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艷敏,左新糧
(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1923年2月,京漢鐵路大罷工正式打響,頓時形成一呼百應的燎原之勢。深受壓迫的京漢鐵路工人在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的領導下,組成了力爭自由、凸顯人權(quán)、尋求組織的工會,向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正式宣戰(zhàn),體現(xiàn)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團結(jié)斗志和頑強拼搏精神。這次大罷工得到了全國廣大工人階級和各界人士的積極支持,得到了國際無產(chǎn)階級的廣泛聲援,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工人運動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孕育了偉大的“二七精神”。京漢鐵路大罷工距今已經(jīng)90多年,在新時代下,發(fā)掘“二七精神”的時代價值,傳承和弘揚“二七精神”是我們的一項重要課題。
以“二七大罷工”代稱京漢鐵路大罷工在歷史研究中較為常見,這其實在認知方面存在一定偏差[1]。對這一點何學善以及方蔚、馬桂茹等學者在論文中均有論述[2-3]。從組成范疇以及時間發(fā)展范疇來看,京漢鐵路大罷工應當包括三大組成部分:一是“京漢鐵路總工會”的成立,二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二四大罷工”,三是令人悲痛的“二七慘案”。因此,“1923年京漢鐵路大罷工”的稱謂更具全面性與嚴謹性。
1.1.1 京漢鐵路總工會的成立
1923年,直系軍閥吳佩孚割據(jù)一方,掌控京漢鐵路地帶,與英國政府沆瀣一氣,為了滿足私欲,壓榨京漢鐵路工人的應得利益。工人完全失去正常人應有的自由,人格亦是遭到踐踏與侮辱,每天高強度工作超過12小時以上。然而,工錢買糧不足以糊口,裁布不能夠遮體,加上總管、把頭為了抽成不斷抽取工人薪水,導致鐵路工人無錢可賺,無權(quán)可享,完全淪為軍閥統(tǒng)治者賺錢的工具。爭奪權(quán)益、獲取自由,已然成為京漢鐵路工人心之所想、心之所向。
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共產(chǎn)黨派先進代表前往鄭州、江岸等京漢鐵路重鎮(zhèn),為工人階級帶來了先進思想,幫助工人階級組織工人俱樂部,極大地提升了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短短半年時間里,京漢鐵路沿線十幾個地區(qū)相繼成立了工人階級自己的組織,工人階級為獲取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斗爭也初見成效:打擊了慘無人道的封建把頭,趕走了統(tǒng)治剝削工人的法國廠長,打擊了當時的反動勢力,工人們終于可以揚眉吐氣了。為了聚沙成石,團結(jié)相對分散的鐵路工人力量,1922年4月,京漢鐵路總工會籌備委員會提出于1923年2月1日在鄭州舉行總工會成立儀式。
京漢鐵路工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使得封建軍閥為之膽戰(zhàn),吳佩孚不再假惺惺地主張“保護勞工”,而是派出大批軍閥包圍會場,監(jiān)視工人行動,以武力阻止京漢鐵路總工會的成立。在黨領導下團結(jié)起來的鐵路工人,不畏強暴,英勇斗爭,沖開軍警,涌入會場,京漢鐵路總工會在暴風雨中誕生。
1.1.2 “二四大罷工”
京漢鐵路總工會的成立讓吳佩孚等人極其慌亂,甚至不惜以流血事件將這股勢力打壓下去??偣闪⒑螅毕弟婇y變本加厲地進行破壞活動,封閉總工會會址,占駐代表住地,搗毀、搶劫工會文件、財產(chǎn),各地代表、來賓全部遭到吳佩孚部屬的控制。面對困境,京漢鐵路總工會召開緊急會議,約定于1923年2月4日正式舉行京漢鐵路全路段共同罷工。同時,《罷工宣言》中寫道“為自由而戰(zhàn)!為人權(quán)而戰(zhàn)!”,明確地申訴了罷工的原因和條件,表明了工人罷工到底的決心。
2月4日清晨,大罷工開始了。上午9時鄭州罷工、上午10時江岸罷工、上午11時長辛店罷工,各站點接連不斷!截至上午12時,整個京漢鐵路像條死長蛇一樣,一動也不動了[4]。
