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琴
〔摘要〕以學生小A離家出走的案例為主線,探尋青少年出走的關鍵動機,主要有趨利避害、補償效應、過激抗議等;解析內(nèi)心沖突,開展需求教育,即通過修復親子關系獲得親密感、優(yōu)化人際關系獲得歸屬感、增強自我效能獲得成就感、發(fā)揮才能獲得自主感等途徑有效預防青少年離家出走行為的發(fā)生。重構(gòu)青少年的出走行為,通過技巧性詢問出走理由引發(fā)其思考出走的意義,激發(fā)其自我負責的意識,有效干預青少年離家出走的行為。
〔關鍵詞〕離家出走;青少年;輔導個案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33-0043-04
小A,女,高一學生。
出走情況:在高一第一學期兩次離家出走,第一次出走三天左右,第二次出走五天左右。
出走原因:和外校的同伴一起玩,不想受母親管教,不想繼續(xù)上學,想一個人靜一靜。
在校表現(xiàn):與師生無明顯沖突,在教室里比較安靜,但沒有心情學習。
家庭背景:城市家庭,單親,獨生,和母親住在一起,母親平常對她管理得很嚴。
該案例是一起非常典型的青少年離家出走的危機事件,當事者在外留宿的過程中極易發(fā)生危險,如發(fā)生被騙被搶或失去生存意念等,需引起教育者的關注。從心理學角度看,離家出走是學生在應對挫折時采取的一種偏差行為[1]。從學校管理角度看,離家出走是校園安全防范的一大隱患。從學生成長需要看,離家出走是青少年的“不成熟的成人感”在成長過程中誘發(fā)的同一性危機。接下來,本文將結(jié)合此案例,具體分析青少年離家出走的潛在動機及蘊含其中的需求機制,嘗試從動機和需求的角度來探索青少年離家出走行為的預防和處理。
一、分析現(xiàn)實意義,探尋出走動機
離家出走這一行為,通常是青少年在矛盾處理過程中的一種應激反應[2]。我們需要分析他們面臨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生活矛盾,嘗試探尋其出走的主要動機,才能提出有效的個性化意見以預防他們的出走行為。根據(jù)現(xiàn)有的研究和社會共識,結(jié)合小A的案例,我認為目前青少年的離家出走主要有以下幾種動機類型。
(一)趨利避害
這種動機類型的離家出走,源于家庭的某種不幸或者是自身所處環(huán)境的惡劣;也有可能是長期處于被壓抑或被欺辱的狀態(tài),認為只有離開這個家或者這所學校才能擺脫這種狀態(tài)。在以往發(fā)生的案例中,有的青少年因遭受長期校園欺凌而離家出走,也有因父親酗酒打罵而出走。他們的出走行為被認為是“趨利避害”的應激反應,容易獲得同情和支持。
本案例中的小A逃避的是學校高強度的學習環(huán)境。高一剛?cè)雽W,她發(fā)現(xiàn)自己由原來初中時的佼佼者變成了重點高中的平平者。近一個月因科目難度升高、作業(yè)量增大,心理上不適應,成績一落千丈,班里墊底。她雖然平時看上去遵守紀律,但心思已無法集中在學習上。和初中的老同學相處,能讓她暫時逃避高壓的學習環(huán)境,獲得短暫的愉悅心情,所以她以逃避的心態(tài)出走了兩次。
(二)補償效應
出于補償動機的離家出走,顧名思義,就是為了去尋求自己缺失的東西而做出離家出走的行為。案例中的小A有同性依戀傾向,她喜歡初中時的一位女同學,也是她曾經(jīng)的好友,她的出走就是為了和該生待在一起。小A父母在她三歲左右離異,她跟著母親一起生活,父親的角色在她的人生中一直缺失。相比強勢的母親在她幼年留下的深刻印象,男性的形象不曾在她成長道路中留下任何痕跡,所以在青春期,小A出現(xiàn)了性別角色認知偏差,她認為強勢的女性更能庇佑自己,所以偏愛強勢的女性角色。正是對父親形象的認知偏差,促使小A去尋求從小缺少的安全感,并通過離家出走的途徑實現(xiàn)。
(三)過激抗議
抗議型的離家出走伴有強烈的憤恨色彩,并帶有沖動性。青少年因和家長或老師發(fā)生沖突而希望以出走的方式表達抗議和不滿,從而獲得規(guī)則重置的權力。他們對現(xiàn)有的規(guī)則強烈不滿,總是覺得自己被壓迫甚至被欺負,但苦于沒有合理的對抗方式,會在生氣之下一走了之,來不及考慮出走的后果。
