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英
修辭是翻譯思想的觀念母體,而翻譯是一種特殊的修辭實踐(劉亞猛,2014),修辭與翻譯之間關系密切。陳小慰(2012)也嘗試從不同方面對翻譯理論進行修辭反思。
在翻譯研究中,從修辭角度研究翻譯策略多限于修辭格層面,遠遠低估了修辭力量在翻譯研究中的作用。通觀現(xiàn)代修辭學理論,修辭的內(nèi)涵遠不止修辭格。隨著譯者主體性日漸備受重視,譯者的修辭意識值得去深入研究。陳小慰(2012)充分認識到譯文話語的修辭力量,從理論層面論證翻譯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修辭意識的必要性。
文章從譯者角度出發(fā),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對譯文文本進行語篇分析,從譯者理解原文和建構譯文兩個實踐層面探究修辭意識。
修辭意識指語言使用過程中對修辭的敏感,即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有效手段達到修辭目的?!坝行揶o意識”意味著語言表達者為了某個明確的目的而有意識地選擇合適的手段(李全福,柴改英,2015)。譯者的修辭意識就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包含原文的理解過程和譯文的表達,有意識地通過修辭手段達到修辭目的和最好的翻譯效果。這體現(xiàn)出譯者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決定著譯文文體的傾向、翻譯策略的選擇等。
一方面,譯者能動性體現(xiàn)在譯者理解原文的修辭、修辭情境、修辭策略等,并基于自身的知識結構和文化感知對原文的修辭做出順應或改動;另一方面,譯者有意識地選擇詞匯、是否保留句法、建構文體風格,強化譯文的修辭效果。無論是順應還是選擇都是譯者有意識的參與,正是通過選擇與順應,譯者的修辭意識得以體現(xiàn)。
通過對某高校英語專業(yè)大一學生進行個案研究,語料取自該年級學生在期中測評中翻譯試題的答卷,分析學生的譯文,研究者總結譯者的修辭意識在文本上的體現(xiàn)及其規(guī)律。
譯者修辭意識是以人為對象的研究,因此,首先對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其修辭知識背景。結果發(fā)現(xiàn)大多譯者對修辭的理解非常局限,所以他們有可能使用到修辭卻不自知。因此,對譯者修辭意識的研究有必要結合譯文的文本分析。第二步,從詞匯、語篇、文體三個方面分析譯文,從文本中探索譯者修辭意識,提出假設。第三步,對譯者分別采用面對面談話和發(fā)放譯者自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訪談,驗證以上假設。自查問卷包含學生編號、調查內(nèi)容和問題組成。問題包括:這是你譯文中出現(xiàn)的內(nèi)容,你認為a)符合漢語表達習慣;b)按照英文原文實譯;c)出于修辭考慮。若你選擇c,那么a)修辭成分是什么?b)修辭目的是什么?最后,經(jīng)過分析和調查,發(fā)現(xiàn)譯者修辭應用的規(guī)律。
譯者的知識背景是譯者作為修辭者這一前提下的修辭情境,知識的缺失會導致修辭情境不完善,這在譯文建構中體現(xiàn)為由不理解原文導致的錯譯、漏譯或者故意不譯等現(xiàn)象,主要存在詞匯層面。如對Autumn Dirge的翻譯。
原文中Autumn Dirge首字母大寫為專有名詞,根據(jù)上下文可以推測出這是歐陽修的作品名稱,應譯出書名號《》。對譯文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共100篇語料中有51篇譯出“《》”,其中高分段多出現(xiàn)在譯為《秋聲賦》(12篇)的譯文中。51篇中有10篇只譯出《》而里面內(nèi)容沒有譯出或譯全。另外有33篇譯文只譯出內(nèi)容。有12人選擇不譯,2人空出,2人照搬英文原文。
