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功彬
陶行知說,教育就是養(yǎng)成習慣的過程。小學時期,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習慣。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讓孩子保持學習的興趣,進而取得良好的成績。而壞的習慣,會讓孩子厭倦學習。小學正是孩子打基礎(chǔ)的時期,習慣更是重中之重。
所以,別讓這些壞習慣耽誤了孩子。
做事拖拉,沒規(guī)劃
每年的高考狀元都是全社會關(guān)注的熱點,可以想象,他們一定有著明確的目標和學習計劃,從小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加上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成為了我們心目中那個耀眼的榜樣!
而做事拖拉、沒規(guī)劃的孩子,首先態(tài)度上就不端正,若是態(tài)度都不端正,談何學習好。
態(tài)度能決定學習的好壞。如果你的孩子每天放學,不肯自覺地寫作業(yè),總要大人跟在后面催,就得警惕了。做事一旦拖拉,再有興致,都會被磨滅的;而且剛上小學就拖拉,再不糾正,以后就更難糾正了。
所以,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改掉這個毛病。
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知識的吸收就會大打折扣。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堂,為什么別的孩子學的多,而你的孩子學的少,最主要的是課堂45分鐘內(nèi),他的注意力集中了多少。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孩子,遠勝于開小差的孩子,這就是差距;時間一長,差距就是鴻溝,再難跨越。再聰明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早晚會被耽誤。
所以,家長平時就要鍛煉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不要給孩子過多的玩具;孩子在做一件事時,不要輕易打擾他。
不愛閱讀
一個知識貧乏的學生,語文能學好嗎?視野能開闊嗎?不能!孩子有個誤區(qū),把所學的知識掌握就行了,把學校發(fā)的書看完就行了,僅限于此。但是,知識的擴展,視野的開闊,以及思維的培養(yǎng),一定少不了閱讀;只有閱讀才能看到課本以外的知識,并將其運用在學習中,甚至對學習有另一層看法。
不僅是語文,數(shù)學、英語包括以后接觸的物理、化學,其實都以閱讀為基礎(chǔ),所以,閱讀是一定要培養(yǎng)的一個好習慣。
粗心大意
考試后,我們總會聽到孩子說,這題我會的,只是因為粗心才丟分。家長覺得下次注意就是了,而實際是很可能下次孩子還會再犯。而總是犯錯誤,可能就是能力的問題。
家長平時就要告訴孩子,做完作業(yè)一定要認真檢查。
不愛做筆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孩子的記性再好,即使當天記住了學習的內(nèi)容,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很可能會忘掉一半。做筆記,可以將老師說的重點言簡意賅地寫下來,復習時,直接看筆記,而不用把課本從頭到尾看一遍,自己再提煉。
而且,孩子做筆記的過程,其實是將老師說過的點在頭腦中復述一遍,本身就是復習的過程,效果比不做筆記的好太多。我們也能夠發(fā)現(xiàn),不愛做筆記的孩子, 他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比做筆記的孩子差一點。這都是能找到原因的,因為做筆記可以幫助孩子思路清晰,抓住重點。
不愛整理,亂涂亂畫
上次看到一篇文章說,看孩子的橡皮擦就能看出孩子上課的狀態(tài),雖然有點搞笑,但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孩子上課無聊時,就會老揉搓橡皮擦;無聊的孩子,是愛開小差的。一個愛學習的孩子,他一定不舍得弄壞自己的文具,更不舍得在書上亂涂亂畫。
對待書和文具的態(tài)度,就是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因為愛才會珍惜。所以,在平時看到孩子不愛整理書包,書本亂丟,甚至亂涂亂畫,就要注意。要每天督促孩子認真整理。
以上幾個壞習慣,都是孩子剛開始上學時需要注意的。
當你的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時;當你的孩子做事拖拉,不肯自覺寫作業(yè)時;當你的孩子不愛閱讀時……別人只要比你的孩子多做一點,就夠了。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所有的差距,一定是很早很早就有了的。只有重視,才會糾正。小學時期,能改的壞習慣,要趁早改掉。越早改,花的力氣才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