小A在她的出走中也表達著自己的不如意,雖然她在校遵守紀律,但在家和母親相處并不愉快。母親因其單親身份,對孩子寄予了強烈的期望,望女成鳳的心態(tài)壓得小A喘不過氣來。所以那天從學校放學后,她并沒有選擇回到那個令她壓抑的家,而是去尋找令她能感受到些許輕松的同伴。她也試圖通過出走而和母親提要求,希望母親能認清她成績不好的現(xiàn)實,對她降低要求。她在學校感受到巨大的壓力,不想回家也生活在這樣的氛圍中。
通過分析青少年離家出走的典型動機,我們可以看到,離家出走的行為和學校教育、親子關系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是周圍環(huán)境極力促成的[3]。所以我們需關注青少年是否有以上不滿情緒出現(xiàn),注意引導他們合理宣泄,同時對離家出走行為做到及早發(fā)現(xiàn)、及時干預。
二、解析內(nèi)心沖突,開展需求教育
無論出于何種動機的離家出走,這些青少年的內(nèi)心都有某種或多種解決不了的心理沖突,以至于要用“出走”的方式來排解。案例中的小A在返校后來到咨詢室,我對其出走時的內(nèi)心活動進行了深度了解,她表示,自己只是希望能獲得一絲自由的空間和情感的慰藉,并不想真正離開。
她內(nèi)心的主要沖突有:希望得到母親的愛卻承受不了母親對她的高要求;希望在班里有好朋友但實際上只有初中一個好友;希望成績像初中那樣優(yōu)異,但競爭激烈,取得優(yōu)異成績很難;希望自己能獨立自主但實際上不能擺脫對學校和家庭的依賴。不難發(fā)現(xiàn),她出走行為背后的需求,分別是親情、友情、學業(yè)、自立,對應的是親密、歸屬、成就、自主的基本需求。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幫她滿足這些需求,以緩解離家出走的矛盾沖突,最終終止出走行為。
(一)修復親子關系,獲得親密感
離家出走較易發(fā)生在單親離異家庭中的青少年身上,家庭成員的關系惡化而導致的矛盾會讓他們難以承受,出現(xiàn)強烈的缺愛癥狀。在該案例發(fā)生后,我一方面引導小A的母親意識到以往管教方面的嚴苛和方法的不當,要更多地去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給予積極的回應。另一方面,引導小A理解母親的不足,讓她把情感和思維的焦點轉(zhuǎn)移到如何利用現(xiàn)有的親情支持讓自己健康成長上面。我建議母親帶小A到進貨的地方看看自己工作的一天(母親經(jīng)營小型超市,進貨時曾因一個人搬重物而傷了肋骨),讓小A理解母親的不容易。后來小A會幫母親一起進貨,成了母親的得力助手。
(二)優(yōu)化人際關系,獲得歸屬感
青少年在離家出走時首先考慮投奔的是和自己聊得來的朋友。如果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缺少這樣親密的朋友,就會嘗試外出去尋找這種歸屬感。小A在高一入學后沒有交到好朋友,更多是和以前的同學聯(lián)系。所以我嘗試幫助她提高溝通技能,優(yōu)化人際關系。在咨詢過程中,我運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幫她習得了一些交往技能,并要求她將實際演練的過程記錄下來,待下一次咨詢時反饋給我,以便我提出有效的參考意見。另外,根據(jù)她的具體情況,我建議她多參加集體活動,鍛煉人際交往能力。
(三)增強自我效能,獲得成就感
顯然,容易做出離家出走行為的青少年,在學習和生活中很難體驗到成就感。他們大多學習成績堪憂,學習熱情銳減,學習壓力較大。在學校其他活動中也難有成功的體驗,自我效能感低。前面已有提及,小A在初中時成績優(yōu)異,但進入高中后成績倒數(shù),這種落差讓她無法接受,所以無心學習。我校為重點高中,小A能考入我校,說明學習基礎并不差,所以只要幫助她適應高中學習,給予一定的學習方法指導,就可以幫助她增強學習信心。另外,我還用了小目標的方法,即先給她確定一個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以便通過努力可以達到;再提出較高的要求,循序漸進,最終幫她建立起積極的自我評價,引導她學會自我肯定。
(四)發(fā)揮才能,獲得自主感
