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鑫,倪田根,明佳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乳腺甲狀腺外科,重慶)
漿細胞性乳腺炎[1](Plasmacellmastitis,PCM)是一種非哺乳期乳腺炎,主要影響乳腺導管,其特征是導管周圍炎癥和大量漿細胞浸潤,主要表現(xiàn)為乳房疼痛,乳頭溢液,乳頭凹陷,乳房腫塊和可能的乳房瘺管等。PCM目前尚無標準的治療方式,若不及時處理,其后期易演變?yōu)椴≡顝V泛的慢性化膿性乳腺炎,易形成瘺管,創(chuàng)面遷延不愈,且反復發(fā)作,對廣大女性身心健康造成傷害[1]。目前,PCM的治療范圍不斷擴大,開始從單純的手術治療逐漸擴大到聯(lián)合微創(chuàng)、手術、藥物的綜合治療。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總結了目前漿細胞性乳腺炎在西醫(yī)臨床治療方面的現(xiàn)狀,現(xiàn)匯報如下。
PCM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是手術切除病灶,我們既往的研究也證實早期完整切除病灶是治療PCM的有效方法[2]。目前的共識[3]是手術徹底切除所有肉眼可見的病灶以達到切緣陰性,手術方式應根據(jù)不同癥狀選擇:(1)乳暈下腫塊,可予以腫塊切除術,術中注意防止乳頭缺血壞死[4];(2)周圍型腫塊,可予以乳房象限切除術[5];(3)乳管擴張導致乳頭溢液,可自擴張的乳管口注入亞甲藍,一并切除顯色乳管及其周圍的乳腺組織[6];(4)膿腫形成,在多次穿刺抽膿或切開引流效果不佳時,應將膿腫壁連同周圍病變組織完整切除[7];(5)彌漫性病變或嚴重的乳腺瘺管、竇道、潰瘍,可行單純?nèi)榉壳谐g或皮下腺體全切聯(lián)合I期假體植入乳房重建[8]。
但是常規(guī)的手術治療在切除病灶的同時,對乳房的外觀影響較大,術后需長時間換藥,顯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并且對于形成膿腫瘺管的患者,因其炎癥廣泛、邊界不清晰,若予以單純?nèi)榉壳谐g則加大了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若行部分切除則難以完全切除病變的腺體組織,殘留的炎癥導致復發(fā)率提高,高達30%以上[9]。因此,單純手術治療PCM的雖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但治療的同時不可避免的為患者帶去新的創(chuàng)傷,患者的滿意度低,亟需改進。
因為直接手術治療的上述缺點,如何提高PCM臨床治療效果,降低患者的疼痛和創(chuàng)傷,成為臨床醫(yī)生們的研究重點。
對于膿腫形成的PCM,可于超聲引導下的行膿腫穿刺沖引流,該方法可定位膿腔位置,動態(tài)觀察其變化,減少對正常腺體及乳管的損傷[10]1。一些臨床醫(yī)生在此基礎上加用抗生素(慶大霉素[11]、曲安奈德[12]等)或雙氧水沖洗,取得了良好的治療及美觀效果:(1)張令海[13]等研究了149例PCM患者,研究組中77例患者采用超聲引導下穿刺沖洗聯(lián)合口服利福平治療,對照組72例患者予以手術切開引流,兩組治療后3個月后愈合率無差異(P>0.05),研究組6、9、12個月的愈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治療后3、6、9、12個月顯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治療后12個月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2)張雙科[14]等證明超聲引導穿刺沖洗組治療后乳房外形改變、住院時間、乳房疼痛小于切開引流組(P<0.01),兩組術后一年復發(fā)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1)。但如果患者經(jīng)過多次以上的穿刺抽吸,治療效果仍不理想,應及時對膿腫行切開引流術。
在穿刺抽膿及沖洗的基礎上,顧偉青[15]、康偉明等[16]加用持續(xù)負壓引流以治療膿腫較大的PCM,持續(xù)的負壓吸引可消除膿腔以避免積膿、促進創(chuàng)面貼合,減少患者統(tǒng)統(tǒng),縮短殘腔愈合時間。
PCM的病理過程可以分為四期,分別為導管擴張期、腫塊期、膿腫期和瘺管期。有研究者[17]認為PCM的發(fā)病過程與乳管有關:導管擴張期的乳頭和乳暈后方的乳腺導管擴張,其內(nèi)積聚含脂質(zhì)的分泌物,誘發(fā)無菌性炎癥。利用乳管鏡,除了可以發(fā)現(xiàn)乳管內(nèi)的病變,也可以進行沖洗和藥物治療。有研究報道了采用甲硝唑聯(lián)合地塞米松介入沖洗治療PCM,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18]。彭金娟[19]等在50例溢液腫塊期的PCM治療中,乳管鏡治療組(n=25)予以乳管鏡下沖洗加臭氧治療,對照組(n=25)予以左氧氟沙星和地塞米松抗炎治療,乳管鏡治療組腫塊縮小程度及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1),第3天的疼痛數(shù)字分級評分明顯低于對照(P=0.007),費用未見明顯增加(P=0.541)。
