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蘭
(包鋼三醫(yī)院普外科,內蒙古 包頭 014010)
慢性胸腔主要因沒有及時治療急性膿胸或在治療過程中處理不當而引發(fā),胸腔內有異物殘留,導致無法完全治愈原發(fā)性疾病,從而引發(fā)特異性感染等疾病,手術治療為該疾病的常用治療手段。本課題主要對慢性膿胸采取常規(guī)閉式引流沖洗治療及新型胸腔閉式引流沖洗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深入探析,報道如下。
本次實驗收治30例慢性膿胸患者的時間是2018年4月~2019年5月,按照患者就診先后循序將其分為兩組,各15例,對照組中,8例男患者、7例女患者,最低年齡值為36歲,最高年齡值為64歲,平均年齡值為(50.23±2.42)歲;觀察組中,9例男患者、6例女患者,最低年齡值為37歲,最高年齡值為65歲,平均年齡值為(51.38±2.15)歲,組間資料對比,差異性不顯著(P>0.05)。
①常規(guī)引流管沖洗方法應用于對照組,將胸腔閉式引流管放置在患側胸腔最低點,該位置為腋中線第7~8肋間,將其接負壓水封瓶吸引,并于同側鎖骨中線第2肋間處,置入另一胸腔,便于沖洗。②新型引流管沖洗方法應用于觀察組。在膿胸最底點置于閉式沖洗套管A端,將一次性輸液導管插在配好的沖洗溶液上,在將空氣排盡后,與閉式沖洗套管B端相連接,將C端接閉式引流瓶與負壓吸引裝置相連接,在完成妥善固定后,給予沖洗治療。
對比兩組研究對象手術指標情況,包括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術中出血量越少,手術時間越短,越能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情況,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92.57±2.57)ml,手術時間為(80.23±2.65)min,對照組術中出血量為(161.23±4.26)ml,手術時間為(158.37±4.18)min,組間資料對比,差異性顯著(P<0.05)。
臨床上,治療胸腔的原則是基于去除病因與改善患者全身情況進行充分引流,但常規(guī)胸腔閉式引流與開放引流無法將膿腔閉合,尤其是在治療慢性膿胸所采用的常規(guī)閉式引流沖洗方法,會給患者帶來嚴重創(chuàng)傷,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嚴重情況下,會在長時間內無法愈合膿腔,對患者的身心健康與生活治療造成直接影響。比較普通導管,新型胸腔閉式引管經改良后,由之前的上下導管開始向一根導管轉變,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也降低了感染概率,以及發(fā)生膿胸復發(fā)的可能性,有利于縮短患者治療時間,將膿液徹底排除,促進患者康復速度。隨著胸腔閉式引流治療方式的不斷改進,該護理方式轉變的更加專業(yè)化與人性化。胸腔閉式引流管經改良后,主要采用導管連接Y型接管結構,針對現有情況,需防護各個接頭出現滑脫情況,造成胸腔中有空氣進入[1]。在治療慢性膿胸中運用新型胸腔閉式引流沖洗治療,具有操作簡單、針對性強的優(yōu)勢,能夠使創(chuàng)面微循環(huán)的血流速度增加,充分發(fā)揮出修復細胞增殖的功能,還會影響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及活性,進而促進生長肉芽組織,該治療方式效果顯著,可以使局部循環(huán)得到改善,加快病變組織消腫速度及修復器官速度,獲取良好的治療效果,確保治療安全性[2]。但負壓過大時,也會對局部靜脈回流情況造成影響,因此,需要對患者負壓的狀況著重觀察,確保負壓在患者耐受范圍內[3]。本次實驗主要對慢性膿胸采取常規(guī)閉式引流沖洗治療及新型胸腔閉式引流沖洗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比較,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術中出血量顯著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組間資料對比,差異性顯著(P<0.05)??梢?,新型胸腔閉式引流沖洗治療效果更優(yōu)。
總而言之,慢性膿胸采取新型胸腔閉式引流沖洗治療,治療效果理想,能夠改善患者不良癥狀,引流出更多膿液,更早消失膿腔,縮短護理操作時間,降低醫(yī)療費用。提升護理滿意度,有臨床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