在74篇譯出內(nèi)容的譯文中,2人譯為《醉翁亭記》,說明譯者對此術語不理解;其他與秋有關的譯文中,有《秋季挽歌》《哀秋》等,可見譯者理解“Dirge”,但對歐陽修的作品缺乏背景知識;還有譯為《秋塞》《秋思》《秋辭》,則偏離更遠。12篇譯為《秋聲賦》的譯文中,7篇都得25分以上(滿分30分),這說明具有語篇主題相關知識背景的學生,確實可以更好地建構譯文修辭,說服閱卷人給出更高的分數(shù)。
在12篇沒有譯出“Autumn Dirge”的譯文中,漏譯專有名詞暴露出譯者缺失相關知識背景,起到消極的修辭效果,分數(shù)不高。譯文中由于譯者不理解原文而故意不譯、意譯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出譯文的修辭情境構建不完善。訪談結果還顯示譯者所認為的修辭體現(xiàn)于詞語層面的居多,多數(shù)譯者認為使用華麗詞語是一種修辭。譯文中所使用的華麗詞語可以算作譯者修辭意識的體現(xiàn)。
1.對隱喻的選擇性翻譯
從語料中發(fā)現(xiàn)不同譯者對同一隱喻的翻譯大不相同。為了達到修辭目的或受知識背景缺失這一修辭情境的影響,譯者會有選擇性地譯出本體、喻體或者隱喻表達式。
例:He changes the measured,even-paced tread suggestive of the military drill into a swinging gait。這一句的譯文可分四類:
第一類將本體、喻體以及隱喻表達式悉數(shù)譯出,情況較少。如“他一改往昔如軍隊演習般規(guī)矩死板、步調平整的整齊劃一的詩文創(chuàng)作形式,賦予詩文隨性自然的色彩,仿佛展現(xiàn)一幅招徠搖擺的步態(tài)”。
第二類只譯出喻體和隱喻表達式。“他打破陳規(guī),將緊張艱苦的軍旅生涯寫成一場有趣自在的練習”。
第三類只譯本體不體現(xiàn)隱喻,十分常見。如“他一改往常的一板一眼、按部就班的形式”。
還有一種是都譯出,但語言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不在討論的范圍之內(nèi)。
總的來說,根據(jù)譯者對本體是否譯出可分兩種情況:只譯和不譯。那么,譯者為什么會選擇性地翻譯隱喻句式呢?
訪談發(fā)現(xiàn),只譯出本體的情況中,譯者選擇只譯本體是因為不理解生僻詞,對原文理解有障礙,為使譯文連貫而又能傳達必要的信息,選擇性地省略自身不擅長的對喻體和隱喻表達式的翻譯,以達到行文連貫的修辭目的。
沒有譯出本體的譯者是想保留隱喻這一修辭格,即使沒有完全理解原文,也不惜冒著錯譯、譯文表達不通暢的風險,保留對原文中喻體和隱喻表達式的翻譯,或者說生硬翻譯。同時也說明,這類譯者的修辭意識多體現(xiàn)在修辭格方面。
2.句法層面上的信息焦點選擇性重構
Halliday(1967)認為,每個信息單元中只有一個至多兩個成分被選為信息內(nèi)容的突出點,這些突出點就是信息焦點,信息焦點的位置取決于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的分布情況。
譯者在進行翻譯時如何安排原文的信息焦點,即在句法上處于譯文句式的什么位置,以及是否改動原文的信息結構都體現(xiàn)出譯者的修辭意識(有意或無意)。
例:In Su's hands,the fu becomes a new thing:he brings ease into what has hitherto been stately;he changes the measured,even-paced tread suggestive of the military drill into a swinging gait,and he dispenses altogether with that elaborate pageantry which old writers of fu are so fond of unrolling before the reader.
