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廣增
近年來,鄆城縣桃栽培面積逐年擴大,但品種結構不盡合理。為進一步優(yōu)化桃品種結構,鄆城縣林業(yè)局在國有何莊林場西沙河森林果園建立了晚熟桃新品種引種試驗基地,開展晚熟桃引種和不同栽培模式試驗。
1試驗園基本情況
試驗地點在鄆城縣國有林場西沙河森林果園,總面積10公頃,該地年平均氣溫13.5℃,極端低溫-18.1℃。平均年降雨量694.7毫米,其中6—8月平均降雨量441.6毫米,年平均濕度69 %,年日照時數(shù)為2 567.4小時,無霜期202天。園地為潮土類,土壤土質沙壤土,土層厚,有機質含量0.6%,速效氮含量7.4毫克/千克,速效磷含量4.9毫克/千克,速效鉀含量49毫克/千克,pH值7.2,土壤肥力較差,排灌條件較好。
2015年春,引進金秋紅蜜、映霜紅(圖1)、秋彤(圖1)3個優(yōu)良晚熟桃品種,總面積10公頃,分別為3、4、3公頃,株行距2米×3米,共栽植桃16 650株。
進行了高畦栽培與傳統(tǒng)栽培的比較試驗。高畦栽培(起壟栽培)(圖2)畦面比地面高出30厘米,畦寬 80~100厘米,根頸與畦面持平;傳統(tǒng)栽培(平作栽培)根頸與地面持平,栽后均覆地膜。2015年春定植,采用主干形栽培,其中3個優(yōu)質晚熟桃高畦栽培面積為9.8公頃,映霜紅傳統(tǒng)栽培面積為0.2公頃。2016—2018年對不同栽培模式的映霜紅隨機選取20株調查生長發(fā)育及結果情況。
2引種試驗結果
2015年引種的3個晚熟桃品種于2016年開始結果,2016—2019年連續(xù)4年對各品種的物候期、生長結果習性、適應性和抗逆性、病蟲害發(fā)生等進行觀察記錄,并對成熟的桃果單果質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進行測定,同時對各品種適應性和品質進行綜合評價。
2.1物候期
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3個晚熟桃在西沙河森林果園3月下旬花芽萌動,4月上旬開花,11月中下旬落葉;果實成熟期因品種不同有明顯差異:秋彤9月8日,金秋紅蜜10月4日,映霜紅10月25日。
2.2果實主要經濟性狀
3個晚熟桃品種果實主要經濟性狀詳見表1。
2.3表現(xiàn)及適應性
2.3.1生長結果情況3個晚熟桃品種幼樹生長旺盛,一年生枝具有多次生長習性,并抽生副梢,年生長量大,樹冠較開張。枝條成花容易,中、長、短果枝均可結果,自花授粉能力均較強,金秋蜜桃自然授粉坐果率24.5%,映霜紅23.8%,秋彤36.4%。均具有早果豐產特性。
2.3.2產量及果實品質3個晚熟桃品種栽后2年均可結果,結果株率可達100%,平均株產3千克,第3年進入豐產期,畝產2 000千克,第4年產量超過3 000千克。3個晚熟桃品種果實均為硬肉型,風味甜,有香味,貨架期長,品質上等。金秋紅蜜和映霜紅果實可分次采收。生產中映霜紅裂果較重,栽培中應加強管理。
2.3.3適應性3個晚熟桃品種在當?shù)剡m應性強,抗旱、耐瘠??;抗寒性較強,未出現(xiàn)凍害;抗病蟲害,無明顯病蟲害,樹體生長良好,擴冠成形快,早果豐產。
2.4高畦栽培與傳統(tǒng)栽培比較
試驗結果(表2)表明,高畦栽培2、3、4年映霜紅樹高、干徑生長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栽培;單果質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優(yōu)質果率、單株產量明顯高于傳統(tǒng)栽培。