京漢鐵路總工會發(fā)表了罷工宣言,揭露了直系軍閥的丑惡面目以及人神共憤的罪惡,并且統(tǒng)一了“為自由而戰(zhàn),為人權(quán)而戰(zhàn)”的罷工理念,進一步結(jié)合實際情況提出具體條件:撤銷趙繼賢、馮沄以及黃殿辰等的職務;退還掠奪的財物以及彌補損失;撤走非法駐扎在工會的全部軍警隊伍。各地工會紛紛圍繞“罷工”組建了專門性組織,把京漢鐵路沿線兩萬多名工人組成一個戰(zhàn)斗的集體??偣瑫r印發(fā)《敬告本路司員》以及《敬告旅客》等宣傳單,幫助群眾了解罷工真相,揭穿反動軍閥的丑惡嘴臉,取得了人民群眾的同情和支持。
罷工斗爭在全線展開,道清、粵漢、正太等其他線路的鐵路工人,紛紛進行罷工,以實際行動聲援京漢鐵路的罷工弟兄。罷工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勢,為我國反帝反封建的事業(yè)添寫了濃墨重彩一筆。
1.1.3 “二七慘案”
直系軍閥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對“二四大罷工”進行了瘋狂反撲。他們對罷工領導人進行嚴刑拷打、物質(zhì)引誘;逮捕工人,強令開車;收買地痞無賴,制造假復工騙局;假借民意,以斷絕糧、水供應的方式,驅(qū)逐、威脅罷工工人;還使用“調(diào)停”“宣慰”等各種卑劣手段,千方百計地破壞這次罷工斗爭。但是,工人們立場堅定,斗爭堅決,“沒有總工會的命令,決不上工”[5]成為所有罷工工人秉持的信念。封建軍閥的陰謀全都失敗了。
1923年2月7日,吳佩孚出于自身利益,伙同湖北督軍肖耀南以及英美為首的帝國主義代表,掀起了一場令人發(fā)指的罪惡屠殺。各地工人面對屠殺奮勇抵抗,即使手無寸鐵亦是無畏抗爭。在這場斗爭中,共有52名工人英勇捐軀,300多名工人身負重傷,40余名工人代表被捕入獄,超過千人在沒有任何利益補償?shù)那闆r下被遣散[6]。這便是令人扼腕嘆息的“二七慘案”。
“二七慘案”可謂觸目驚心,社會群體紛紛對直系軍閥慘無人道的行為進行譴責,并且對經(jīng)歷“二七慘案”的工人們表示擁護與關(guān)懷。中共中央正式發(fā)表了《為吳佩孚慘殺京漢路工告工人階級與國民書》,一針見血地指出吳佩孚不僅是“二七慘案”的元兇,更是全國人民罵之、斥之、攻之、伐之的對象。毛澤東更是親自表達了對京漢鐵路大罷工受害工人的支持。他通過湖南省工團聯(lián)合會帶動長沙市超過兩萬名熱心群眾舉行游行,抗議直系軍閥屠殺京漢鐵路工人的暴行。武漢、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工人和學生,也紛紛采取罷工、游行、捐款和發(fā)表援電等行動給予聲援。京漢鐵路工人的罷工風暴和全國各地工人階級、勞動人民的廣泛聲援,匯成了一股宏大的革命浪潮,有力地推動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的發(fā)展。這次罷工斗爭,還得到國際工人階級的同情和支持。列寧領導的共產(chǎn)國際高度贊揚了這場具有重大意義的工人運動,認為其代表著中國工人憑借無畏的精神正式登上了世界舞臺,對京漢鐵路大罷工給予了高度評價。蘇聯(lián)、日本以及朝鮮的工人階級也對京漢鐵路工人們進行了聲援[7]。
關(guān)于“二七精神”的內(nèi)涵,學界至今尚沒有明確的定義和統(tǒng)一的說法。根據(jù)筆者所掌握的資料來看,“二七精神”的最早表述是在京漢鐵路大罷工的親歷者與領導者史文彬所寫的《“二七”的精神是什么?》一文中,“罷工失敗了,但只是表面的失敗,他的成功是很大的!第一他只一次就揭破吳佩孚保護勞工的假面具,自后就沒有一個工人相信吳佩孚了。第二喚起全國工友對付敵人,只有斗爭之一法,舍此更無他道。第三號召全國工人的階級同盟,以與統(tǒng)治階級作戰(zhàn)。第四在斗爭中鍛煉了自己,檢查了自己的力量,得到作戰(zhàn)的教訓。以上四點就是‘二七’的真精神,直到現(xiàn)在,還可以做我們?nèi)珖び褌兊哪7?!我們?nèi)绻辛诉@個精神,我們就不怕環(huán)境困難了,不怕敵人的強硬了,一切我都不怕了?!盵8]
來自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的黨史專家曾憲林對“二七精神”進行了凝練總結(jié),并將其概述為四個方面:“高度的革命自覺性,主要表現(xiàn)在斗爭目的明確,自始至終都是為自由、為人權(quán)而戰(zhàn);團結(jié)戰(zhàn)斗相互支持,斗爭中,他們緊密團結(jié)生死與共;高度的組織性、紀律性,表現(xiàn)在一切行動聽總工會指揮;不怕流血犧牲,在任何情況下,不為武力所屈,具有革命英雄氣概”。[9]陳道源認為,“二七精神”主要體現(xiàn)在:無產(chǎn)階級的徹底革命精神;破舊立新,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造精神;無私無畏,頑強拼搏的奉獻精神;團結(jié)一致,嚴守紀律的自覺精神[10]。宋景濂認為,“二七”為后人留下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團結(jié)就是力量、嚴明的紀律性和特別能戰(zhàn)斗的精神[11]。饒庶將“二七精神”概括為:“團結(jié)、紀律、覺悟、奮斗”[12]。唐正芒把“二七精神”的內(nèi)涵總結(jié)為:“英勇、團結(jié)、犧牲、奉獻”[13]。
