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秋
教育部原部長陳至立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21世紀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僅帶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化,更重要的是對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深刻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在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理念指導下,教師們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之前沒有出現過的教學難題亟待學校、教師解決和突破。
面對這種情況,筆者所在學校長春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下稱經開區(qū))仙臺小學制訂了“線上教學工作計劃”,教師們?yōu)樯暇W課做好了相關準備。上課過程中暴露了許多問題:如教師對信息技術應用的意識及應用水平有待提高;教師對新事物的敏感度有待提升,等等。作為21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掌握信息技術已是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快速提高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基本能力呢?筆者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一、統一思想,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素養(yǎng)
人一切行為都受其思想認識的影響。因此,想要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首先要提高思想認識,統一教師們正確認識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的變革,為學科融合帶來的便利。
當前,知識更新極快,軟件環(huán)境、教學內容、師資隊伍的知識結構等都需要不斷更新。新形勢同樣對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信息化已經進入了2.0時代,微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涌入課堂實踐,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意識、信息處理能力、信息化教學能力都需要更新。因此,想要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必須先解決教師對信息技術應用的認識問題。
首先,加強教師理論培訓。通過集中培訓、遠程培訓、講座等形式,加深教師對信息技術應用以及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認識,以培訓帶動教師不斷學習,以此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綜合能力,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逐步改善、均衡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以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需要。
其次,進行新形勢下的教育技術培訓。信息技術更新的速度之驚人是之前我們都難以想到的。教育技術是育人技術及其創(chuàng)新整合的技術,通過對教師進行技術培訓,才能提高教師對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認識,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理論基礎。
再次,加強教師互聯網學習。隨著網絡安全周的開展,教師們對互聯網有了更清醒的認識,教師們更應該對互聯網的風險性有科學的預判,并且能將自己對網絡安全的認識傳遞給學生。教師要有引導意識,避免過多的學生陷入其中,無法自拔。
互聯網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諸多的便利,同時也有一些不法分子或投機者利用一些人互聯網防范意識薄弱的特點,來謀取利益。綠色上網應從教師做起。教師要把互聯網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引導學生在互聯網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學習應用互聯網為學習服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加強培訓,注重培訓效果的監(jiān)督和管理
要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就必須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不但要落實培訓,而且還要關注培訓效果。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新設備、新技術不斷涌現,教師要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必須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應用技巧,用好數字教育資源等。因此,對教師的培訓必須繼續(xù)堅持。接下來,筆者結合所在學校情況,進行分析。
1.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
仙臺小學圍繞培訓、融合、創(chuàng)新、評價、等方面共享推進信息化工作。學校進行了智慧教育云平臺培訓(包括管理者培訓、OA辦公全員培訓、微課全員培訓、課堂觀察全員培訓)和互動教室培訓。這些培訓提升了教師的信息化應用能力,確保了所有的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平臺資源及信息技術手段有效開展教學。
2.指導應用經開區(qū)智慧教育云平臺
為讓教師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工作模式,了解經開區(qū)教育動態(tài),實現更多教育資源的共享,改革課堂評價體系。仙臺小學組織教師學習經開區(qū)智慧教育云平臺的應用培訓達20余次,僅“課堂觀察”模塊的學習就達3次之多。培訓后,教師立即在課堂實踐中進行實操。學校還組織各學科課堂的觀察活動,讓教師們學會科學智能地完成評課體系工作。
3.培訓打造精品智慧課堂
經開區(qū)文教局大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為提升本區(qū)域的教育現代化水平,不惜重金為各校配備了智慧教室。在智慧教室中教師、學生可以實現精品智慧課堂,可以通過平板進行全班互動,學生在討論區(qū)可以各抒己見,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學科的學習和課程內容的理解。在平板精品課堂、互動教室、紙筆課堂,為讓教師們享受現代化教學設備帶來的便利,學校精心設計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進行分層、分批培訓。目前,筆者學校擁有一批年輕的精品課堂開發(fā)團隊和紙筆課堂實踐團隊。大多數教師能自如地應用平板,滿足現代化課堂的需求。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師們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實現了教學的深度融合。教師平板使用常態(tài)化,覆蓋率達85%,使用率在全區(qū)名列前茅。
