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斌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醫(yī)院,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糖尿病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內分泌疾病,該病的發(fā)病率較高,極易給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造成嚴重的影響;加之,糖尿病屬于終身性疾病,隨著病情的進展,極易并發(fā)肝膿腫,最終威脅患者的生命[1]。本文主要研究我院給予肝膿腫合并糖尿病置管引流患者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其效果顯著?,F(xiàn)報道如下。
抽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接收并行置管引流的肝膿腫合并糖尿病患者62例,將其中行常規(guī)護理的31例作為對照組,本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22~71歲,平均(51.16±2.36)歲。另行綜合性護理干預的31例作為觀察組,本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23~70歲,平均(50.94±1.71)歲。對比兩組臨床資料,結果顯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施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用藥護理、各項生命體征監(jiān)測、健康教育等;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綜合性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治療前綜合性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應詳細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放置引流管的目的、方法及應注意事項等,從而提升患者及家屬對放置引流的認知程度;此外,護理人員還應根據肝膿腫的大小,告知患者治療的方法,比如:對于肝膿腫較小的患者,可直接在B超下引導置管引流;而對于肝膿腫較大者,須在手術室進行置管引流。治療前,護理人員還應密切觀察患者心理狀態(tài),對于有緊張、焦慮等癥狀的患者,應及時給予其心理疏導和干預,并列舉成功案例,以提升患者治療的信心。
(2)治療后綜合性護理干預:①病情監(jiān)測:對于須在手術室治療的患者,其在手術結束后,手術室護理人員應將患者送入病房,并與病房護理人員做好交接工作;術后24 h,護理人員應囑患者臥床休養(yǎng),并用沙袋壓迫穿刺部位;同時,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血、滲液,若有,須及時更換敷料,保證切口及周圍皮膚的干燥。②用藥護理:術后,護理人員應遵醫(yī)囑給予患者胰島素皮下注射,以控制患者血糖;同時,護理人員還應給予患者抗生素預防感染。③飲食護理:術后,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實際病情,為其擬定科學的飲食方案,以保證患者機體所需熱量、維生素。
記錄兩組護理后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等;同時,對兩組護理后的效果進行評定,其中:肝功能和血常規(guī)等恢復正常,且臨床癥狀消失為顯效;肝功能和血常規(guī)基本恢復正常,但影像學檢查仍可見膿腫即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2]。
研究中使用到的軟件版本為SPSS 19.9,對計量數據進行統(tǒng)計時,以(±s)表述,對計數數據進行統(tǒng)計時,以(n)表述。客觀對照分析各項研究數據,結果顯示有差距且P<0.05,表明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分別為(11.65±2.25)mmol/L、(9.11±1.62)%;對照組分別為(14.29±2.36)mmol/L、(11.47±1.26)%;觀察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觀察組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13例、16例、2例,總有效率93.55%;對照組分別為12例、10例、9例,總有效率70.97%;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當前,臨床多采用置管引流方法治療肝膿腫合并糖尿??;但在置管引流期間,還應強化對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以保證治療療效,提升患者生存的幾率。本研究給予觀察組患者綜合性護理干預后,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朱梅芳等[3]研究結果基本接近;證實,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綜合性護理干預具有以下優(yōu)勢:①綜合性護理是在“以人為本”護理理念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更為完善的、綜合性更強的護理干預模式,更有利于照護到患者的方方面面;②綜合性護理干預對護理人員專業(yè)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促使“被動護理”轉變?yōu)椤爸鲃幼o理”,進而最大限度保證了護理的效果,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給予肝膿腫合并糖尿病置管引流患者綜合性護理干預,有利于控制患者血糖,改善預后,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