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貴孟長明陳昌福
(1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康大消毒劑有限公司,河南新鄉(xiāng)453700;2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武漢430070)
3.2 細胞免疫
甲殼動物的血淋巴細胞既是細胞免疫應答的承擔者,也是體液免疫因子的提供者。當病原微生物突破機體第一道防御屏障進入血淋巴后,則刺激體內(nèi)血淋巴細胞發(fā)生一系列的細胞免疫應答。首先,血淋巴細胞通過吞噬、包囊、形成結節(jié)等防御反應清除血竇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其次它們通過釋放胞漿凝結因子參與傷口的愈合。此外,血淋巴細胞還參與合成一些重要的體液免疫因子。
(1)吞噬作用
吞噬作用在動物界普遍存在,低等單細胞動物通過吞噬作用攝取食物,高等多細胞動物的吞噬作用則是吞噬消化和清除一切異物的重要手段。目前己證實甲殼動物的血淋巴細胞具有吞噬異物能力,其吞噬過程是血淋巴細胞首先接觸異物,通過辨別其表面特征結構識別異物;然后在粘附分子作用下血淋巴細胞與異物粘附,相互凝集形成細胞團;最后血淋巴細胞伸出偽足或直接形成凹陷將異物吞入形成吞噬泡,細胞內(nèi)溶酶體釋放水解酶或產(chǎn)生活性氧對異物進行殺死、消化和清除。與此同時,常常伴隨著血細胞解體。
甲殼動物的粘附分子粘附分子是由細胞產(chǎn)生,存在于細胞表面或細胞外基質(zhì)中,通過存在于細胞或細胞間基質(zhì)上的配體使細胞與細胞間,或細胞與基質(zhì)間相互結合的一類分子。根據(jù)粘附分子的結構特點不同,脊椎動物體內(nèi)的粘附分子分為整合素家族、選擇素家族、鈣粘蛋白家族和免疫球蛋白家族四類。在蝲蛄、斑節(jié)對蝦、螯蝦、小龍蝦和岸蟹等多種甲殼動物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粘附分子,主要是整合蛋白和過氧化物酶家族的Peroxinectin分子。Peroxinectin分子最初是由Johansson 和 Soderhall(1988)從軟尾太平蝲蛄血細胞分泌物中分離純化獲得,經(jīng)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表明,此蛋白與其它動物體內(nèi)的過氧化物酶家族中蛋白質(zhì)極其相似,相對分子量約為76kDa,在蛋白質(zhì)羧基末端含有粘附因子特有的KGD基序。因此,Peroxinectin粘附因子既具有粘附活性,又具有過氧化物酶活性。斑節(jié)對蝦中的peroxinectin基因也已被克隆,其與軟尾太平蝲蛄peroxi-nectin編碼基因的同源性為60%,與脊椎動物peroxinectin編碼基因的同源性為45%~55%。整合蛋白是一跨膜二聚體蛋白,它是許多胞外粘附配體的受體,配體蛋白多種多樣,分屬于不同蛋白家族,如膠原蛋白、纖粘連蛋白等,但其共同特征是具有RGD基序,借此可被整合素識別。Peroxinectin粘附分子中也含有整合蛋白結合識別位點,可與之結合。
在甲殼動物血淋巴細胞粘附病原微生物的過程中,上述兩種粘附分子共同發(fā)揮作用。粘附分子由血淋巴細胞產(chǎn)生后,以無活性形式儲存于分泌性顆粒中,受到病原微生物刺激后被激活并釋放到細胞表面或胞外基質(zhì)中,首先是整合蛋白與病原微生物靶蛋白上特定基序結合,然后Peroxinectin粘附分子再與整合蛋白結合,引起細胞內(nèi)的信號傳遞,觸發(fā)細胞吞噬、殺死、消化和清除病原微生物。
血淋巴細胞的殺菌機制血細胞吞入病原微生物后可通過氧化性殺菌機制和非氧化性殺菌機制殺死病原微生物。氧化性殺菌現(xiàn)象最初是在哺乳動物的嗜中性白細胞和巨噬細胞中發(fā)現(xiàn),又稱為呼吸爆發(fā)。Bell等證實了甲殼動物血淋巴細胞也存在氧化性殺菌現(xiàn)象,其機制是血淋巴細胞吞噬病原微生物后,細胞膜上的NADPH氧化酶催化氧還原形成超氧陰離子,隨后再活化為各種活性氧或氧化物,如過氧化氫、羥自由基和單線態(tài)氧等。ROS或ROIs直接作用于微生物,或通過髓過氧化物酶和鹵化物的協(xié)同作用而殺死病原微生物。
非氧化性殺菌機制主要以溶酶體酶的水解作用來殺死病原微生物。溶酶體酶一般包括溶菌酶、過氧化物酶及各種水解酶類,如蛋白酶、肽酶、磷酸酶、脂酶和糖酵解酶等。吞噬細胞對外來異物進行吞噬或包囊后,細胞內(nèi)的溶酶體與異物進行融合形成吞噬溶酶體,并釋放各種酶類,其中溶菌酶、過氧化物酶、磷酸酶等直接殺死外來入侵的病原微生物,隨后各種水解性酶類再進一步將它們水解消化并將消化后的的殘渣碎片排出胞外。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