青少年在每次離家出走時,都抱著自己必然能在外生活幾天的自信,正是這種自信促使他們不顧一切去尋找所謂的自由。這種尋求自由的表現(xiàn)源于自主感的缺失。小A因在家受母親管制較多,基本沒有自主支配的時間,每個周末都被各種補課占得滿滿的。而在學校,因為受紀律約束,她習慣了沉默寡言,按照學校的步驟走,基本沒有屬于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小A出走兩次,足以說明她有較強的獨立意識,有強烈的自主欲望。所以我建議班主任讓她在班級里執(zhí)行可獨立完成的任務,滿足她自主的需求。班主任安排小A做宣傳委員,因為小A有美術功底,班里的黑板報由她一手操辦,她因此獲得了班里同學的肯定。
通過以上幾種“需求教育”,一方面滿足青少年缺失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緩解內(nèi)心的矛盾沖突,讓他們在碰到問題時會以更加正向的方式去思考。因此,家長和老師平時應提高對孩子情緒覺察的敏感度,及時運用“需求教育”來幫助他們得到基本的愛和關注。
三、重構(gòu)出走行為,引發(fā)自我覺察
當青少年發(fā)生了離家出走的行為后,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對他們的行為進行“重構(gòu)”,即看到“出走行為”背后的意義,引導他們進行自我覺察。同時,要求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起主體責任,以避免出走行為的反復發(fā)生。
(一)“由近及遠”,重構(gòu)出走的理由
“近”指的是在青少年出走回來后,班主任在合適的時機和學生做簡單的交流,弄清他的想法和感受,了解他為什么會作出出走的決定。
小A給老師的回復是“我當時離開了學校,但并不想回家,因為家里比學校更壓抑,我不想和媽媽吵架,我只是想念我的同學,想去看看她,看到她,我心里才會好受一點兒”。小A的理由就是“想呼吸一口輕松的空氣”,這為接下來的心理輔導指明了方向。
“遠”指的是嘗試讓學生回顧他出走前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例如是否和老師發(fā)生了矛盾,或者與家人發(fā)生了爭吵等。作為班主任,要注意提問方式,著重了解學生背后的動機和需求。小A第一次出走回來后,和班主任發(fā)生了以下對話。
班主任:你是怎么想到要離家出走的?
小A:我一直以來都有逃離學校和家庭的想法,但就是不敢,想著反正是要回來的,沒有什么意思。
班主任:這次你作出了這個決定,你有什么想法想表達?
小A:沒有想過,我就是不想在學校待著,也不想回家。
班主任:雖然你自己沒有意識到,但其實你剛才說的話中已明確表達了你出走的理由,就是想暫時逃離家和學校。它們帶給你很大的壓力,是嗎?
小A:是的,我學習不好,在學校沒有什么開心的事,回到家媽媽總是問我成績,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經(jīng)常和她吵架,所以回家也累……
從以上對話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小A出走的理由和家庭、學校有密切關系。她的需求是希望成績好一點,希望不要經(jīng)常和媽媽吵架,也就是成就感和愛的需求。
(二)“發(fā)現(xiàn)能力”,重構(gòu)出走的意義
離家出走是一個消極的挫折應對方式,我們不提倡學生這么做,但從另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看到蘊藏在這一行為背后的某些積極意義。國內(nèi)有學者提出,離家出走對青少年成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有些青少年在一次出走后會出現(xiàn)“成長式的變化”。教師可以結(jié)合這種變化,讓學生覺察到自己身上已有的能力或未開發(fā)的潛力。我們可通過以下問題進行引導。
一個未成年人離家生存是很不容易的,你是怎么照顧自己的?(發(fā)掘潛能)
在這次離家出走中,你覺得自己身上的哪些能力是以前沒有看到的?(自我覺察)
這次離家出走讓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鍛煉?(今后的影響)
在咨詢室中,我和小A有了如下對話。
心理老師:你這次出走三天,三天時間里應該很不容易吧,你是怎么照顧自己的?
