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燕
眾所周知,具備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學業(yè)上有更好的表現(xiàn),成長效率更高,于是許多家長開始刻意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卻忽視了延遲滿足的內(nèi)在邏輯,反而給孩子造成了困擾。
“延遲滿足”這個概念源于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
心理咨詢工作中,我經(jīng)常碰到誤解“延遲滿足”的家長,他們對“延遲滿足”的誤操作給孩子造成了各種各樣的困擾,令人痛心。
在分析之前,讓我們重溫“延遲滿足”這個概念的起源: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主持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地點選在位于斯坦福大學的一所幼兒園。參與實驗的孩子共有32個,最小的3歲半,最大的5歲8個月。
沃爾特和助手讓每個孩子單獨待在一個小房間里,房間里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的托盤里放著這個孩子最愛吃的食物:棉花糖、軟糖、曲奇餅或餅干棒。孩子們被告知,他們有兩個選擇:一是立即吃掉托盤里的食物,但不能得到獎勵;二是忍耐15分鐘再吃,那樣就可以得到雙份的食物。
孩子們面對盤中美食,表現(xiàn)各不相同。一部分孩子一刻也不能忍受誘惑,毫不猶豫地把食物吃下。另一部分孩子希望得到獎勵,拼命與盤中美食的誘惑斗爭:有的捂住自己的眼睛,有的轉(zhuǎn)過身去,有的焦急地圍著桌子踱步,有的唱起了不相干的歌曲……總之,想盡一切辦法轉(zhuǎn)移自己的注意力。還有一些孩子開始顯得很不耐煩,他們踢桌子,拉自己的辮子,甚至用手敲打盤中的美食。
結(jié)果,大多數(shù)孩子堅持不到5分鐘就選擇放棄,把食物吃掉了,較少的孩子堅持得稍微久一點,但仍不足15分鐘,只有大約20%的孩子忍受了15分鐘的漫長煎熬,得到了第二份美食。
這次實驗之后,先后有600多名孩子參與了同樣的實驗。
18年之后,研究者對當年參與實驗的孩子進行跟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當年得到雙份美食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xiàn)更為出色。22年后的第二次跟蹤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這些得到雙份美食的孩子在美國高考中的成績更優(yōu)秀。43年后,當年參加實驗的孩子都已經(jīng)步入中年,他們接受了大腦成像檢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早年“自我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大腦前額葉相對更為發(fā)達和活躍,而這個區(qū)域負責最高級的思維活動,并且這些人在事業(yè)、生活等方面也確實都比較成功。
根據(jù)這個實驗,人們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如果孩子在四五歲時具備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那么他在長大以后取得較大成就的可能性就會更大,人生可能更精彩。
心理學家認為,自我延遲滿足是個體自我調(diào)節(jié)和適應社會的重要行為特征,是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目標而主動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屬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個部分,是心理成熟的體現(xiàn)。
家長誤操作,會給孩子造成四種傷害
延遲滿足對孩子的積極作用讓家長們?nèi)绔@至寶,紛紛在生活中如法炮制,對孩子進行訓練。但是,由于對延遲滿足理念理解得不夠全面和深刻,踏入誤區(qū)者大有人在。
4歲的小荊從小接受媽媽的延遲滿足訓練,他當著媽媽的面從不提要求,但只要媽媽離開,他就會放縱自己一下,比如搶過爸爸的飲料瓶,猛灌幾口。等媽媽回來,他又變成了乖寶寶。
3歲的玲玲也是一個“延遲滿足小達人”,在公眾場合給媽媽掙足了面子。比如在超市,玲玲絕對不會鬧著要這要那。如果媽媽問她想不想吃巧克力,她會連連擺手說“不要”,但眼睛死死盯著貨架上的巧克力。在場的成年人都知道,那目光的意思是“想要”。
5歲的胖胖早就受夠了媽媽的“等幾天”“下次吧”,但拿媽媽沒辦法,只好暗地里使壞。有一天,他和媽媽一起外出吃飯。等菜的時候,他想用媽媽的手機玩一盤小游戲,媽媽說:“如果你能等15分鐘,就可以玩兩盤?!迸峙忠妺寢層謥磉@一套,賭氣不玩了。過了一會兒,菜來了,擺菜的時候,他故意把湯汁灑到媽媽的手機上。
家長的誤操作,不僅不能培養(yǎng)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而且會對孩子造成以下4種傷害:
1.失去安全感
0~3歲是孩子建立對養(yǎng)育者信任感和親密感的關(guān)鍵時期,父母應該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以培養(yǎng)孩子的安全感。如果父母故意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可能會覺得父母不愛他,因而失去安全感。
當孩子長到3歲,學會控制大小便了,表示他有了一定的自控力,這時才適合接受延遲滿足訓練。
2.貪婪、不懂分享
成年人最想得到的是什么?當然是平時不容易得到的東西。孩子也一樣,往往對不能輕易到手的東西保持熱情。
欲望處理得好可以“化誘惑為動力”,處理不好就會“被魔鬼牽著鼻子走”。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化誘惑為動力”,但家長們往往混淆“欲望”和“需求”這兩個概念。
餓了想吃、渴了想喝是本能需求,不被滿足就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超出本能之外的東西,才屬于欲望,是可以拒絕或延遲滿足的。對孩子所有要求都不假思索地延遲滿足,或干脆置之不理,結(jié)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本能需求不被滿足無異于虐待,而欲望總是不被滿足也可能變成一種精神饑渴,孩子會拼命索取,一旦得到就執(zhí)拗地占有,不讓別人碰一下。
3.形成討好型人格
