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朱水濤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yī)院,重慶 402160)
人文關懷是指對人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簡單地說,人文關懷就是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重視人的個性、滿足人的需求[1]。人文關懷是護理的本質和核心,與護理有著天然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2-3]。西方護理學家就曾提出沒有關懷就沒有護理,護理的本質就是“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4]。由于受多年功能制護理模式的影響,我國護理仍存在“重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輕護理人文教育”的現(xiàn)象[5]。近年來,我國護理專家雖然逐漸重視人文關懷,將其概念轉化成護理實踐,但對護生的在校培養(yǎng)卻遠遠不夠。臨床實習是護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轉換過程,也是培養(yǎng)其綜合素質、向護士角色轉變過渡的重要階段。護生人文關懷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在護理環(huán)境與人文教育的相互作用下,通過培養(yǎng)、自我學習和實踐逐步形成[6]。護理技術是實施護理的主要載體,它包括基礎護理技術和??谱o理技術[7]。本研究將人文關懷性護理技術應用于骨科實習教學中,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在我院骨科實習的??谱o生共87 名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抽簽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所有參加教學改革的護生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對照組41 名護生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其中男生2 名,女生39 名,年齡21~23 歲,平均為(21.0±0.8)歲;觀察組46 名護生在此基礎上采用人文關懷教學方案進行教學,其中男3 名,女生43 名,年齡21~22 歲,平均為(20.5±0.4)歲。所有護生的實習時數(shù)和教學進度、授課教師均相同,兩組護生的年齡、性別、學歷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課堂上由教師首先進行操作講解和統(tǒng)一示教,然后將護生分組,各小組護生自由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教師進行指導。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人文關懷教學方案進行教學,要求護生做任何操作時均要做到服裝整潔,儀容儀表端莊大方,語言得體,態(tài)度溫和。操作前對患者進行禮貌的尊稱與真誠的問候,準確收集患者的相關信息,對患者的病情、皮膚情況、心理狀態(tài)及合作程度進行評估,及時耐心地解答疑問,并向其解釋操作目的、意義、方法及配合的要點,請患者及其家屬給予配合。操作中給予患者體貼入微的關心,使用關懷性用語,如導尿技術中需要患者配合脫去對側褲腿,蓋在近側腿上,對側大腿用棉被遮蓋,這時應積極詢問患者的感受和需要,可以詢問“你感覺涼嗎?”從患者角度出發(fā)去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需要,必要時再放置一床保溫毯在近側腿上,為其提供細致周到的服務。操作后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項,并送上“感謝你的配合,祝你早日康復!”等溫馨的話語,及時巡視病房,了解患者的需要等。在操作前、中、后均要體現(xiàn)尊重和關愛患者,對不同年齡、性別、階層、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的患者進行揣摩,組織出更體貼、更生活化的關懷性用語,使各項護理技術均在尊重和關愛患者的基礎上完成。在護理技術演練過程中,選擇3 種要求護生掌握的常見疾病,如半月板損傷、髕骨骨折、股骨頸骨折等,查閱知識、技能和心理社會等相關資料,將其設計為具體案例,進行臨床情景模擬,使護生能夠體驗角色(輪流體驗患者、家屬、護士的角色)。并加入一些感知體驗活動,如體驗平臥床上接受治療護理;體驗被護士核對身份時以床號代替名字;體驗輸液結束后使用床旁呼叫器等待護士時的心情;體驗伸手拿水杯的距離;體驗床上進食進水及大小便等。情景演練結束后,由教師引導護生就劇中涉及的人文關懷問題進行分組討論,最后由教師點評并補充說明劇中揭示的人文關懷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5]。通過相關培訓、感受角色使護生移情,強化人文關懷意識和行為,同時也使護生了解人文關懷的方法[8],明確人文關懷在護理技術中的重要性。
1.3.1 人文關懷能力評價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 該量表由美國護理學教授NKongho 編制[9],中文版由許娟等[10]漢化,包括3 個維度(認知、勇氣、耐心),37 個條目(認知14 條、勇氣13 條、耐心10 條)。其中認知指對人文關懷知識的了解程度;勇氣指主動關心他人和處理未知情況的能力;耐心指對待他人的耐性和韌性。每個條目采用Likert7 級評分,得分范圍在1 分(完全反對)至7 分(完全贊同),分值越高,表明關懷能力越強。