高畦栽培可以增加表土層,改善土層通透性,增大受光面積,促進桃的生長發(fā)育與結果。晚熟桃定植第2年即進入結果期,畝產340千克,建園第3、4、5年畝產量分別為2 068、3 027、3 586千克,純收益為14 634、20 298、17 391元。試驗園5年年均純收益為10 193.4元,投入與產出比為1∶4.033,明顯高于同等立地條件下農作物經濟效益。
3早果豐產栽培技術
3.1高標準建園
園址選擇有機質含量高、排灌條件好、交通便利的沙壤土,定植前按行距挖寬1.0米、深0.8米的定植溝,定植溝內覆20厘米厚的麥秸,每畝施優(yōu)質腐熟廄肥4 500千克,氮磷鉀復合肥70千克及適量微肥,肥土混勻,保持土層不亂。高畦栽培在定植行起畦,畦高30厘米,寬100厘米,苗木根頸與畦面持平。栽植根系完整、無病蟲、無損傷、地徑1厘米以上,苗高80厘米以上的優(yōu)質嫁接苗,栽前將苗木根系浸水24小時,栽后灌水,整好樹盤,覆蓋1米2地膜。
3.2土肥水管理
每年10月25日左右,每畝施入有機肥2 500千克,氮、磷、鉀三元復合肥100千克,并加適量微肥;早春覆15厘米厚麥秸;栽植當年5月初株施尿素0.2千克,6月下旬株施磷酸二銨0.2千克。自第二年開始,追肥三次,第一次在花芽前,第二次在謝花后兩周,第三次在桃果膨大期,每次株施2~3千克生物有機肥;花前一周噴碧護10 000倍液,花后一周及桃果膨大期噴碧護15 000倍液;視桃園土壤情況澆水,注意排水防澇。
3.3整形修剪
樹形采用主干形,成形后樹高2.0~2.5米,干高50~60厘米,冠徑1~1.5米,著生30~40個大小不等的結果枝,分枝角度為80°~90°。定植當年50厘米以下萌發(fā)的枝條及時抹去,對中心梢用支架進行綁縛,使其直立生長,其余副梢予以保留,培養(yǎng)結果枝,當副梢長到50厘米左右時進行扭枝,與主枝角度保持80°~90°進行緩放;第二年繼續(xù)培養(yǎng)中心干,增加側枝量,合理疏花蔬果,一般每株保留20個果。同時通過摘心或拉大角度,控制側枝生長過旺,使側枝粗度為中心干的1/3以下,如超過1/3則及時疏除或留兩個芽進行短截。第三年注意樹冠上下部、中心干與側枝的平衡,盡量選擇部位好的枝條培養(yǎng)結果枝,其余新梢及時疏除。當各分枝長到40~50厘米時扭梢,進入8月份,對選留的枝條拉枝開角到80°~90°,然后緩放。經2~3年培養(yǎng)可初步完成整形。第四年生長季節(jié)繼續(xù)扭梢、拉枝,做到樹冠上下勻稱,外圍不旺,樹勢均衡。
3.4花果管理
花蕾露紅至花期可疏除發(fā)育差、畸形花蕾,疏除花蕾的量為全樹花蕾的30%。花后15天視樹勢進行疏果,一般長果枝留2~4個果,中果枝留1~3個果,短果枝留1個果。套袋在6月初進行,套袋前噴一次殺菌及殺蟲劑,選擇雙層深色紙袋進行套袋,采前10天摘除外層袋,7天再摘除內層袋。
3.5病蟲害防治
當?shù)刂饕∠x害有流膠病、瘡痂病、細菌性穿孔病、褐腐病、蚜蟲類、螨類、潛夜蛾類、介殼蟲類、食心蟲類等。對于病害,主要采用健身栽培(如冬季清園,加強肥水管理,增強樹勢,以夏剪為主,少造傷口等),其次是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如利用害蟲趨性用糖醋液、殺蟲燈、色板等誘殺害蟲;用迷向絲防控梨小食心蟲;用瓢蟲、草蛉、食蚜蠅等害蟲天敵控制害蟲);如病蟲害發(fā)生嚴重可進行化學防治。
4小結
從試驗結果來看,金秋紅蜜、映霜紅、秋彤適應性較強,早果豐產,綜合性狀表現(xiàn)極佳,耐貯,商品性好,生產中可作為鮮食桃優(yōu)良品種加以推廣。桃適宜的栽培方式為高畦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