小A:我的那位初中同學已經(jīng)不上學了,她在外面打工,租了一個房子,比較獨立。我就去找她了。我連續(xù)三天都在超市幫她的忙。
心理老師:你在超市具體做什么?
小A:就是推銷一些牛奶產(chǎn)品,如果賣得多可以有提成。
心理老師:這算是你的一次難忘的實踐經(jīng)歷了。你有什么收獲?
小A:算是有點兒收獲吧,為了幫朋友多拿點兒提成,我很賣力地推銷,以前都不知道自己這么能忽悠。(低頭微笑)
心理老師:說不定你在推銷這項技能上是有天賦的。
在這次對話中,我發(fā)現(xiàn)小A雖然個性偏內(nèi)向,但她的思維活躍、自主意識強烈,在語言表達和內(nèi)心覺察方面有較強的優(yōu)勢,她對自我的剖析較為客觀,也貼近事實。我嘗試發(fā)掘她的潛能,并將其作為一股積極的力量正向影響她今后的學習和生活。
(三)“自我負責”,重構(gòu)出走的意識
高中生的獨立意識強烈,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事實上他們在出走時并不會考慮過多的后果,例如出走后的吃住問題和人身安全問題等。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需要喚起他們對自己負責的意識,提醒他們跟外界相處的時候懂得把握風險,以降低出走帶來的危害。小A作為青春期少女,尤其需要讓她意識到有可能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危險。我們可以通過以下解構(gòu)式的提問來發(fā)掘她的自我負責意識。
出走后有過哪些感受和想法,是否想過很快回家?如果有,后來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有什么顧慮而打消了回來的念頭?(想法和需求)
你是如何選擇地方去躲避或閑逛的,考慮到了哪些安全問題?(意識和能力)
在離家出走的過程中遇到了怎樣的挑戰(zhàn)?(自我發(fā)現(xiàn))
小A的第一次離家出走,因為和朋友待在一起,所以并沒有造成什么實質(zhì)性的危害。但在第二次離家出走中,因為怕被母親發(fā)現(xiàn),所以并沒有去找好友,而是在低價旅館開了一間房,連續(xù)住了五天。在她第二次離家出走回來后,我和她有了以下對話。
心理老師:你第一次出走時考慮到身上沒有足夠的錢,所以去找了朋友,這很明智。但這次出走你隨意找了家小旅館,你考慮過自己的人身安全問題嗎?
小A:我當時沒有想那么多,我本來是打算住在賓館里自己一個人靜一靜的。
心理老師:你住的旅館因為很廉價,衛(wèi)生情況也很糟,往來的人都比較亂。你留意到了嗎?
小A:是的,我是后來才發(fā)現(xiàn)的,剛開始沒有注意到。房間基本沒有隔音,晚上也睡不好。我本來打算早點兒回來,但我已經(jīng)交了五天的錢,他們不給退錢。我知道這次出走不太明智,但我真的想自己安安靜靜待幾天。
心理老師:作為一個女孩子,在外可能會遇到很多危險,希望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小A:我知道,也怕碰到危險,所以一直都沒有出過旅館的門,都是點外賣。
……
在本次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小A對自己曾經(jīng)的危險處境心有余悸,她并沒有意識到作為女孩子在外面會碰到什么樣的危險。所以,我們不僅要預防青少年產(chǎn)生離家出走的想法,更要提醒他們在外該如何照顧好自己,防患于未然。
無論是為了逃離不利的環(huán)境,還是尋求內(nèi)心缺失的感覺,或者是表達對家長和老師的不滿,青少年離家出走已成為一種新型的心理危機事件。信息飛速發(fā)展的時代里,外面的誘惑很強烈,成長中的青少年常難以抵擋。所以,我們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要注意及時識別孩子內(nèi)心的需求和隱藏在其行為背后的動機,及時幫助他們排解不良情緒,以預防離家出走的行為,為他們建構(gòu)健康、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楊心德,陳霞,青少年離家出走的心理分析與干預策略[J].寧波大學學報,2006(4):31-36.
[2]廖淑珍,吳艷萍,從社會回應模式看青少年離家出走現(xiàn)象[J].當代青年研究,2016(6):68-77.
[3]楊心德,陳霞.青少年離家出走的心理分析與干預策略[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4):31-36.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第二中學,義務,322000)
編輯/于 洪 終校/劉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