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興
格梓山位于福建德化縣三班鎮(zhèn)與永春縣介福鄉(xiāng)交界處德化一側,即遼田尖山東側坡地,西距遼田尖山原始瓷窯址直線距離約76米(遼田尖山在當?shù)厮追Q格梓山,但有部分區(qū)域不屬于同一縣轄,為區(qū)分兩處遺址故使用不同的命名),東南與苦寨坑原始瓷窯址隔山谷相望,海拔685米。遺址所在區(qū)域山體坡度較大,地表長滿一人高的雜草。遺物分布范圍較廣,面積約9000平方米。
2019年3月,泉州市考古隊與德化縣文管辦聯(lián)合組隊,對格梓山原始瓷遺址展開考古勘探。此次考古勘探是在2018年5月德化原始瓷考古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采用傳統(tǒng)的洛陽鏟打孔取樣勘探與挖掘探溝相結合的方法,前者勘探面積3565平方米,后者挖掘面積90平方米。野外工作歷時90天,取得豐碩的成果,發(fā)現(xiàn)兩條斜坡式龍窯遺跡以及多個柱洞、灰坑遺跡,并出土了一批重要的器物標本。
地層
整個遺址地層共分為四層,以TG2北壁為例,第①層為表土,全方分布,厚0.55米。土色灰黑、紅黃相間,土質疏松。表面長滿草根、樹根,內包含物主要為原始瓷片、陶片、紅燒土塊、炭粒、小石塊等。該層為耕種擾亂層。Y1開口即在該層之下。
第②層,黃灰土層,全方分布,厚0.21米,深0.76米。黃灰色,土質細密,緊實較硬。該層中包含物較多,主要是原始瓷片、陶片、石器等。該層為早期人類活動形成的地層。該層下有多個柱洞與灰坑、Y2遺跡。
第③層,灰褐土層,僅分布在少數(shù)幾個探溝內,厚0.47米,深1.23米?;液稚植砍驶液谏?,土質較軟,較粘,包含物較多,主要是原始瓷器標本、陶器標本、石器、玉器,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炭粒和紅燒土塊等,比較完整比較好的標本大多出自該層。該層下有多個柱洞與灰坑遺跡。該層可能是二次堆積。
第④層,黃土層,局部呈黃褐色,并未分布于整個遺址區(qū),厚0.12米,深1.35米。土質細密,緊實,比較純凈,僅在表面有一些陶瓷標本,該層內很少有陶瓷標本等。該層為早期人類活動形成的文化堆積層。
遺跡
兩條斜坡式龍窯,按先后順序分別編號Y1和Y2。
Y1位于遼田尖山夏商原始瓷窯址西北方向坡地上,與之相距僅5米;北距Y2約15米。窯頭方向120°,海拔695米。現(xiàn)揭露的部分為窯室位置,平面呈長方形,現(xiàn)長1.25米,內寬0.97—1.25米。南、北兩側窯墻保存較高,最高處超過起券位置,其中南窯墻殘長1.25米,厚0.02—0.07米;北窯墻殘長1.2米,厚0.02—0.05米。由于僅對窯室兩側窯墻局部進行平面揭露,故窯尾、窯頭及窯床等情況不詳。
Y2位于Y1北側約15米,東南側約100米處隔山谷與苦寨坑夏商窯址相望。Y2分布在格梓山的半坡上,窯頭方向100°,海拔693米。該窯爐西窯墻利用天然基巖,東窯墻則打破生土。窯尾上端兩拐角處幾近直角,窯尾部分疑似有出煙孔,呈長方形,內長1.32米,內寬0.85米。窯室東窯墻保存較高,在窯墻起券以上;窯室平面呈長方形。在窯室內堆積中有較多的窯頂、窯墻坍塌的紅燒土塊。窯室內寬1.32米,西窯墻厚0.05米,東窯墻厚0.02米。由于僅對窯爐做局部平面勘探,故窯頭、窯墻、窯床等具體情況不詳。
柱洞共31個,分布于TG1、TG2、TG4、TG6、TG8、TG10、TG11、TG12,其中TG1、TG4、TG11三個探溝分布相對集中。柱洞以圓形居多,也有少量橢圓形,口徑一般0.16—0.5米,深0.12—0.56米。柱洞內部形狀直壁較多,斜弧腹較少,有圜底、平底、尖底。柱洞內填土有的比較純凈,多數(shù)夾雜著一些陶片、原始瓷片、黑色炭粒、燒土塊、小石塊等。
灰坑共6個,分布于TG4、TG6、TG7、TG8、TG11。灰坑平面為圓形、橢圓形??趶揭话?.36—1.75米,深0.2—0.72米??觾葹橹北?、斜壁,平底和圜底。坑內填土大多包含物較多,個別的填土包含物少,包含物主要有陶片、原始瓷片、小石塊、黑色炭粒、草木灰等。
遺物
標本種類較少,主要為原始瓷片、陶片、石器、少量的玉制品。其中原始瓷標本器形有碗、杯、豆、尊、環(huán)、缽、罐、紡輪、刀形器、瓷塑、墊餅等;陶器標本器形有罐、豆、盤、尊、管狀器、珠、網墜、杵、紡輪等;石器主要有錛、刀、球、環(huán)、簇、尖狀器及器物殘件等;玉制品為環(huán)。