這段文字中,F(xiàn)u becomes a new thing是新信息,new thing是新信息中的信息焦點,三個并列句是詳解。根據(jù)句式,譯文可分為以下幾類。不同句式所呈現(xiàn)的信息結構和信息焦點的不同位置,可以體現(xiàn)譯者不同的修辭意識。
表1 譯文句式分類及其占比
對以上譯者進行訪談(結果見表1)發(fā)現(xiàn),保留原文信息結構,即譯為“他……他……他……”句式的譯者表示,盡管這樣的句式不太符合漢語習慣的表達方式,但出于對平行結構這一修辭格的保留,譯者會選擇犧牲漢語習慣的表達方式。譯文的信息焦點與原文相同,置于句中和句末。第二種分類中,信息焦點的位置安排與第一種無異,只是譯者考慮到譯文要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做出句式改變,將重復三次的主語刪除或者把三句合為一句。
后兩種句式改動較大,原文的信息焦點變?yōu)樽g文的主語而省去原文的重復主語“he”。例如:“在蘇軾的手中,賦有了全新的面貌:句式更加靈活自由;語言更加隨心而不再被章法聲韻束縛;情感更加充沛自然而非如前人那樣濫用華麗辭藻?!边@類譯文將句式結構改變,主語由“他”改為“賦的各個方面”。譯者有意識地選擇重構譯文的信息焦點,傳遞原文信息的不同方面,將信息結構做出大的調整。原因就是譯者考慮到譯文應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這種順應意識體現(xiàn)了譯者的修辭自覺。
對具有同一信息結構的句式,不同譯者會選擇性地建構具有不同信息結構的譯文;對同一種隱喻表達,不同譯者會選擇性地在譯文中呈現(xiàn)隱喻的不同部分。這種對原文選擇性地表達,是為了某個明確的目的而有意識地選擇合適的手段,也就是修辭意識。而這種語言表達層面的不同,正體現(xiàn)出譯者認知焦點的不同,這說明譯者的修辭潛能是無窮的,譯者建構的譯文具有潛在的修辭力量。
文體是西方傳統(tǒng)修辭理論修辭五藝之一,它不僅是一種語言使用技巧,還包含關于自己和他人的態(tài)度和情感。
分析譯文發(fā)現(xiàn),譯文中有三篇譯文改變了文體。一篇將原文譯為詩歌,另兩篇譯為文言文。自查問卷顯示,譯者選擇文言文格式的原因是,文章內(nèi)容涉及中國古代文學,且作者是中國作家錢鐘書,而文言句式簡練,思維上更貼近原意。
改變文體的過程中,譯者考慮了原文的修辭和文化背景,所以在處理譯文時選擇使用符合原文作者所在文化的修辭傳統(tǒng)的文體。此時原文作者的文化背景以及譯文的受眾就是譯者翻譯的修辭情境。修辭意識對譯者進行譯文文體選擇產(chǎn)生影響,產(chǎn)生于譯者在理解原文的過程中和對譯文的建構上。
從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總結出相關規(guī)律:譯者的修辭意識體現(xiàn)在理解原文和建構譯文兩個過程中;
在建構譯文的過程中,譯者修辭意識的廣度還遠遠不夠,譯者對修辭的理解非常有限,只局限在修辭格、華麗辭藻等層面,對句式層面和文體層面的認識不夠;
譯者修辭的深度超出譯者自身的預期。大部分人具有相當強烈的修辭意識,只不過他們自身并未意識到。例如,譯者由于對原文理解不通暢而選擇故意漏譯不熟悉詞匯的部分,進而對原文進行意譯。
通過文章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譯者可以使用的修辭廣度涉及詞匯層面的術語翻譯、認識層面的選擇性表達,即對修辭格的翻譯采取保留還是刪除,和對信息結構的改動以及文體變化的程度方面;而譯者修辭的深度,包括譯者對原文作者的考慮,對譯文受眾的考慮,以及對原文的修辭情境的掌握等都表現(xiàn)出譯者已經(jīng)具備有效的修辭能力。
文章對譯文進行實際考察,從翻譯的產(chǎn)物入手,分析譯文所體現(xiàn)的譯者修辭意識。從語篇的各個層面出發(fā),展示出譯者已經(jīng)呈現(xiàn)的翻譯規(guī)律,發(fā)現(xiàn)譯者似乎都在追求一種修辭上的對等,以期達到預期的翻譯效果,這種效果既包含原文部分的修辭效果,也包含譯者修辭意識中意欲呈現(xiàn)的效果。
妥帖的修辭表達能夠將原文所指準確而完美地呈現(xiàn)出來,修辭方法的本質是對表達要求的適應和對表達效果的提高。文章是在語言層面對修辭意識的研究,分析總結語言運用過程中能提高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段,通過進行具體的文本分析,將修辭的使用與特定的翻譯目的聯(lián)系起來,在具體的翻譯活動中考查譯者的修辭意識。根據(jù)譯者已有的修辭行為推測可能存在的修辭潛勢,為譯者采取何種翻譯策略提供指導,更直接的是為譯者實現(xiàn)翻譯目的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