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寧
在學校中,班級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由很多門學科課程組成,但還有一種“課”尤為特別,它不屬于任何一個具體的科目,卻又不可或缺—它就是班會。班會一般可以分為事務性班會和主題班會兩種,其中主題班會通常是指在班主任領導和指導下,以班級為單位,圍繞一個預先設定的主題組織全班同學參與討論和互動,從而達到某種教育目的。
班會—簡化版的團體輔導
根據團體的內涵,班級體可以看作一個團體—班級體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成員間相互影響,具有一定的班級凝聚力,也有共同的準則。因此,班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一種特殊的團體心理輔導,確切地說,可以看作是團體心理輔導中的教育性團體。
班會和教育團體除了團體成員的因素外,還有如下相似之處。第一,兩者的目標都是使成員獲得一定的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從而促進成員自我成長或預防問題行為發(fā)生。從功能上來說是預防性和發(fā)展性的。第二,兩者使用的方法有很多共同之處,如講解、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討論、多媒體、學生報告等,與參與性學習相似。第三,兩者有一些相重合的主題,如學習輔導、自我發(fā)展、人際關系、異性交往、生涯規(guī)劃等。第四,在班會和教育團體中,教師或帶領者都是指導者的角色。
綜上所述,教師在準備和實施一堂班會課時,可以更多借鑒來自團體心理輔導中教育團體的理念與技術,使班會區(qū)別于傳統(tǒng)形式的德育,更注重團體的動力、氛圍和成員心理層面的成長,使教育潛移默化地深入學生的內心。
下面我將結合我的一堂以促進小學高年級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為主題的班會,談談在班會方案設計和實施中,具體可以參考哪些團體心理輔導的理念和技術。
主題班會方案設計中涉及的理念
◎ 方案的目標要明確
團體輔導開始之前,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確定團體的目標,主題班會也不例外。目標和主題的內涵是不同的,目標是由主題引申而來的,要足夠的明確和具體,指在當前的主題下,通過班會使班級成員達到哪些認知、情緒和行為方面的改變。而接下來具體方案的設計則都要以目標為導向,做到有的放矢。
以我的這堂班會為例,主題是積極的人際關系??紤]到人際關系建立離不開溝通與交流,因此將其中最為基本的“聽”和“說”兩個環(huán)節(jié)選為主題的入手點。而班會的具體目標則是使學生認識到有效傾聽和有溫度的表達在建立良好人際關系中的重要作用;設身處地體會作為人際互動的參與者,當被有效傾聽和接收到有溫度的表達后產生的積極情緒;學會有效傾聽和有溫度表達的方法并應用到生活中。
◎ 充分考慮團體對象的特征
團體成員的特點直接影響團體方案和活動設計。在學校班會中,成員都是學生,但根據學段的不同,各年齡段學生心理發(fā)展程度不同,方案設計上也要有所區(qū)分和側重。
我們班級是小學高年級,學生10~12歲正處在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中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過渡的時期,心智發(fā)展趨于成熟,歸納推理能力和反省思維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但畢竟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還相對較低,在方案設計中也要考慮盡量生動、有趣,使成員能專注于班會中。因此,我設計了呈現(xiàn)與傾聽和表達有關的短視頻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分析人物的言行和產生的影響。
◎ 有充足的理論支持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無理論支撐的方案也無法實施成為一個合格的團體。心理學理論是團體輔導內在邏輯聯(lián)系的來源,也是團體目標有效達成的保障。
在我的這堂班會中,主要參考的理論有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大衛(wèi)·科爾布(Kolb,1984)的體驗式學習理論、卡爾·羅杰斯(Carl Ransom Rogers)人本主義對于傾聽的理論。學生先從短視頻中觀察學習到不同類型的傾聽和表達對人際關系產生的影響,然后回歸到自身,討論自己生活中與傾聽和表達相關的經驗,還設計了在學生表演的情景劇中進一步體驗和學習的環(huán)節(jié)。
主題班會實施中涉及的團體技術
◎ 團體領導者的人格特質
同個體咨詢一樣,在團體輔導中,任何技術的使用主體都是咨詢師或帶領者這個人,因此,不能忽視人而空談技術。班會更偏向于教育團體一些,對教師的要求可能沒必要達到咨詢師的高度,但一些基本人格特質可以作為參考。根據清華大學樊富珉教授的觀點,一個合格的團體領導者包括四個方面的特征:健康的自我形象、敏銳的自我意識、建立良好關系的能力、不斷成長的意愿。這四點也是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斷自我提升的方向。
◎ 引導參與的技術
在每個團體中都會有一些相對沉默的成員,為了確保成員積極參與學習和討論,我在班會中也會用到一些相應的團體技術,比如對全局的觀察、運用眼神、引話。引話時要讓被引導者感覺到他們的發(fā)言很重要,領導者與其他成員非常有興趣想了解他們。但要注意避免強迫他們,使他們因感到緊張而更加退縮。
◎ 示范
團體中的示范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領導者呈現(xiàn)的多媒體材料,二是領導者本人在團體中的言行,三是團體成員中符合教育目標的行為。這三個方面也是我這次班會特別注意到的。學生可以從我準備的短視頻中、教師傾聽和表達的示范中、同班同學在情景劇表現(xiàn)出的目標行為中,多層次多角度找到可以效仿的榜樣。
◎ 家庭作業(yè)
除了學科教學和認知行為治療外,班會中也可以引入家庭作業(yè),這是使教育效果延伸至班會課外的重要一環(huán),也呼應了將有效傾聽和有溫度的表達應用到生活中這一目標。我會讓學生以身邊的同學和家人為對象開始實踐,使班會的效果落到實處。
將團體輔導的理念與技術引入班會,無論是使班會更受學生的歡迎,還是對教育效果的提升,都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