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波
[摘 要]小古文的補學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十分有必要,有意義。教師可通過復習舊課導入小古文的學習,引領(lǐng)學生梳理人物關(guān)系、進行對比閱讀、整理學習方法,使學生領(lǐng)略到古文學習的意趣,從而愛上小古文。
[關(guān)鍵詞]高年級;小古文;補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34-0062-03
【背景】
文言文編入統(tǒng)編教材,凸顯了古文的課程地位,強化了古文在傳統(tǒng)繼承與文化認同方面的課程意蘊和功能。編者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精心安排了16篇文言文,但隨著教材的一次性全面使用,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中年級的文言文他們并未學過。這就無法遵循由易到難的學習規(guī)律,無法實現(xiàn)發(fā)展興趣、有效傳承的學習目標。為了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文言文有個全面的認識,與初中文言文的學習有效銜接,我們探索在小學高年級把中年級教材中的文言文有機整合、有效拓展,展開適當?shù)难a學活動。
【補學內(nèi)容】文言文《司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
【學習目標】
1.掌握方法:初步掌握古文的一般特點和基本的學習方法,會說故事內(nèi)容;
2.品讀韻味:學會用正確的節(jié)奏,讀出古文的文意、文境,背誦課文;
3.發(fā)展興趣:充分感悟古文的特點,感受人物形象,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導入,生字歸類走進古代
師:同學們,上學期我們第一次學習了文言文。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也叫古文。以文言為主要形式和載體的文章、書籍浩如煙海,凝結(jié)著古代中國人的思想、情感和藝術(shù)成就。還記得是用什么方法學習文言文嗎?
生:借助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
師:古文講究字字落實,遇到不理解的還可以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今天我們一起再來學習兩則文言文(出示課題:《司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讀讀課題,在學習過程中你會發(fā)現(xiàn)學習理解的方法和文言文的魅力。
師:課前同學們初讀了課文,(出示“甕、迸、戎”)這三個字都是后鼻音,要讀準,我們一起來讀。
(生正音)
師:(出示甕和缸的圖片)這兩樣都是盛東西的器具,哪個是甕?
生:口小肚大的叫“甕”。
師:口小肚大的叫“甕”,一般用陶所制,而口大肚也大的叫“缸”,一般用瓦制成。漢字就是這么有趣,再讀一遍生字。
【設(shè)計意圖:在課前學習任務(wù)單中,讓學生回憶自己已經(jīng)掌握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這樣的復習導入,基于原有的學習經(jīng)驗和體會,帶著中心目標開啟了新的文言文的學習;三個生字的學習,緊扣后鼻音,同類識記,快速掌握;“甕”與“缸”的比較異同,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了漢字由古至今變化的趣味性和表達的嚴密性,從而在看似常態(tài)的生字教學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力、分辨力,更把學生帶入了古代情境中。】
二、梳理人物關(guān)系,層層理解初識古風
(一)學習《司馬光》
師:我們先來學習《司馬光》。課前大家都預學過了,讀一遍,把字音讀準,注意多音字“沒”的讀音,學會正確停頓。
生1:一個孩子登上甕,失足落水,“沒”是淹沒的意思,讀mò。
師:這是理解古文的一個方法,即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
(生跟著錄音讀)
師:文中有哪些人物?分別指的是誰?來做道數(shù)學題,理清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
思考:“群兒”“一兒”“眾”“光”“兒”。
[+][+][+]
生2:“一兒”失足,司馬“光”勇救,其他“眾”者全都離開,“兒”得救。“兒”即“一兒”、落水兒。所有人合起來就是“群兒”。
師:瞧,當文言文中人物多的時候,我們還要理清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自己再讀一遍。課文大致的意思明白了,能列個小標題嗎?
(生思考)
師:看第一句,起因可以怎么概括?
生3:群兒玩耍,一兒落水。
師:我們來看看故事的經(jīng)過。有幾個關(guān)鍵字的意思大家要掌握(棄:放棄;去:離開)。眾人都離開了,只有司馬光鎮(zhèn)定自若,他是怎么救人的?
生4:他拿起石頭去敲打甕。(持:拿著,握住;擊:敲打)
師:是啊,他使勁地敲打,甕被擊破了,水涌了出來。用8個字概括一下。
生5:眾去光留,以石破之。
師:只聽得“砰——”(生補充:甕被擊破了),“嘩——”(生補充:水涌出來了),小兒得救了。這是一位怎樣的司馬光?
生:(眾)勇敢的,鎮(zhèn)定的,機智的司馬光。
師:短短30個字,兩句話,把故事敘述得完整清楚,跌宕起伏,令我們浮想聯(lián)翩。這就是古文的魅力。
(二)學習《王戎不取道旁李》
師:我們來學習另一則文言文,(出示課題)來看看另一群小兒,他們又演繹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師:先看題目,王戎,何許人也?你怎么知道的?
生1:課后注釋1告訴了我們王戎的生平。
師:學習要學會借助注釋。這個題目直接點明了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跟錄音讀一遍。
(生大聲讀,注意停頓、節(jié)奏)
師:這個故事中又有哪些人物呢?
