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
君臣佐使是方劑的組方原則,其確定的根據,主要是依據藥物在方中發(fā)揮作用的主次,還與藥效大小和用量輕重有關。一般而言,一首方劑中君藥是必備的,但其認定標準古今始終沒有統(tǒng)一。
作為中醫(yī)治療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方劑是在辨證、立法之后,選定適當的藥物與用量組合而成的。其結構一般包括君、臣、佐、使4個部分或者4種角色,而君藥無疑是其中的主角或者核心,舉足輕重,無可替代。盡管《黃帝內經》已對方劑中的藥物分工做了明晰劃分,對組方規(guī)則、制度也予以明確限定,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方劑君藥的認定標準卻并不一致,時有異議,影響著理解與應用。就此,筆者梳理出以下意見,與同行研習、探討。
主病、主證者為君藥
“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這是《素問·至真要大論》對方劑中藥物身份的界定。對此,后世醫(yī)家?guī)缀鯚o異見,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李東垣說:“主病之謂君,兼見何病,則以佐使藥分治之,此治方之要也?!泵鞔艹鲠t(yī)學家,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張景岳也曾說:“主病者,對證之要藥也,故謂之君?!泵鞔t(yī)家何伯齋進一步解釋說:“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病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引治病之藥至于病所者,使也?!?/p>
而對于“主病之謂君”的疑義,主要在于對“病”的認識上?!饵S帝內經》中提出的病名,不僅未進行定義,還對每個病的主要表現、病因、病機、診斷、治療、轉歸、預后等,也缺乏完整的描述。
至于“證”,僅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有所提及,即“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學界大都認為《黃帝內經》中無“證”字)。
這樣,就出現《黃帝內經》所言之“病”與后世所言之“證”間的差異,也引發(fā)君藥究竟是“主病”還是“主證”的爭議。
中醫(yī)學辨證論治體系的基本原則是“據證立法,依法組方”,做到方證統(tǒng)一。鑒此,《方劑學》教材把君藥定義為“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這應是確認方劑君藥的首要標準,也是必備條件。
對照這一標準,絕大多數方劑應該說都體現了君藥與主證的一致。但由于對一些病證的認識有異,因而造成對一些方劑君藥認定有區(qū)別。比如《傷寒雜病論》中的理中丸,本為治療霍亂而設,比如謂“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條)。據方測證,本方為脾胃虛寒而設,功能為溫中祛寒、補氣健脾。但關于方中君藥,或認為霍亂乃中焦虛寒之證,當以干姜為君;或認為本病為因虛生寒,當以甘補的人參為君。又比如《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分別用于主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氣有微飲”“男子消渴,小便反多”等,但其病機皆有腎中陽氣不足,無力溫化與氣化,故可異病同治,以補腎助陽為主要功效。
只是方中重用熟地為君藥,然而其功效是滋陰補腎,與本方主治顯然不貼合;或以大辛大熱之附子溫陽補火,辛甘而溫之桂枝可溫通陽氣,協(xié)力共為君藥,但其用量又很難擔當君藥之重任。對此,《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記載:“納桂、附于滋陰劑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補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氣也……”
量大、力大者為君藥
除了主病對證外,藥物的用量也是衡量君藥的一個條件。比如《醫(yī)學啟源》記載:“用藥各定分兩,為君最多,臣次之,佐使又次之?!薄镀⑽刚摗酚涊d:“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佐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類經》指出:“君者味數少而分量重,賴之以為主也。”《活人心統(tǒng)》說得更具體:“凡用藥銖分,主病為君,以十分為率,臣用七八分,輔佐五六分,使以三四分?!?/p>