消融是一種基于熱或者能量的微創(chuàng)治療方式,其在局部應用極端溫度誘導細胞發(fā)生不可逆損傷或凝固性壞死,其中微波消融是近年得到快速發(fā)展[20],其具有作用時間短、溫度高、范圍大、組織特異性小等優(yōu)勢。周穎[21]等報道了一項將微波消融用于PCM治療的研究,在抗炎滿意時,消融組(n=30)予以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至消融部分呈強回聲改變,對照組(n=30)予以傳統(tǒng)切除手術,結果顯示:消融組的住院時間、總治療時間和術后美容評價均好于對照組(P<0.05),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P<0.05),為 PCM的微創(chuàng)治療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法。
PCM目前多認為是無菌性炎癥,但其急性期可能合并細菌感染,2016年中國非哺乳期乳腺炎專家共識[3]認為可使用廣譜抗生素控制急性炎癥反應,獲得藥敏結果后,依藥敏結果選用敏感的抗生素。
研究表明[22],在手術前給予PCM患者頭孢類和抗厭氧菌等藥物,可有效抑制乳腺炎癥蔓延,縮小腫塊體積,縮小乳腺切除范圍,降低復發(fā)率,同時也減小對于乳腺外形、內(nèi)在結構產(chǎn)生的破壞。
隨著對PCM更加深入的研究,發(fā)現(xiàn)PCM也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學者[23]以激素治療了3例PCM,首先予以強的松,待臨床改善后以用甲氨蝶呤維持治療,均獲得了完全的臨床緩解。劉恒[24]等通過對30例PCM患者采用聯(lián)合激素的非手術療法,有效率達93.33%,高于觀察組(88.68%)。
有研究顯示[25],60%以上的PCM的膿液培養(yǎng)中可見L型結核桿菌,提示L型結核桿菌可能與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一定的關系,一些臨床研究也證明在PCM的治療中加用抗結核藥物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治療方案[3]可選擇常規(guī)三聯(lián)方案:利福平(450mg,po,qd)、異煙肼(300mg,po,qd)、乙胺丁醇或者吡嗪酰胺(750mg,po,qd)。
高雅軍[26]等運用口服三聯(lián)抗結核藥物治療PCM,所有患者均痊愈,隨訪12~18個月未見復發(fā)。李玉鳳等[27]對比了三聯(lián)抗結核治療和激素治療的療效,抗結核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5.83%vs81.25%,P<0.05),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2.08%vs14.58%,P<0.05)。于海靜[28]等對竇道型PCM患者行三聯(lián)抗結核治療,所有患者在治療1~3個月后竇道閉合,16例單純藥物治療完全治愈,11例經(jīng)藥物治療病灶縮小后行手術治療,隨訪1年無復發(fā)??祩ッ鱗25]等在PCM的治療中,所有患者均予以手術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抗結核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75.56%vs93.33%,P<0.05),觀察組皀總有效率,隨訪24個月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6.67%vs17.78%,P<0.05)。但抗結核療程較長[3],且具有一定不良反應,治療期間應注意監(jiān)測不良反應:如藥物性肝損害、聽力下降、視力下降、高尿酸血癥等。
研究表明三苯氧胺對乳腺炎的炎性增生具有抑制作用,能有效控制腫塊潰破,汪紅才[29]等對11例PCM患者行內(nèi)分泌治療,這些患者常規(guī)治療療效欠佳,在予以三苯氧胺(10mg,bid)治療1個月后,其中6例治愈,5例切口逐漸愈合,滲出物明顯減少,縮小的手術切除范圍,減少了對乳房外觀的影響,證明了三苯氧胺在PCM治療中的作用。
綜上所述,目前針對漿細胞性乳腺炎的治療尚無標準治療方式,原發(fā)性漿細胞性乳腺炎因盡早明確診斷,手術仍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隨著診療技術的發(fā)展以及PCM患者對治療效果、乳房美觀等要求的提高,超聲引導下穿刺抽膿、乳管鏡下沖洗、微波消融、抗生素或激素治療等保守治療得到了更多的應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如何根據(jù)PCM不同癥狀,結合多種治療方式,在保留乳房美觀、減輕患者痛苦及治療費用的同時,提高治愈率、降低復發(fā)率,需要進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