生2:王戎、諸小兒、諸兒、戎。
師:“諸小兒”和“諸兒”是同一群人嗎?讀讀,想想。
生3:指的是同一群人。
師:嗯,我們發(fā)現(xiàn)人數(shù)是一樣的,古人有時為了語感,表達時會有所變化。許多小朋友叫“諸兒”,許多成年人叫——
生4:諸位。
師:我們來梳理一下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師:事情的起因是什么?讀讀第一句。(出示:嘗)文言文中,一般句首的“嘗”都表示曾經(jīng)的意思。
生5:起因是七歲的王戎曾經(jīng)與一些小孩游玩。
生6:經(jīng)過是孩子們見路邊李樹結(jié)滿了果子,爭相跑去摘,只有王戎沒動并告知原因。
師:(出示“多子折枝”的圖片)用一個詞來形容。
生7:果實累累、碩果滿枝。
師:只有王戎沒有動,他在干嗎?
生8:在觀察,在思考。
師:結(jié)果呢?
生9:諸兒嘗后確實如此。
師:讀讀,想想,“取之”和“信然”間省略了什么?你發(fā)現(xiàn)學習文言文的又一方法了嗎?
生10:省略了“品嘗”。我發(fā)現(xiàn),理解文言文有時還需要有機地進行增補。
師:全文有三個“之”,找找看,分別代指什么?
生11:“取之”,代指李子;“人問之”,代指王戎;“取之”,代指李子。
師:看,“之”在這則文言文中有時表示人,有時表示物。它還有其他好多用法,你們以后會發(fā)現(xiàn)的。
【設(shè)計意圖:學習需要方法,學習文言文更要講究方法。教師通過梳理人物關(guān)系,帶領(lǐng)學生在文本中走第一個來回,設(shè)計填空題、辨別題,避免了文言文學習的枯燥,又使學生初識了文言文的一些特點;通過梳理文章脈絡(luò),教師帶領(lǐng)學生走第二個來回,相機出示重要字的意思并拓展一些用法,幫助學生建立了古文學習字字落實的概念,又使學生發(fā)現(xiàn)了古文的“意”與“韻”相得益彰,“意”與“情”和諧交融。學生饒有興致地徜徉在古漢語中,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收獲,新的感悟。同時,兩則文言文用相同的方式進行教學,便于學生更好地聯(lián)系彼此,從而有了更為扎實的習得?!?/p>
三、對比閱讀,深度思考領(lǐng)略古韻
(出示課前學習任務(wù)單:比較閱讀兩則文言文,你發(fā)現(xiàn)有哪些相同之處嗎?)
生1:都寫了歷史名人小時候的故事。
師:是的,敘述對象都為歷史人物,這兩則又叫歷史故事。
生2:文章都是按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來寫的。
生3:有很多動作描寫。
師:我們先來看《司馬光》,找找、圈圈有哪些動詞?
生4:(圈后交流)“戲、登”這兩個動詞勾勒出了調(diào)皮的孩兒形象。
生5:“跌、沒”寫出了一個孩子失足落水,危險的場景。
生6:“棄去、持、擊”,眾兒和司馬光做對比,真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司馬光。
生7:“迸、活”描寫了小兒化險為夷,得救的場面。
師:這樣生動的畫面感,全靠一系列準確的動詞描寫。自己再欣賞著朗讀一遍,邊讀邊想象畫面,做做動作,把這些人物形象和不同場景表現(xiàn)出來。
(生朗讀,讀出古文的韻味)
師:(出示蘇教版課文《說勤奮》中寫司馬光小時候勤奮讀書的一段和人物卡片)瀏覽兩段文字,并與課文聯(lián)系,看看這三份材料之間有何關(guān)聯(lián)。
生8:司馬光成為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書法家,跟他從小勤奮讀書、勤于動腦分不開。
師:《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是否具有同樣的寫作特色呢?請大家先把描寫諸兒動作的詞圈起來。
(生圈“走、取、問、取”)
師:王戎的動作呢?
生9:他不動,只有一個“答”字。
師:“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焙⒆觽儠闷娴貑栃┦裁磫栴}呢?自由說。
生10:諸兒好奇地問:“王戎,你為什么不摘李子?。俊?/p>
生11:“王戎,李子又大又紅,一定很甜,你為何不去摘?”
師:“唯戎不動。”王戎真的沒動嗎?讀讀,想想,他在做什么?
生12:他在觀察,他觀察到“多子折枝”。
生13:他在思考。“多子折枝”的李樹不是長在小徑上,而是在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大路上,為什么呢?
師:你能根據(jù)這三個標點補充王戎的所思所想嗎?(?。?。?/p>
生14:奇怪?為何沒人采摘呢?此必苦李!此必苦李!