以量大為君的方劑很多,比如麻黃湯、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中的麻黃;銀翹散、仙方活命飲、五味消毒飲、四妙勇安湯等中的金銀花;白虎湯、玉女煎等中的生石膏;補中益氣湯、補陽還五湯、玉屏風散、歸脾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等中的黃芪;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中的熟地;一貫煎、天王補心丹、炙甘草湯等中的生地黃;溫脾湯、大黃牡丹湯、大黃附子湯等中的大黃;五苓散中的澤瀉,黃土湯中的灶心土;烏梅丸中的烏梅等。
此外,李東垣還提出“力大者為君”。國醫(yī)大師段富津也大力提倡此說法,強調君藥應“藥力居首”,認為藥力大者即為方中主帥,占據支配地位,主導著方劑的功用與主治。但藥力之大小,除了取決于藥量,還取決于藥物自身特性與配伍。比如大承氣湯中的大黃,用量并非方中最大,但因其藥力峻猛,能苦寒瀉熱,蕩滌腸胃,推陳致新,為君當之無愧。再比如龍膽瀉肝湯中的龍膽草,用量在方中也不居首,然而因其擅長瀉肝膽實火、清肝膽濕熱而為君。又比如主治血淋、尿血的小薊飲子中,生地黃雖然養(yǎng)陰清熱、涼血止血,且用量最大,但涼血止血之力顯然不及小薊,故理應以小薊為君藥。
氣味厚者為君藥
關于藥性,中醫(yī)有氣味厚薄之說。比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記載:“陽為氣,陰為味……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fā)泄,厚則發(fā)熱?!薄夺t(yī)學啟源》記載:“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同味之物必有諸氣,互相氣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庇纱丝芍瑲馕逗癖∫彩撬幬镏灾?,厚者強而薄者弱。為此,《藥性論》提出了“以眾藥之和厚者定以為君,其次為臣為佐,有毒者多為使”,但《夢溪筆談》認為:“所謂君者,主此一方者,固無定物也……如巴豆輩,豈得不為君哉!”
關于君藥的思考
綜上所述,對于君藥的認定,歷代醫(yī)家認識與把握的標準或角度時有不一,而每一種觀點似乎都有偏頗,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值得我們關注與商榷。1.關于君藥的主病、主證,由于時代背景與認識角度不同,致使觀點不一,《方劑學》中對于唐宋之前的方劑主治證,大都是根據現今的表達習慣、以方測證的結果,其間主觀因素難以避免,是否制方者本意也未盡可知。2.由于中藥多源于天然,其種類及藥用部位、性味、功能與常用量大小等都有不同,其間的可比性不強,且藥物的量效之間有時并非正比關系,比如大黃、附子、朱砂等小量即可取效,而生石膏、酸棗仁等非大量則難以見效,所以“量大者為君”并不能概全。3.產地、采集季節(jié)、炮制方法等,對藥物的氣味厚薄剛柔、作用部位、毒性大小等都有影響,致使雖然為同一種藥物而功效大有不同,由此“力大者為君”的說法也大有疑問。4.一般而言,凡是以藥物名稱命名的方劑,方名藥物往往是方中君藥,比如麻黃湯、桂枝湯、酸棗仁湯、藿香正氣散、小柴胡湯、半夏瀉心湯等,但又不一定是這樣,比如炙甘草湯以生地黃為君,茯苓丸以半夏為君等。5.一些方劑制方者或出于對病證情勢的判斷,對所用藥物采用了相同分量,比如清代莫枚士在《研經言》中謂“古經方必有主藥,無之者,小青龍湯是也”(四逆散中的藥物也是等量)。后世制方效法者不乏其例,比如朱丹溪創(chuàng)制的越鞠丸等。若按“量大者為君”來衡量,其君藥很難確定。至于《方劑學》中把麻黃、桂枝作為小青龍湯的君藥,把香附作為越鞠丸的君藥,只能看作是后世的分析推測。其實,有不少治療復雜病證,比如內外合病、上下同病且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者的一些方劑,如再防風通圣散等,因藥物各有所治、各司其職,對君藥勉強裁定并非為妥,如再造散的君藥就有黃芪與人參,桂枝與羌活等多種認定觀點。
筆者認為,方劑中的君藥不能依靠“指派”而定,而是一定要有足夠的“實力”,即不僅用量充足,還能直達病所,如此才能堪當重任,名副其實。當然,考慮到病證的復雜性,在實際組方時,既要遵循組方的結構與要求,又不能膠柱鼓瑟,在君藥選定上過于拘泥,還要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