除此之外,2013年,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召開了京漢鐵路大罷工90周年交流會,對如何發(fā)揮“二七精神”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建設作用,進行了深層探討。其中,鐵道部黨校戴文憲教授表示,雖然“二七精神”的核心觀念一以貫之,但其在不同時間段有著不同方向的延伸。在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二七精神”體現(xiàn)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不畏強敵、不懼犧牲的英勇斗爭精神和鐵肩擔道、勇立潮頭的精神;建國初期,“二七精神”體現(xiàn)在克服困難、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二七精神”表現(xiàn)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改革開放時期,“二七精神”表現(xiàn)為改革、奉獻、拼搏、爭先為主要內(nèi)涵的火車頭精神[14]。仝華提出,二七大罷工過程中工人表現(xiàn)出團結(jié)奮斗、遇挫不餒和勇于獻身的精神,對我們現(xiàn)在仍然具有指導意義[14]。王永璽認為,信仰之堅定、精神之無畏、意志之剛毅、團結(jié)之強固、紀律之嚴明,是“二七精神”之體現(xiàn)[14]。鐘雪生提出,二七斗爭的偉大功績表現(xiàn)出堅決徹底不怕犧牲的革命斗爭精神和萬眾一心、紀律嚴明、令行禁止的組織紀律性與集體奮斗的團體精神[14]。馮樹海認為,二七斗爭時期,“二七精神”表現(xiàn)為愛國、愛黨、愛路、爭人權(quán)、爭自由的精神,新時代更應該是一種站在時代潮頭勇于奮斗、勇于犧牲的精神[14]。
在眾多有關(guān)“二七精神”內(nèi)涵的表述中,如今應用較廣也是筆者比較傾向的,是“拼搏、奉獻、進取”[15]。另外,河南省總工會的一篇文章《氣壯山河與“二七”的歷史功績》對“二七精神”進行了解析:堅決徹底、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戰(zhàn)斗精神;萬眾一心、紀律嚴明、令行禁止的組織紀律性與集體奮斗的團隊精神;由分散斗爭到聯(lián)合斗爭、由經(jīng)濟斗爭到政治斗爭的革命首創(chuàng)精神[16]。
“二七精神”隸屬于革命精神范疇,如今已然成為我黨極其寶貴的歷史財富。時代推移,初心不改,21世紀的我們不應該淡忘“二七精神”,應對其進行大力宣傳,不斷從中汲取營養(yǎng),為我們完成新的歷史使命提供指導和借鑒。
回溯京漢鐵路大罷工的整體發(fā)展過程,其失敗的原因可以歸結(jié)為缺乏中國共產(chǎn)黨的有效指導。從史料角度進行分析,京漢鐵路大罷工時雖然成立了工會,然而工會中并未出現(xiàn)黨組織,中國共產(chǎn)黨對罷工的領導只是在大方向上進行指導,對于基層工人的影響力不足。而且,實際中參與罷工的共產(chǎn)黨員人數(shù)不足半百,這顯然與龐大的需求不符[5]。綜上可知,中國共產(chǎn)黨當時還比較弱小,還沒有足夠的力量融入工人群眾中,也就沒有足夠的力量去領導工人階級與強大的封建軍閥抗衡。
自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為人民謀利益,推動國家快速發(fā)展,促進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遇難而克,遇險而渡。無數(shù)成績一次又一次證明,中國共產(chǎn)黨是真正立足于人民權(quán)益,一心為人民謀幸福的優(yōu)秀政黨。倘若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的勵精圖治以及無數(shù)共產(chǎn)黨員的兢兢業(yè)業(yè),絕不可能有當前傲立東方的中華民族,更不可能有步入小康、享受幸福生活的中國人民。