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麗
教育的生活化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也需要生活化,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的生活背景之中,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有效提高課堂效益。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生活化,一方面是指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生活出發(fā),聯(lián)系生活學習信息技術,把生活中的問題信息化,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另一方面是指讓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真正應用到生活中去,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傊畔⒓夹g課堂教學生活化就是要將知識習得、能力培養(yǎng)、品德情感提升的過程向生活世界回歸,讓知識的獲得與學生已有生活經(jīng)驗和生命成長連接起來,走出純知識、單技能的怪圈,走進生活的大課堂,讓學生學會運用信息技術的思維去觀察、分析社會,運用信息技術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充分體現(xiàn)生活處處有信息,感受信息技術的價值所在。
● 教學內容生活化
1.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信息技術應用的相關素材
生活給我們提供的素材非常豐富,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信息技術應用的相關素材,將其融入到相關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①可以是學生的家庭生活。例如,在進行WPS表格《用公式和函數(shù)分析數(shù)據(jù)》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前編寫一份家庭月收支情況調查表,讓學生完成后帶到課堂上來。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我的家庭”生活情境中,用公式和函數(shù)去計算分析數(shù)據(jù),從而了解自己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和自己平時的花費情況。②可以是學生的學習生活。例如,在進行《信息的獲取與管理》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與語文教師協(xié)商,由其要求學生在網(wǎng)上搜集、查閱與所學習的語文課文有關的知識內容,如“濟南”的相關資料。③可以是教師的教學生活。例如,在進行《演示文稿設計與制作》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幫助老師制作一份介紹南京的演示文稿為由,讓學生參與其中,一起制作。④可以是近期發(fā)生的大事中學生感興趣的任何內容。例如,在進行《圖片摳取與合成》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等節(jié)日,提議學生自己做一張賀卡送給爸爸媽媽,作為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的禮物。
2.借助生活經(jīng)驗學習信息技術
在信息技術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常常會接觸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名詞,由于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所以理解起來往往會比較困難。此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使這些概念、名詞變得通俗易懂。
例如,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一課中,對象、對象的屬性、事件、方法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教師可以用汽車方向盤、車輪、車燈等組成汽車的獨立的個體來打比方,一個獨立的個體就是一個對象。方向盤的顏色、形狀等反映方向盤特征的參數(shù)就是方向盤這個對象的屬性。轉動方向盤就是一個可被方向盤識別的事件,轉動方向盤可實現(xiàn)汽車運動方向的改變。汽車上的定速巡航按鈕就是一種方法,按下按鈕就可以實現(xiàn)定速巡航這個現(xiàn)成的功能。
再如《制作Flash動畫》一課中,學生是第一次接觸Flash軟件,難以理解元件、庫、場景、時間軸等概念,對從何處著手制作一個動畫沒有頭緒。教師如果把元件比作舞臺、庫比作后臺、場景比作舞臺、時間軸比作劇本,把制作一個動畫的過程比作導演一出戲的過程,那么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就要容易得多。之后,再通過如下對照表,來幫助學生理清關系。
3.把信息技術應用到生活中
“學以致用”明確說明了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師必須架設起“學”“用”之間的橋梁,讓學生把所學的信息技術最終應用到生活中去。在平常的教學中,需要不斷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引導學生讓信息技術走向生活,拓展信息技術實踐的空間,強化運用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現(xiàn)實生活問題的能力,挖掘信息技術的潛能,體現(xiàn)出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所在,如可以讓學生用WPS文字軟件設計制作名片、海報、賀卡、小報等,用Dreamweaver軟件做一個班級或個人網(wǎng)站,用視頻編輯處理軟件制作班級宣傳短片,用3DOne軟件設計一個個性筆筒……還可以和學校開展的綜合活動相結合,在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信息技術知識,如做一個旅游計劃(包括景點介紹、行程安排、路線編排等),對每日飲食做統(tǒng)計分析,給出合理膳食的建議等。
● 教學方法生活化
1.角色體驗,創(chuàng)造生活情趣
新課程需要教師改進課堂教學的方法,拓寬學習活動的方式。在教學活動中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能讓學生在模擬生活實踐的過程中把學科知識與自身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例如,筆者在《演示文稿設計與制作》的教學中讓學生當小記者,先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一則新聞,然后設計制作幻燈片,最后演示所做的幻燈片,并且進行現(xiàn)場新聞播報。小記者的角色體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不但有了職業(yè)體驗,而且很好地掌握了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
