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強
先給大家講兩個案例。第一個是50多歲的男性,平時身體很好,體檢時,腹部彩超檢查發(fā)現(xiàn)肝臟多發(fā)占位,考慮癌轉移。進一步胃鏡檢查證實是胃癌、慢性萎縮性胃炎和幽門螺桿菌感染,但他平時沒有任何癥狀,也沒有胃癌家族史。由于病情發(fā)現(xiàn)得比較晚,雖經積極治療,但還是很快離世了。
第二個是30多歲的女性,沒有任何誘因,突發(fā)嘔血、黑便和頭暈。急診胃鏡檢查發(fā)現(xiàn)是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大出血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她平時無任何感覺,一般情況很好。經過一系列治療,逐漸轉危為安。
這兩個病例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平時沒有不適癥狀,一起病就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并發(fā)癥表現(xiàn),一個是癌變,一個是上消化道大出血。兩位患者其實在幾年前的體檢中均已發(fā)現(xiàn)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如果當時能進行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就可以避免這么嚴重的后果了。
這也提醒大家,沒有癥狀,不代表沒有問題,癥狀有的時候只是一種自我感受,并不可靠。
研究發(fā)現(xiàn),只要有幽門螺桿菌感染,不管有沒有癥狀,胃黏膜幾乎都有炎癥。相當一部分患者,呈現(xiàn)慢性進行性發(fā)展的過程,胃黏膜會逐漸變成萎縮、腸化,甚至癌變。一旦感染幽門螺桿菌,幾乎不會自愈,只有通過標準合理的口服藥物治療才能把它根除。
研究發(fā)現(xiàn),每100個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中,會有30個人有不舒服的感覺,這里面10~15人會得消化性潰瘍出血,1~2人會得胃癌,但是還有70個人,即使不管它,也沒多大問題。
但是,為什么還要殺菌呢?這是因為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很好的指標和辦法,能夠區(qū)分哪些患者會得胃癌,哪些患者會得潰瘍,哪些患者攜帶幽門螺桿菌一輩子都沒有問題。所以,只能按照一個整體去處理。相關研究顯示,整體處理后,獲益遠遠大于殺菌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當然,少數患者由于存在一些特殊情況,不適合殺菌用藥或者并不能額外獲益,可以暫不進行根除治療。
幽門螺桿菌的檢測方法
幽門螺桿菌檢測方法實際上是很多的,有的通過胃鏡插管,然后取胃黏膜去化驗,顯微鏡下觀察。但實際上,臨床上用得最多的是尿素呼氣試驗。它非常簡單,大家只要呼出兩口氣,就能知道胃里有沒有幽門螺桿菌。
尿素呼氣試驗,患者需要空腹;在檢查前的1個月最好沒有服用過抗生素、抑酸藥、鉍劑等,這樣做出來結果才比較準確。間隔30分鐘的兩個呼氣標本的差值反映了胃內幽門螺桿菌尿素酶的活性,可以幫助診斷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雖然簡單,卻非常準確。
治療上,只要按照正規(guī)方案去治療,絕大部分患者第一次根除就能夠成功。少數患者因為各種原因,比如抗生素耐藥,可能第一次沒有成功,但是還有二線方案甚至是三線的治療方法。總之,幽門螺桿菌最終會被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