遺物中的陶器為夾砂陶和泥質陶。夾砂陶有灰黑陶、紅陶,標本為腹部殘片,器形不詳,素面。泥質陶主要為硬陶,硬陶又分著衣和不著衣兩種。前者有褚衣、黑衣;器形不詳,標本為器物腹部殘片;胎質較密、堅硬;紋飾有條紋、網格紋。后者器形有豆、盤、罐、尊等,大多為殘片,難以辨識器形;胎為黃或黃白色,胎質大多疏松;紋飾較多,有錐刺、網格、條紋、弦紋、鋸齒條紋、泥餅、圈點紋等。
原始瓷胎質細密,有的堅硬,有的疏松;釉為青黃、青綠、青白色,釉面保存較差,大多分布不勻;紋飾較豐富,有錐刺、網格、方格、條紋、菱格、弦紋、鋸齒條紋、凸棱、凸弦、泥餅、圈點、水波、鏤孔紋等其中的一種,或多種紋飾組合。裝飾手法有錐刺、戳印、刻劃、堆貼、鏤孔等。胎體制作方式為手制輪修。
小結
年代
從遺址出土陶片和原始瓷片的器形、胎質、釉色、裝飾手法、紋飾等方面看,它們與周邊苦寨坑、遼田尖山原始瓷窯址出土物相似度極高;再從新發(fā)現(xiàn)的窯爐遺跡看,它們與苦寨坑、遼田尖山原始瓷窯址的窯爐遺跡幾乎一樣,再加上它們之間相距不遠,推測格梓山原始瓷遺址年代與它們年代相當,為夏商時期。
我們把遺址勘探區(qū)地層及柱洞、灰坑、窯室內的炭樣樣本送到貝塔放射性碳測年實驗室,采用加速器質譜14C測年法進行了分析檢測,絕對年代結果如下:
地層中20 Dehuagezishan-TG1-(2)、29 Dehuagezishan-TG2-(3)和31 DehuagezishanTG2-(4)三個樣本年代分別為:3271—3140 cal BP、3494—3374 cal BP、3731—3592 cal BP,即商代晚期、商代中期和商代早期—夏代晚期。
第③層下柱洞13 Dehuagezishan-TG1-D1和30 Dehuagezishan-TG2-D2樣本的年代范圍分別為3446—3326 cal BP、3446—3326 cal BP,即商代早中期,與地層的年代相符。
第③層下灰坑10 Dehuagezishan-TG4-H1和25 Dehuagezishan-TG11-H5樣本年代范圍分別為3450—3339 cal BP、3446—3326 cal BP,即商代早中期,與地層的年代相符,且與上述柱洞為同一時期。
窯爐中19 Dehuagezishan-Y2樣本年代范圍為3446—3326 cal BP ,即商代早中期。該窯爐年代與TG1-D1、TG2-D2、TG4-H1、TG11-H5時間相當,應為同一時期的遺跡。
遺址性質
本次的考古勘探中既發(fā)現(xiàn)有窯爐遺跡,又發(fā)現(xiàn)有較多的柱洞、灰坑遺跡,所以該遺址既是陶器、原始瓷器的生產區(qū),又是圍繞生產區(qū)而建造的居住生活區(qū)。
本次對格梓山原始瓷遺址進行的考古勘探獲得的新發(fā)現(xiàn)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遺址中出土了一批包括陶器、原始瓷以及石器、玉器在內的標本,這是泉州地區(qū)以往同時期原始瓷遺址中所不見的,還有部分保存較完整或可以復原的標本。其次,本次考古勘探在遺址中既發(fā)現(xiàn)帶有生產性質的窯爐遺跡,又發(fā)現(xiàn)帶有生活性質的建筑遺跡,特別是生活區(qū)的發(fā)現(xiàn),是以往苦寨坑、坑刀山、遼田尖山原始瓷遺址中所不見的,這無疑是一個新突破。最后,首次建立起本地區(qū)地層年代序列和器物年代序列??脊趴碧阶⒁獍凑者z址范圍內多個探溝地層收集炭樣標本,然后送到權威測試機構進行測年,做到對單個探溝地層縱向年代以及對整個遺址探溝同一地層橫向年代的把握,對今后周邊地區(qū)的考古發(fā)掘地層年代的判定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另外,遺址地層的年代確定了,實際上也就確定了該層出土的器物年代,建立了該地區(qū)的原始瓷器物年代序列,對于今后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器物年代的確認起到一定的參照作用。
(作者為泉州市博物館水下考古部主任、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