師:王戎觀察入微,思維縝密,長大以后以遠見卓識聞名,這與他從小養(yǎng)成的觀察、思考的好習慣是分不開的??磥?,在學習理解時,我們要適當展開想象。
師:這兩則文言文還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
生15:大量動詞,精準表達。
生16:在善用動詞的同時,還將王戎與諸兒對比,將司馬光與眾兒對比,更好地突出了人物形象。
師:巧用動詞,借之展現(xiàn)畫面,表現(xiàn)了人物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和個性形象。這兩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分別用幾個詞語概括一下。
生17:司馬光,沉著冷靜、急中生智、關(guān)愛同伴。
生18:王戎,觀察入微、善于思考、穩(wěn)重聰慧。
師:兩人都很聰明,司馬光冷靜、智勇,王戎細察、善思。這樣的古文言簡意賅,凝練雋永。感謝古代先賢留下了如此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供我們后人讀之,思之,悟之,獲之。讓我們配樂朗讀,體會其結(jié)構(gòu)、脈絡(luò)、立意和氣勢,結(jié)尾處可以把尾音拖長些,會更有韻味。
【設(shè)計意圖:這兩篇文言文雖短,但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可以通過小古文做大文章。因此,教師安排了再一次的比較閱讀,讓學生讀出古文的精髓,讀出古文的神韻。教師通過思考題,指出思考的路徑、賞析的著力點,打開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學生通過深度思考,把握了文言文的特點:短小精悍,用詞精準,意蘊豐富。在找尋相同點后,教師又點撥學生發(fā)現(xiàn)兩位歷史名人在聰慧的背后還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引導學生于細微處更精準地走進文本,讀懂人物。這就是語文的魅力?!?/p>
四、整理學習要點,遷移方法活學活用
師: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回顧一下你獲得了哪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生充分交流)
(師相機出示“魚骨圖”:借助注釋、勤查字典、了解古今異義、適當調(diào)換次序、適當進行增補、理清人物關(guān)系、結(jié)合已有經(jīng)驗、結(jié)合插圖、聯(lián)系舊知、展開想象)
師:有一個方法是學習古文始終要用的,老師送給大家“三多”(多讀、多背、多記)。
師:同學們,今天該到下課的時候了,我們也來學學古人的道別方式:諸位,多謝合作,后會有期!
生:多謝多謝!后會有期!
【設(shè)計意圖:學貴得法。課結(jié)束前,將本節(jié)課運用到的學習方法加以回顧梳理,并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xiàn),力圖讓學生在感性理解的基礎(chǔ)上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理性的思考,讓學生在學而生趣中得言得意、得法得道。】
【教學反思】
這兩則文言文采用一個課時來教學,文短言淺,但為了達成發(fā)展學生的文言學習興趣,夯實學生的文言學習基礎(chǔ),感悟文言文特點等教學目標,在設(shè)計時,教師帶領(lǐng)學生到文中走了三個來回。實踐下來,學生津津有味,習得了方法。
1.經(jīng)典的配樂,幫助學生走進歷史。文言文意境悠遠,一唱三詠。教學中選取賈鵬芳的二胡《春景》曲,作為吟誦的背景音樂,悠揚的旋律,二胡的婉轉(zhuǎn),似乎讓時間倒流了,把學生帶進了清純、清凈的遠古時代,去觸摸當時的文字,感知當年的逸事,捕捉本真的色彩,學生徜徉在抑揚頓挫之間,滿目風采,自成一景。這便是文言文的魅力,學生喜歡,教師也陶醉其中。
2.準確的目標,彰顯文言課堂的魅力。學生對這兩則故事的內(nèi)容基本都熟悉,教師應(yīng)該如何引導學生深入地學呢?筆者上完課之后的感悟是,我們要上出文言文的味道來,要讓學生學文言的意思,學文言的表達,悟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帶著學生真正走進文言的意境中,真正領(lǐng)悟每一個文字背后蘊含的豐富內(nèi)容,建立字字落實的意識,讓學生學會通過補充、想象、調(diào)整等方法,把短小的故事讀厚,把淺顯的文意讀深,把簡單的人物讀活。做到這些,學生自然會愛上文言文,自然會學文言文。
3.方法的總結(jié),促使學生深度學習。教學中,隨著對文本理解的推進,教師對文言文學習所必須要掌握的方法進行了揭示,引領(lǐng)學生帶著思考走進了文本,若有所獲地結(jié)束了本課,他們讀得懂了,想得透了,也會舉一反三、遷移運用了。在學習中,學生的語言空間、思維空間和情感空間均被打開,實現(xiàn)了文雖淺而法清晰的教學目標。課后,教師安排學生找出歷史名人小時候有趣的文言故事,用課堂中學到的方法讀讀、學學,由此以篇帶類,著眼小文本,放眼大語文。
總之,讓高年級學生補學小古文十分有必要,有意義。小古文在理解上難度較低,學生可以更加充分地感知文言文的有趣、有味、有韻、有情,領(lǐng)略古代先賢的智慧與氣度。語言之妙在誦讀中不斷升華,文化之魂在走進中不斷浸潤,學生也就愛上了文言文。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