位較私密,多數(shù)患者患病后對其不重視,未能及時就診,患者就診時十分痛苦,并且影響到患者的正常工作與生活,所以要積極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加以干預,下面就來分析探討一下治療方法與療效。
選擇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孝義市人民醫(yī)院肛腸科住院的Ⅱ-Ⅲ期內痔患者,收集60例診斷符合《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1]標準;Ⅱ-Ⅲ期內痔伴有出血和痔核脫出,可自行或用手還納,經(jīng)過保守治療癥狀仍不能緩解。將全部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法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套扎療法+注射療法)和對照組(30例,外剝內扎術+注射療法)。
在觀察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0例,其余為女性患者,患者年齡為23-56歲。
在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5例,其余為女性患者,患者年齡為23-60歲。
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情況,差異無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將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采用痔核兩用套扎器(新型自主知識產(chǎn)權,專利號2011205022389.1)+消痔靈(組成有明礬、鞣酸、三氯叔丁醇、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五倍子等)注射療法30例;對照組應用外剝內扎術+消痔靈注射療法30例。比較兩組術后創(chuàng)口疼痛情況,大便出血及術后3個月肛門功能情況及復發(fā)率。
治療方法:麻醉:患者取左側臥位,肛周消毒,采取腰俞穴麻醉(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10ml+0.9%氯化鈉注射液10mL混勻)+局部浸潤麻醉,使患者肛周無痛覺。
擴肛:充分擴肛至四指。
注射:肛門鏡下充分消毒直腸粘膜及痔區(qū),布比卡因注射液∶消痔靈注射液1∶1環(huán)散在、點狀注射于松弛的直腸粘膜及痔區(qū)。
觀察組:脫出明顯的痔核基底部少量注射,不引起充盈為度{2},用“痔核兩用套扎器”套扎痔核及痔上粘膜。
對照組:將明顯脫出的痔核牽拉至肛門外,止血鉗鉗夾痔,在痔的基底部作“V”形切口,剝離至齒線,7#絲線繞鉗縫扎,剪除多余痔。
術畢,美辛唑酮紅古豆醇酯栓納肛,無菌紗布包扎,丁字帶固定。
注意:術后預防性靜點抗生素,1個月內忌辛辣刺激,保持大便通暢,忌強努久蹲,忌劇烈活動。
療效指標判定:比較兩組術后肛門疼痛、出血情況,術后3個月肛門功能情況及復發(fā)率。
總體療效:按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ZY/T001.7-94中醫(yī)肛腸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判斷療效。治愈:完全無脫出,肛門外形恢復正常。好轉:癥狀只得到改善,痔核仍有部分殘留或萎縮不全。無效:脫垂痔仍會有脫出,癥狀和體征較前無變化。
術后疼痛:疼痛水平接納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analogue scale,VAS)評分。分級診斷標準參照1992年世界第七次肛腸學術聚會擬定的疼痛診斷標準[4]。0分:術后排便、換藥時觸碰到傷口完全無疼痛,靜坐時肛門無痛。2分:術后創(chuàng)面會有少許疼痛感,排便、換藥時能感覺到疼痛感 。4分:術后創(chuàng)面偶時感覺到疼痛,排便、換藥時有疼痛,但可以耐受 。6分:術后創(chuàng)面時疼痛感明顯,排便、換藥時疼痛難以忍受,需口服舒爾芬片等鎮(zhèn)痛藥來緩解。8分:術后創(chuàng)面疼痛劇烈,患者無法忍受,需用嗎啡、哌替啶等來止痛。
術后出血:參照1975年全國肛腸學會會議制定的《痔療效標準的診斷及療效標準》[5]。I度:手紙擦拭時有少量血跡,糞便上有血絲附著;Ⅱ度:排便時仍有滴血,或糞便上有少量血塊 ;Ⅲ度:大量出血,出血量>500ml,患者出現(xiàn)貧血貌。
定量資料描述其均數(shù)與標準差,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定性資料描述其組內各種情況的比例及百分數(shù)。定性分類的兩組之間的比較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術后疼痛分級、出血情況,及術后療效等的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所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 21.0完成,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0例患者采用兩種手術方法均治愈。觀察組30例患者中1例訴有少許疼痛,排便、換藥時疼痛,1例術后首次排便時大便帶血,1例因劇烈活動在術后1周(套扎痔核脫落時期)后出現(xiàn)大出血,對照組30例中20例術后創(chuàng)面偶時感覺到疼痛,排便、換藥時有疼痛,但可以耐受,25例首次排便時創(chuàng)面有少量滲血,由此可見套扎療法+注射療法術后疼痛、出血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3個月隨訪,觀察組無一人出現(xiàn)肛門滲液、肛門狹窄情況,對照組中有10人訴肛門時有少量滲液,1人出現(xiàn)排便后疼痛,考慮可能為術后肛周創(chuàng)面瘢痕形成,瘢痕攣縮致肛門狹窄。綜上所述,套扎療法+注射療法優(yōu)于外剝內扎術+注射療法[6]。
痔是常見肛腸病,其發(fā)病率高達87.25%,其中內痔占59.8%。Ⅱ-Ⅲ期內痔以便血或脫出為主要臨床癥狀。注射套扎療法屬微創(chuàng)治療,痛苦小,療效顯著。痔核兩用套扎器將其脫出明顯的痔核套扎,使痔核缺血壞死至脫落[7],起到慢性切割的作用,但其對肛管皮膚、肛門括約肌無損傷,后期也不會引起肛門滲液、肛門狹窄等并發(fā)癥,較易被患者及家屬接受[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