1.3.2 護理技術操作考核中人文關懷部分成績 參照基礎護理學技能考核中的操作程序及考核標準,技能部分占總分的70分,人文關懷部分占總分的30 分,包括關懷禮儀、關懷語言、關懷行為、關懷流程等(含操作前病情評估、操作中解釋及關注患者感受、操作后健康指導,各占10 分)[11]。
1.3.3 發(fā)放問卷 考試完畢,對觀察組護生進行教學滿意度調查,當場發(fā)放問卷并收回,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
使用EpiDate 3.1 建立數(shù)據(jù)庫,運用SPSS 16.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s)描述,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描述,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生在認知、勇氣、耐心各維度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評分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41)觀察組(n=46)耐心t P認知9.98±2.40 11.11±2.17-2.310 0.023勇氣8.95±2.39 9.93±1.74-2.211 0.033 7.37±2.06 8.24±1.49-2.282 0.028
對照組人文關懷部分成績?yōu)椋?5.41±2.52)分,觀察組人文關懷部分成績?yōu)椋?6.52±1.76)分,觀察組人文關懷部分成績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護生護理技術操作考核中的人文關懷部分成績比較(±s,分)
表2 兩組護生護理技術操作考核中的人文關懷部分成績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41)觀察組(n=46)t P人文關懷部分成績25.41±2.52 26.52±1.76-2.396 0.022
表3 觀察組護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n(%)]
問卷調查顯示,觀察組護生對新教學法的認可度較高,尤其在促進護理實踐中的換位思考、加深對護理人文關懷的理解、培養(yǎng)人文關懷的行為、提高溝通交流的能力、加深對護理專業(yè)的認識這些方面滿意度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各維度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均有差異(P<0.05)。護理人文關懷能力是護士將內在的人文素養(yǎng)外化為自覺地、創(chuàng)造性地服務于患者的實際本領和才能[12],但僅憑簡單空洞的說教是不能夠提升的。毛澤東主席就曾說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13]。因此,護理實踐是提高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必由之路,將人文關懷運用于護理技術操作過程中,在思考、感悟、體驗、觀察中得到潛移默化,積累人文關懷知識,鍛煉人文關懷能力,使護生更易理解人文關懷的內涵并將其轉化為行為,責任意識越來越強,關懷他人的信念越來越堅定,才能有效提升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
問卷調查顯示,觀察組護生對促進護理實踐中的換位思考非常認同,這也說明了人文關懷意識的滲透在護理技術操作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護理技術并非簡單刻板的操作和形式化的溝通,如果只重視護理技術本身,忽視患者對護理技術的恐懼與害怕,忽視患者的心理需求及其他需求,缺乏對患者的了解,缺乏與患者的溝通交流,都會造成人文關懷的缺失。在實施人文關懷性護理技術時,平等對待患者,尊重其人格、習慣和價值,學會換位思考,把自己想作患者或其家屬,同時感知體驗活動也能讓護生切身體會到照顧與被照顧的不同感受,從患者角度出發(fā),做到換位思考,感受、揣摩患者的心理,設身處地地理解,做到通情達理或共情。護生從思想上能夠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患者所需,進而促進了從行動上表現(xiàn)出對患者的人文關懷行為。
問卷調查顯示,觀察組護生在加深對護理人文關懷的理解、培養(yǎng)人文關懷的行為、提高溝通交流的能力、加深對護理專業(yè)的認識這些方面滿意度較高,說明觀察組采用的新教學法有利于護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臨床實踐學習中,護生的綜合素質不僅體現(xiàn)在理論知識及護理技術上,更重要的評估點在于護生對護理工作的認識和理解,對患者現(xiàn)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關注,護生獲取患者資料的能力以及護生與患者、教師、醫(yī)師及輔助科室人員的溝通能力。在實施人文關懷性護理技術時,把患者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主動去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學會如何與患者有效溝通,學會傾聽的技巧與方法,從而促使護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專業(yè)知識、人文科學、人際交流等方面知識,在操作中靈活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根據(jù)患者的年齡、病情、情緒以及治療計劃,因人施護,全方位地滿足患者合理的需求,寬容對待患者提出的各種合理要求,同時使患者在心理上處于舒適、滿足的狀態(tài),主動接受護理,從而達到一個最佳的護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