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君
農村小學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逐漸了解更多的美術欣賞知識。對于學生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讓學生從畫面中的線條、點、色彩、空間等元素上進行分析,使學生學會對這些元素進行欣賞分析,從而使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得到提升。
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欣賞畫面中線條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對繪畫內容的理解。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對畫面中的線條進行欣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音樂與美術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通過對音樂節(jié)奏、旋律的欣賞,形成對畫面中線條動態(tài)的認識與了解。將美術與音樂結合起來的方式,還能調動小學生美術欣賞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更樂于參與到美術欣賞的學習中。
筆者在授課六年級上冊欣賞課《線與造型》一課內容時,便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講授線在畫面中的作用,使學生了解如何對線條進行提煉,如何欣賞一幅畫面中的線條。筆者先為學生展示出一幅帶有線條的作品,讓學生從對這幅作品的觀察中,分析作品中的線條是如何提煉出來的。如,弘仁的《峭壁竹梅》這幅作品,筆者以此山水畫作品中的線條為例,為學生進行講解。筆者在展示出畫面后,向學生進行提問:“你們認為畫面中的線條是從哪些地方提煉出來呢?”學生看著畫面中的峭壁和峭壁上伸出的竹梅,便能夠了解到,畫面中構成峭壁、竹子、梅花的線條,是從真實的景色中提煉出來的,是畫家對真實景色中物體輪廓的概括。此時,筆者再為學生播放古箏或古琴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的氛圍中欣賞這一國畫作品,學生能夠將音樂的聲音與畫面表現(xiàn)的竹梅不懼艱險,在艱苦條件中生存的意境聯(lián)系起來進行欣賞,從而更能理解畫面中在表現(xiàn)梅、竹時線條的挺拔與力度。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了解畫面中線條的提煉方式,也能夠對畫面中的線條形成正確的認識,能夠理解線條的作用。融入音樂的美術欣賞課程,也更易于使學生在美術欣賞過程中靜心對美術作品進行賞析,使學生能夠找到與畫面的共鳴,體會到畫家的繪畫意圖。
在許多美術作品的畫面中,還會有“點”這種元素。那么畫面中的點代表著什么呢?畫家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為什么要將點運用在畫面中呢?這也是在農村小學美術欣賞課堂上需要教授學生的美術欣賞知識,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對畫面中的點有所認識,并能夠感受到點給畫面帶來的不同感受,這樣學生才能理解點的運用。
在教授學生六年級上冊欣賞課《點的集合》一課時,筆者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畫面中帶有“點”元素的美術作品,讓學生從該畫面中感受點所帶來畫面感覺。筆者在教學時,為學生展示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這幅點彩派的美術作品。學生從遠距離的畫面中能夠看到一幅人們在草地上休閑娛樂的畫面,但是當學生離近了觀看的時候,學生便能看到這幅畫面是由一個個小點組成的,這些小點帶有不同的色彩,當深深淺淺各色的小點組合在一起的時候,一幅完整的畫面便形成了。由小點組成的畫面給人一種朦朧的感。當然,并不是帶有點的畫面都是這種感覺。筆者在課堂上還可以為學生展示吳冠中的《黑屋頂》這幅畫面,這幅畫面中是用大的點來構成的,以黑色的點和灰色的點構成了這幅水墨畫。學生在觀察這幅畫面的時候,可能會覺得畫面中的點比較雜亂,也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圖像,與《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這幅作品并不相同。此時,筆者為學生展示徽州建筑的俯瞰圖,這時,學生便會發(fā)現(xiàn),徽州建筑的黑屋頂與白色的墻壁正與吳冠中先生所畫的《黑屋頂》這幅帶有“點”元素的畫面非常相似,這也是吳冠中先生從徽州建筑中所提煉出來的代表性的信息。由此,便使學生對畫面中的點有了認識,對于點的運用以及點所能形成的畫面也有了認知。這樣的教學才能使學生理解畫面中不同元素的作用。