因此,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更需要夯實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地位不動搖,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為中國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二七精神”充分證明,中國共產(chǎn)黨真正心懷群眾、為民請命,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工作中心,這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能夠持續(xù)發(fā)展、積極進取、歷久彌新的重要原因。建黨至今,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目標一直與人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guān),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績。時代推移,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出現(xiàn)新的變化,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會變。為了完成新時期的艱巨任務,中國共產(chǎn)黨需要立足于人民,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牢牢植根于思想中、落實到行動上,不斷增強人民對黨的信任和信心,為黨的長期執(zhí)政樹立最可靠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新時期,需要堅定不移踐行中國夢,重視當前社會主要矛盾,保障人民利益,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最終實現(xiàn)人民幸福指數(shù)的快速攀升。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diào),必須將人民放在中心位置,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根基所在。未來必須進一步重視廣大群眾的重要價值,認可人民群眾是推動新中國進步發(fā)展的力量源泉。堅持一切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執(zhí)政為人民的公仆理念不動搖,緊緊依靠人民的力量解決社會發(fā)展中的各項難題,避免紙上談兵。真正將群眾路線視為實踐路線,在群眾的支持與擁護下打造盛世中國。
從“二七精神”里,我們可以看到理想信念對個人、階級和政黨的重要作用。心懷理念,身趨奮斗。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不管世界局勢如何變幻,絲毫不能動搖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決心。無論世情、國情、黨情如何變化,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信仰不變。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明燈,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理論成果,中國人民突破重重困阻,扎根革命,促進建設,堅定不移推行改革,取得了耀眼的成就,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新境界。
中國夢的發(fā)展與實現(xiàn)離不開科學信念的引導與支撐,因此,必須重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先進性,堅定理想,夯實信念,面對國內(nèi)外各種復雜環(huán)境所帶來的挑戰(zhàn),不懼怕,不退縮,牢牢秉持心中信念,肩扛中華民族復興的光榮重擔,腳踏實地,唯有如此才能讓中華民族永遠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時代,中國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的城市也必然會發(fā)展成世界大都市。在這個過程中,僅僅依靠經(jīng)濟的發(fā)展、高樓大廈的聳立是遠遠不夠的。一個城市的崛起,還必須要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獨一無二的文化名片。以鄭州市的發(fā)展為例,針對鄭州的現(xiàn)狀,需要大力傳承和弘揚“二七精神”,發(fā)揮“二七精神”的導向功能,真正為城市拓展留住精神根基。