2.實踐活動,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信息技術課程也是一門實踐課程,應該讓實踐活動貫穿學習探究的全過程,促使每位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探究、創(chuàng)意構思中去。例如,筆者在進行《Photoshop軟件入門》的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臉譜設計,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臉譜形象,在Photoshop軟件中畫好輪廓,填充色彩,教師現(xiàn)場幫學生打印出來,并貼到事先用紙板做成的面具上,然后讓學生戴著面具進行展示表演,學生進行打分評選。討論、創(chuàng)作、展示、欣賞等一系列的活動不僅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感受到了信息技術課學習的樂趣。
3.合作學習,體驗生活情境
現(xiàn)代社會,團隊合作非常重要,信息技術課堂也應該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體驗生活情境,因為合作學習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精神、團隊的意識和集體的觀念,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與競爭能力,還有助于因材施教,從而真正實現(xiàn)使每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的目標。例如,在小報的制作中,可要求四人小組合作完成四版頁面,小組既有分工——每人都要負責做一版,又有合作——對版面風格的協(xié)調、文字的協(xié)調等。在合作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感悟到了小組間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重要性,體會到了通過小組合作取長補短得到成功的喜悅。
● 教學過程生活化
教學過程生活化是指教學過程要吻合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和過程??茖W的引導過程能讓學生的知識、思維、技能和情感得到鍛煉和熏陶。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每一個知識點都體現(xiàn)了一定的生活需要,同時展示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智慧。實現(xiàn)教學過程生活化,就是要使教師的教學過程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過程相協(xié)調。
1.尊重學生心智發(fā)育實際
初中生認識事物更多的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作為信息技術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特點,避其所短,揚其所長,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例如,在教學“圖層蒙版”時,其教學過程有兩種預案:①認識圖層蒙版工作原理—用圖層蒙版進行制作;②體驗圖層蒙蔽—認識圖層蒙版工作原理—用圖層蒙版進行制作。預案②先讓學生感性體驗圖層蒙版,有了對圖層蒙版效果的探究,學生對圖層蒙版的工作原理理解起來就更容易了,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2.承認學生認知能力差異
學生的認知能力總是有差異的,教師應承認并尊重這種客觀存在的差異,在教學中既面向全體,又照顧個體。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有梯度的教學任務,能力較弱的學生完成基礎任務,能力較強的學生可完成提高或拓展任務。這樣使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都可以獲得成功體驗。
● 教學評價生活化
信息技術教學的評價要區(qū)別于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的評價,要積極提倡評價的“生活化”,即評價應注重平時的操作與實踐,注重過程性評價,以“生活”的眼光而非學科標準去評價。
在評價的內容上要拓寬評價內容體系,做到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既要評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要評價學生從生活中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思維特點,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要評價他們在教學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興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評價的形式應以學生評價為主,有效地開展小組評價、自我評價,教師在評價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是給予適當點撥、啟迪,調控評價過程。
● 結語
生活化教學改變了教師一味傳授知識的權威地位,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使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多樣化。自主、合作、探究成為學生學習方式的主旋律,課堂氣氛也比以前更活躍、更輕松;課堂教學形式也日益多樣,學習內容與社會生活、學生生活的距離拉近了,作業(yè)形式也豐富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與積極性明顯提高。教學相長在這種氛圍下成為實實在在的內容,學生和教師都思考起來,都行動起來,形成一種共同學習的氛圍。
陶行知先生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边@里所說的“我們”就是指廣大的教師和學生,生活化教學做到了教學做的合一,使教師教會了學生做,使學生學會了如何做??傊?,從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回歸,是教育發(fā)展的基本趨向。教師只有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反對教育與學生生活的疏離,才能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有效促進每一位學生自我的全面發(fā)展,讓知識的種子在學生的心靈中茁壯成長,并結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