“如果我表現(xiàn)得更乖,媽媽就會滿足我的要求,就會更愛我?!苯?jīng)常被拒絕或延遲滿足的孩子大多會這樣想。每次家長不及時回應,孩子都會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為了爭取家長的愛,孩子會本能地自我約束,做事謹小慎微,唯恐出錯,一旦出錯就會夸張地自責。長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4.羞于表達,恥于索取
家長是孩子最信任、最依賴的人,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總是被家長拒絕或延遲,孩子通常是無力反抗的。漸漸地,因為家長的持續(xù)否定,孩子會認為“想要”是不對的、羞恥的。這種羞恥感不斷打擊著孩子的自尊與自信,嚴重者會導致孩子成年后無法清晰表達自己的需求。
培養(yǎng)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并不難,關(guān)鍵是要采取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方式
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延遲滿足能力有這么多誤區(qū),許多家長望而卻步,唯恐操作不當傷害了孩子。其實,培養(yǎng)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并不難,關(guān)鍵是要采取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方式。
1.不可拔苗助長
接受延遲滿足訓練的孩子,通常要3歲以上,能夠正常和家人溝通,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能夠理解并能遵守規(guī)則。
2.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
培養(yǎng)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長的耐心必不可少。在訓練的初始階段,家長最好把訓練融入生活。
比如孩子要吃餅干,媽媽看看表,確實到了加餐時間。此時,如果用延遲法培養(yǎng)孩子的自控力,媽媽可以告訴孩子:“你想吃餅干嗎?好的,媽媽明白了。這個時間我們確實應該吃點東西。不過請稍等片刻,媽媽要先洗洗手,再幫你準備好餐具。對了,除了餅干,媽媽還可以給你準備一些水果,而且你也要先把手洗干凈……”媽媽可以多啰唆一會兒,邊說邊做,動作慢一點,讓孩子等得久一些。
這樣做的重點是,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是被媽媽理解的,知道媽媽在為了滿足自己而忙碌,整個等待過程中媽媽都和自己在一起……雖然孩子可能會因為不耐煩而哭鬧幾聲,但他會漸漸明白,等待是有原因的,他需要等待。
3.和孩子一起制訂規(guī)則
家長一味地用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其實是粗暴的控制,而控制對孩子是有害的,往往給孩子造成困擾。孩子會想,為什么有的事情要“等一下,別著急”,而上幼兒園時卻被一個勁兒地催促“快點,不要磨蹭”?一來二去,孩子被弄得暈頭轉(zhuǎn)向,不知所措。
孩子的成長需要規(guī)則,有了規(guī)則,孩子才能有安全感。制訂家庭規(guī)則時,家長應該與孩子友好協(xié)商,讓孩子知道為什么要制訂規(guī)則, 以及違反規(guī)則可能造成的麻煩。比如家長帶孩子逛商場,出門前要和孩子商定,可以購買哪些商品,購買的數(shù)量,等等。
1995年,美國心理學家考克斯卡及同事,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將孩子的順從行為分為“約束性順從”和“情境性順從”。情境性順從是迫于外界的壓力,是一種由外部動機誘發(fā)的外控行為;約束性順從是兒童發(fā)自內(nèi)心地按照父母的要求、指令來約束和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家長與孩子共同商定的規(guī)則,很容易引發(fā)孩子的約束性順從,這種主動的順從行為,能發(fā)展為孩子良好的自控力。
4.與孩子共情
如果孩子因不能及時被滿足而難過,家長要學會換位思考和傾聽。例如,可以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很難過,媽媽也很遺憾……”說話的同時可以抱抱、親親孩子。這樣的舉止和言語能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對自己情緒的理解。在這樣的延遲過程中,孩子雖然不愉快,但內(nèi)心不至于受到傷害。
家長的接納與共情,是孩子的情緒鎮(zhèn)靜劑。一點一滴的愛與理解,能讓孩子慢慢學會自我控制。孩子不能得到物質(zhì)上的滿足,至少能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這便是延遲滿足的秘訣——重點不是“延遲”,而是“滿足”。
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的哭鬧只是粗暴制止或不加理睬,壞情緒就會一直積壓在孩子心底,直至摧毀自我。
5.告訴孩子不能滿足的原因
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最應該做的,不是控制孩子的需求,而是理解他們,然后決定是及時滿足,還是延遲滿足,或者不能滿足。
當然,無論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都有知情權(quán)——他們有權(quán)利享受立刻得到滿足的快樂,也有權(quán)利知道需要等待或不能被滿足的原因——這是物質(zhì)滿足、精神滿足之外的第三種滿足:邏輯滿足。
比如,在商場里,家長對孩子說:“真不巧,今天我沒有帶夠錢,真的買不了這個玩具。不如這樣,我們先回家,等下次有錢了再來買?!逼鋵嵓议L很清楚,根本沒有“下一次”。
這不是延遲滿足,而是欺騙。欺騙可能暫時奏效,但長遠地看后患無窮,不僅會破壞親子間的信任感,也會影響孩子自控力的養(yǎng)成。經(jīng)常被欺騙的孩子,會習慣于迅速獲得眼前利益,對虛無縹緲的許諾不再指望。
最后需要強調(diào)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一定要講究分寸,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表現(xiàn)出極度憤怒、行為退縮、陽奉陰違等異常行為,應立即停止訓練,以免訓練危及孩子的心理健康。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