當前,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新媒體發(fā)展迅速,新媒體已經(jīng)成為主要的輿論陣地和宣傳平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和價值觀念。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形式多樣的新媒體,是助力“二七精神”傳承和弘揚的不可忽視的力量。因此,鄭州市相關(guān)宣傳單位應利用新媒體,加強對京漢鐵路大罷工和“二七精神”的網(wǎng)絡宣傳。一方面,可以在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官方網(wǎng)站和“學習強國”等平臺推送關(guān)于京漢鐵路大罷工和“二七精神”的宣傳文章。另一方面,對京漢鐵路大罷工的相關(guān)史料進行搜集并分類整理,做成索引目錄,方便學者研究。充分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這個平臺,及時宣傳“二七精神”,讓“二七精神”走入尋常百姓家,讓那段斗爭歷史永遠被人們銘記,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向前發(fā)展。
歷史展覽是進行歷史教育和學習的重要載體。新時期宣傳和弘揚“二七精神”,需要借助歷史展覽的形式,利用實物、圖片、模型、文字資料等展品,再現(xiàn)京漢鐵路大罷工的歷史,引起人們思想上的感觸和共鳴。鄭州市建立的二七紀念堂以及二七紀念塔,成為鄭州市一張鮮紅奪目的革命名片,成為歷史展覽的重要場所。在這里,除了可以展覽館藏文物以外,有關(guān)京漢鐵路大罷工的一些文史資料匯編和著作也可以進行展覽。例如:《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史料匯編》《二七大罷工資料選編》《“二七”文獻》《“二七”罷工的故事》《施洋文集》《林祥謙小傳》《勞工神圣》等,都可以作為宣傳資料,供參觀者閱讀。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guān)鍵課程。課堂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拓展京漢鐵路大罷工的內(nèi)容,組織學生學習京漢鐵路大罷工的視頻、文字、圖片等資料,進一步領悟“二七精神”的實質(zhì)。與紀念館相距不遠或者交通較為便利的學校,還可以有計劃地帶領學生們?nèi)ゼo念館參觀,感受先烈的無畏精神和堅定信念。與此同時,要增強“二七精神”在黨校教育中的傳播力,進一步提升革命教育在黨校課程中的占比,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中共河南省委黨校和中共鄭州市委黨校應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立足于鄭州市豐沃的革命資源,將京漢鐵路大罷工和“二七精神”引入課堂,重視“二七精神”,夯實“二七精神”,使“二七精神”成為黨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黨員心中的革命之光。
1952年落成的二七紀念堂和1971年落成的二七紀念塔均是鄭州的城市名片,同時也是鄭州市極其寶貴的旅游資源。2006年,二七紀念塔與二七紀念堂先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顯示出國家對其的重視。2017年,二七紀念塔紅色基因再次得到肯定,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名錄》。由此可知,鄭州市在踐行“二七精神”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以及物質(zhì)基礎,通過建立“二七精神”旅游線路,能夠幫助更多群眾了解京漢鐵路大罷工的歷史,幫助新時代的年輕人扎根紅色土壤,洗滌心靈,增強對紅色革命思想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另外,以打造的紅色旅游資源帶動對“二七精神”的學習,傳播革命文化,培育新的時代精神。鄭州市要充分發(fā)揮“二七”紅色旅游資源,使“二七名城”的城市名片更加突出和響亮,更好地展現(xiàn)鄭州市的紅色文化底蘊,進一步推廣“二七精神”,提升群眾精神文化的高度。
京漢鐵路大罷工已經(jīng)過去90多年,但是“二七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今后,我們需要結(jié)合新時代的特點,繼續(xù)大力弘揚“二七精神”,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