農村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教授學生美術欣賞課程內容時,還需要為學生分析畫面中的色彩,使學生了解畫家在創(chuàng)作中是怎樣對色彩進行概括的,并使學生能夠欣賞不同色彩的搭配方式,使學生在畫面中能夠充分了解更多的色彩搭配知識。由此,才能使學生在美術欣賞過程中,可以從色彩上分析畫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出一些描繪現(xiàn)實生活中事物的作品,并為學生展示出相應的作品,從而在對照中,教授學生對畫面中色彩的概括方法,使學生掌握色彩欣賞的知識。
以六年級下冊欣賞課《記錄色彩》一課為例,筆者在課堂上,可以為學生展示梵高的《向日葵》這幅油畫作品,筆者可以在一個黃色的花瓶里按照作品中向日葵的姿態(tài),插上等量的向日葵。之后讓班中的學生觀察畫面中的向日葵的色彩與現(xiàn)實中向日葵的色彩。此時,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畫面中向日葵的顏色雖然是黃色,但是有的黃色比較亮,有的黃色比較暗。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花瓶中的向日葵的顏色變化并不明顯,大多還是黃色的。另外,畫面中向日葵的莖和葉子是灰綠色的,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向日葵的葉子是非常鮮艷的綠色。此時,筆者可以告訴學生,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看到的色彩是物體的固有色,但是在畫面中表現(xiàn)這些物體的時候,我們不僅要畫出物體的固有色,還要注意環(huán)境色、光源色。在《向日葵》這幅作品中,畫家在作畫的時候,便意識到向日葵受光的方向顏色要更亮一些,所以黃色有深色有淺色,這樣畫面便有了層次感。而綠色的葉子和莖,則是受環(huán)境色的影響,將綠色上帶有一些黃色,這樣才能將花與花之間的層次感拉開。通過這樣的講述,便能使學生在美術課堂上對畫面中的色彩表現(xiàn)有所了解,促進學生對色彩審美能力的提升。
農村小學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還要讓學生了解畫面中空間的營造方式。讓學生能夠從畫面中的空間營造上進行美術鑒賞的分析。在教學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舉例的方式讓學生感受畫面中的空間感,并為學生分析畫面中空間的營造方法。
在筆者授課六年級上冊欣賞課《中國畫與油畫欣賞》一課時,便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營造出空間的作品,并為學生進行分析。如,筆者展示楊·凡·愛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這幅油畫作品。在分析這幅作品的過程中,筆者先讓學生從作品中兩位夫婦所處的空間上進行觀察,兩個人站在一件屋子的中間,畫面中左右地面與墻面相接的線由左右兩側向中間延伸,房頂上也有向中間延伸的線,這樣便構成了一間房屋的空間。且畫面中窗戶、窗都有這種比例上的延伸關系,這都是畫面空間的營造。在畫面正中圓形的鏡子上,還倒映出了兩位夫婦的影子和一些參加婚禮的人的影子。這同樣是對畫面中空間的營造。當筆者為學生講解了畫面中空間的營造方式之后,學生對于空間營造的方式也有了了解,由此學生在分析一幅作品的時候,便能從空間的角度上進行分析鑒賞,能夠提升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筆者在教學中再給出學生一幅作品,讓學生自己嘗試進行分析,從而檢驗自己的教學成果,觀察學生在分析畫面中空間營造的過程中,是否真正了解了空間的營造方式。筆者為學生展示委拉斯貴茲的《宮娥》這幅作品,這幅作品與《阿爾諾芬尼夫婦像》這幅作品的空間營造類似,學生可以更快地把握對畫面中的空間感進行分析的方法。
綜上所述,在農村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美術欣賞的內容和進行欣賞的方法,可以從美術作品的線、點、色彩、空間上逐一為學生進行解讀分析,通過為學生展示美術作品,并為學生進行解讀示范的方式促進學生對畫面中的線條、點、色彩、空間的理解,使學生能夠了解不同元素在畫面中的形成作用與畫家的創(chuàng)作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來調節(jié)美術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對畫面中畫家所要表現(xiàn)的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是甘肅省平涼市2020年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美術欣賞在農村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立項號[2020]PLG246。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qū)四十里鋪鎮(zhèn)上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