為了使每次培訓不流于形式,學校在培訓后會安排相應的教學活動,以達到練兵的目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們把學習培訓中的收獲應用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從而使新技能不斷深化,不斷內化。教師必須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與時俱進,主動學習新概念、新理論,研究新問題,適應新環(huán)境,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為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榜樣。
三、注重實操,推動教師應用信息技術
1.同伴互助,自我提升,打造創(chuàng)客團隊
筆者學校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為突破口,促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并積極組織和參與市、區(qū)級小學生創(chuàng)客作品大賽。
2.以大數據為依托,助力課堂共提升
2019年上半年的整個學期里,筆者學校在9個學科進行了51次課堂觀察的初步嘗試,參與教師達70多人次。教師紛紛表示,通過實踐操練對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期待在后續(xù)的研修活動中,能夠借助課堂教學行為的科學診斷,有針對性地改進課堂教學,促進專業(yè)發(fā)展。
3.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實現優(yōu)質資源共享
目前,筆者所在學校全體教師、32個教學班、1300多名學生全部開通了“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平臺。教師和學生不定期上傳資源、訪問空間、互動轉載文章,很好地實現了資源共享。
四、樹立典型,為教師學習明確目標
典型和榜樣往往是教師學習和效仿的對象,是其工作生活的目標,同時也是教師們努力的方向。因此,學校每學期都會把目光聚焦到那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強的教師身上,為一些老教師分配好信息技術的師傅,讓這些典型人物的信息習慣、信息手段、信息思維潛移默化影響其余教師。通過選典型,做經驗交流,把他們在學習信息技術過程中的收獲分享給大家。
例如,在信息技術2.0的學習中,學校選出了6位典型教師,他們分別為全體教師做了匯報,有的從圖片的處理能力提升方面告訴大家如何對自己的照片進行簡單的處理,如何獲取互聯網中需要的小圖片,如何在課件中美化圖片等;有的教師師介紹了數學學科中應用的“問卷星”,它能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能及時反饋;還有的教師自己制作動畫、微課,讓課堂變得有趣生動;個別教師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學習中,利用微能力點解決了一直困擾著教師的問題:如何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為豐富、適切的英語語言習得和遷移情景,為其提供一個原語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學習語言,從而輕松愉悅地運用英語去交際,并對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予以準確的示范和指導。
通過微能力點的學習,讓教師們知道了Voki應用技術平臺。在眾多平臺中選用Voki應用技術平臺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媒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能示范發(fā)音,創(chuàng)建語音詞典;二是能為學生提供聽、說、讀、寫方面的指導;三是人物鮮活,變文本為實境;四是能促進師生間的學習交流;五是可以呈現實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優(yōu)秀教師培訓的PPT是教學工作中最常見的信息技術使用工具,精美的PPT更為課堂增添了閃光點。在日常教學中,圖片的使用是很常見的,例如,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會用到古風古色的圖片,像是夕陽、沙場、村落、山水等;在字詞教學中,會用到一些符號等圖片;在閱讀課文中,會用到一些引入情景、充滿寓意的圖片。那么,教師們都是去哪里找的圖片呢?最常用的是百度、搜狗等瀏覽器,那里的圖片大多帶有水印,或者清晰度較低。而搜索過程中出現一些與教師想要搜索的圖片不相關的廣告,又會影響教師搜索圖片的進度,導致做一個教學材料會因為圖片的選擇而耗費時間久,有什么好的途徑能解決這一問題的呢?應用起來很方便的圖片網站,如全景網及專門用來搜索小圖標的網站阿里巴巴矢量圖標庫、站酷網,在這里搜索的圖片幾乎都是免費的,可以直接下載。對于一些PPT圖片制作的小技巧,拿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識字部分的第四課“日月水火”為例,本次教學內容主要以識字為主,因此對于課堂生字掌握情況的檢測是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以此環(huán)節(jié)為例制作一張PPT。對于本節(jié)課需要學生會讀的生字“日月水火”等,再通過課后題目“猜一猜,連一連”,可以制作關于連線練習題目的PPT,由于是連線題目,不知道學生會先連哪一個,比如有的學生先認出了“火”想把火連上,但是按照一般的添加動畫的方法,第一個出現的不一定是火,那該怎么辦呢?這時就需要對圖片添加觸發(fā)器,這樣,不論學生們先找到了哪一組文字與圖片,只要輕輕一點就可以與之匹配了。
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智慧教學資源將PPT應用到平板中。教師在課堂上發(fā)布互動任務,學生在平板端查看任務,使每位學生都與課件中的題目進行互動,實現學生人機互動學習,增添了課堂互動的新方式。
例如:丁青莉老師的語文課《宇宙生命之謎》介紹了科學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艱難歷程,說明到目前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課文里有這樣一句話,“地球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而太陽系只是銀河系中一個極小的部分。銀河系又是宇宙的滄海一粟?!逼渲小皽婧R凰凇币鹆斯P者的注意,學生只能模糊的理解這個詞的大概含義是比喻非常渺小,但宇宙有多大,地球有多渺小呢,他們很難有一個準確的認識。怎樣讓學生體會到地球在宇宙中是滄海一粟呢?
丁青莉老師找到了天體大小對比的視頻,用“碩鼠”兩步就下載了適合的視頻,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感受到和宇宙比起來,地球原來這么渺小。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視頻導入一分鐘以內最為有效,但它的片長、片尾和對某一天體的詳細介紹以及速度過慢的問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進入課堂主題探究。這時,教師運用“剪映”在手機上就很方便地處理了視頻,經過剪輯、變速,加上合適的音樂和特效之后,更加凸顯地球在宇宙中是滄海一粟。和之前的視頻相比,時長從之前的1分54秒變?yōu)楝F在的27秒;內容從原來的無用信息堆積變成現在的更能凸顯地球在宇宙中的滄海一粟;效果從原來的注意力易轉移變成現在的更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
這些內容都讓其他教師聽得津津有味,他們學習信息技術的欲望被點燃,各個躍躍欲試。正因為信息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且學習信息技術可以改變我們的教育生活,教師們的學習積極性特別高。這也正是學校每學期選取典型人物的作用所在。
總之,信息技術在如今的生活、工作中無處不在,無處不用。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需要學校想在前、導在前、做在前。只有做好學校的整體規(guī)劃和設計,才能幫助教師走好自己的信息技術發(fā)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