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穎,吳雅玲,李會改,章云
(洛陽市第六人民醫(yī)院 兒科,河南 洛陽 471000)
皰疹性咽峽炎是臨床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具有傳播速度快、感染性強等特點,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患兒咽部有充血的表現(xiàn),咽腭弓可見灰白色皰疹,伴有高熱、疼痛等,導致患兒煩躁、拒食、哭鬧不安,嚴重影響患兒的身體健康[1]。目前臨床針對皰疹性咽峽炎多以抗病毒治療為主,輔助對癥治療。利巴韋林是臨床常用的抗病毒藥,但不良反應多,對部分患兒的療效欠佳。近年來,干擾素、小兒豉翹顆粒在治療皰疹性咽峽炎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研究探討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聯(lián)合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治療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洛陽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6例皰疹性咽峽炎患兒,依照治療方案分為常規(guī)治療組(53例)和聯(lián)合治療組(53例)。常規(guī)治療組:男24例,女29例;年齡1~8歲,平均(4.28±1.15)歲;病程1~5 d,平均(2.52±0.73)d;體溫38.0~40.0 ℃,平均(38.96±0.39)℃。聯(lián)合治療組:男26例,女27例;年齡1~7歲,平均(4.06±1.38)歲;病程1~4 d,平均(2.48±0.67)d;體溫38.2~40.0 ℃,平均(39.06±0.32)℃。兩組性別、年齡、病程、體溫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符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中皰疹性咽峽炎的診斷標準[2];②發(fā)病前無其他口腔疾?。虎勰挲g<12歲。(2)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嚴重異常;②手足口病、復發(fā)性口瘡及皰疹性口腔炎;③近1周合并呼吸道細菌感染;④病程≥7 d;⑤對研究中的相關藥物成分過敏。
1.3 治療方法
1.3.1常規(guī)治療組 給予患兒補充維生素、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營養(yǎng)支持、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并叮囑家屬多讓患兒休息,多飲溫開水。若體溫未超過38.5 ℃采用物理降溫,若超過38.5 ℃則口服布洛芬混懸液,若存在繼發(fā)感染則加用抗生素治療。給予常規(guī)治療組患兒利巴韋林顆粒(湖南千金湘江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044779)治療,10~15 mg·kg-1·d-1,每日分3次沖服。
1.3.2聯(lián)合治療組 在同常規(guī)治療組相同治療措施的基礎上,聯(lián)合治療組患兒使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濟川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文號Z20050154)聯(lián)合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北京三元基因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S20110016)治療。重組人干擾素α1b每次10萬U·kg-1,肌內注射,每日1次,連用3 d。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沖服,每日3次:1~3歲,每次2~3 g;4~6歲,每次3~4 g;7~8歲,每次4~5 g。
1.4 觀察指標
1.4.1療效 持續(xù)治療5 d,根據患兒體溫、癥狀等評估治療效果:治療≤2 d內體溫恢復正常,皰疹減少,口腔疼痛有明顯緩解,可正常進食為顯效;治療2~3 d患兒體溫恢復,皰疹愈合率>50%,疼痛減輕,可進食為有效;治療>3 d患兒體溫未恢復,皰疹未愈,潰瘍形成為無效??傆行蕿轱@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1.4.2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包括發(fā)熱消退時間、皰疹消退時間、流涎停止時間。
1.4.3炎癥反應 抽取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轉速3 000 r·min-1,離心10 min,提取上清液置于-80 ℃待檢,以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試劑盒購自北京現(xiàn)代高達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1.4.4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包括低熱、嘔吐、細胞減少等。
2.1 療效常規(guī)治療組無效9例,有效15例,顯效29例。聯(lián)合治療組無效2例,有效16例,顯效35例。聯(lián)合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96.23%(51/53)]較常規(guī)治療組[83.02%(44/53)]高(χ2=4.970,P=0.026)。
2.2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聯(lián)合治療組發(fā)熱消退時間、皰疹消退時間、流涎停止時間較常規(guī)治療組短(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2.3 炎癥因子治療前,兩組血清hs-CRP、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hs-CRP、TNF-α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聯(lián)合治療組血清hs-CRP、TNF-α水平低于常規(guī)治療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比較
2.4 不良反應常規(guī)治療組低熱1例,嘔吐2例,白細胞減少2例;聯(lián)合治療組嘔吐1例。聯(lián)合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89%(1/53)]與常規(guī)治療組[9.43%(5/53)]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90,P=0.207)。
皰疹性咽峽炎是兒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由柯薩奇病毒A組引起,主要表現(xiàn)為畏食、高熱、小皰疹、咽痛、咽部充血等,可經口或呼吸道傳播,多發(fā)于夏秋兩季,發(fā)病率較高,約占兒科門診患兒的60%,影響患兒的生長發(fā)育[3]。
皰疹性咽峽炎是感染性流行病,臨床治療首選抗病毒方案。利巴韋林是廣譜抗病毒藥,能抑制肌苷酸-5-磷酸脫氫酶,降低鳥苷三磷酸水平,阻斷病毒核酸與蛋白質合成,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多種RNA和DNA,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4-5]。但利巴韋林對病毒腺苷酶依賴性較強,易產生耐藥性,易出現(xiàn)白細胞減少、靜脈炎、神經損害等不良反應,而小兒耐受程度較低,不利于康復。重組人干擾素α1b具有免疫調節(jié)的功能,毒性低,抗原性弱,對呼吸道病毒感染有較好的療效。其主要作用機制為:通過與靶細胞膜上相應受體結合,激活細胞內抗病毒基因,抑制病毒DNA、RNA和蛋白質合成,從而發(fā)揮抗病毒作用;增強巨噬細胞吞噬活性,增強自然殺傷細胞殺傷力,提高機體免疫力,遏制病毒再次侵襲[6-7]。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是中藥制劑,具有清熱瀉火、宣泄郁熱的作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方劑組成中連翹清心瀉火,淡豆豉解表、除煩、解毒,薄荷、柴胡、荊芥透解里熱、發(fā)散解表,黃芩、炒梔子清熱瀉火,厚樸、檳榔、大黃、半夏消食導滯、泄熱攻積,赤芍、青蒿清熱涼血,甘草調和藥性、清熱解毒?,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多數藥味成分均具有鎮(zhèn)痛、解熱、抗病毒、抗菌、調節(jié)免疫功能等作用,能有效抑制病毒,增強細胞吞噬的作用,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8]。本研究結果顯示,聯(lián)合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治療組,發(fā)熱消退時間、皰疹消退時間、流涎停止時間短于常規(guī)治療組。這表明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聯(lián)合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治療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的效果確切,能夠緩解臨床癥狀。治療后兩組血清hs-CRP、TNF-α水平均有所降低,聯(lián)合治療組血清hs-CRP、TNF-α水平低于常規(guī)治療組。這提示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聯(lián)合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可有效抑制炎癥反應。
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聯(lián)合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治療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的效果確切,能緩解臨床癥狀,抑制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