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紅慶
安徽國際商務職業(yè)學院 文化旅游學院,安徽 合肥231131
人類教育發(fā)展的歷程經歷了教師職業(yè)專業(yè)化、印刷術教材專門化、授課班級化三個階段后,現正處于信息化技術的第四個階段。根據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披露,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為8.5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61.2%,其中在線教育用戶規(guī)模達2.32億人,大規(guī)模在線學習的基礎條件已經具備。伴隨著社會職業(yè)進一步細分,領域垂直特征更加明顯,人們的學習需求增大,也逐漸多樣化。根據《2019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yè)市場前瞻分析報告》顯示:在教育互聯網化需求的排序中,90后、00后學生對學歷提升、職業(yè)培訓的需求最強,在線學習剛需將持續(xù)趨強。人工智能、VR/AR等技術的發(fā)展與成熟,將VR/AR技術應用到教育領域,會提供更加便捷的學習場景,讓學習資源利用最大化、學習行為自主化、學習形式交互化、教學形式個性化、教學管理自動化,打破時間空間固定的傳統學習模式,為各階段、各地域的人類終身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學習方式正朝著適應個體需要的最優(yōu)化方式趨近。
互聯網時代里,社交場景的信息互動方式更加受到青年群體的熱捧,也在深度重構90后、00后的學習習慣和方法。與此場景相反,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卻不盡如人意。據人民網公布的一項高校調查報道顯示:48.06%的大學生對線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不認可[1]。如何推動高效思想政治課程創(chuàng)新發(fā)展,實現立德樹人。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9年,教育部黨組印發(fā)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首次提出了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的要求。
線上課程思政課程教學改革,需要發(fā)揮線上教學的友好交互、場景式學習的特質,形成理念、能力、方法、評價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實現任意點的課程思政移動教學,既解決傳統思想政治課程活力不夠的舊問題,又能直面線上教學中產生的新矛盾。簡而言之,就是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適應互聯網傳播特征,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豐富思想政治元素供給方式,優(yōu)化線上教學方法增強學生歸屬感,實施多元評價強化師生成功體驗。
面對網絡時代90后、00后的學生群體,已經具備自主思考能力。過度強調how-to-do先驗知識的傳承,反而會局限學生(無論是人或機器)對全局的最優(yōu)探索,因而妨礙其發(fā)揮天賦的創(chuàng)新潛能[2]。將社交體驗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在每一門專業(yè)課程中,遴選出符合課程特點、學習需要、受眾習慣的平臺,搭建出友好交互的群體社區(qū),激發(fā)師生、生生間開展互動社交體驗。
互聯網對“時空之圍”的打破,能對個體人實現全過程的任意連接,這也為全課程在線模式構提供了技術基礎。
全課程在線,教師要擁有全程上線能力:掌握PPT、視頻剪輯、微信自媒體的制作技術,通過線上課堂和建立微信公眾號、學習通、喜馬拉雅、B站、QQ群,與學生進行各類互動。其次是資源全程供給能力,對課程內容進行信息化轉化,建立微課、MOCOO、線上精品課程資源。在學生層面,也極大拓展了時間和空間的自由度,不需要再僅僅依靠課堂教師的資源供給,可以通過即時的互聯網搜尋、現場資源直播、校外資源采集、現場連線直播,實現課程資源形由文字形式向圖片、短視頻轉化,資源供給從有限時空到無時無地的傳播共享。在《大學語文》關于“鄉(xiāng)愁”的線上教學中,教師引導同學們開展了“身邊的故鄉(xiāng)”現場直播活動,由一位同學通過視頻連線帶領大家進入故鄉(xiāng)河流、街道、老字號等地域,講述故鄉(xiāng)變化,也增強了本土文化認同[3]。
提升線上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就要在用好網絡線、梳理知識線、建立情感線上下功夫。一是用好網絡線。就是充分發(fā)揮網絡的特質。在《大學語文》線上教學中,設置了“校友一線牽”活動,結合教學內容,每周一次邀請本專業(yè)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通過課堂連線直播方式,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并通過網絡與同學們們進行討論交流,提升了課堂吸引力。二是要梳理好知識線。少年遠游、青年奮斗、中年建功、老年歸鄉(xiāng)人生走向,強化了學生對中國文化傳統的體認,增強了學生對個體生命求索的體驗。三是是課堂的情感線。第一條是老師和學生的情感線,通過豐富的課堂形式、即時的評價激勵,實現課堂的吸粉引流和知識變現。第二條是學生和家長的情感線,通過課程中關于感恩、家鄉(xiāng)元素的挖掘傳遞,消解了學生長期在家的不穩(wěn)定情緒,同時能讓家長增強對學校育人效果的認同。第三條是學生與國家的情感線。在詩歌教學中,學生們不僅感受到了漢語吟詠的韻律美感,還真切感受到了詩歌背后的家國故事。強化從學生個人的理想抱負出發(fā),到積極擔當社會責任,最后到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情感線。
線上教學讓師生、生生以及企業(yè)的即時評價成為現實。線上教學中,可以開放適度的彈幕,設置主題討論,對課程內容、學生回答、教師教學開展有效的評價。同時,進行現場的連線直播,引入適合崗位的企業(yè)人員、優(yōu)秀畢業(yè)生進行訪談,并對同學們的表現進行現場點評。多元化、即時性的有效評價,能讓學生、老師通過社交體驗的方式,發(fā)現自身不足、獲得成功喜悅。
透析教育的未來發(fā)展態(tài)勢,線上教學將成為當下學校課堂教育的重要輔助、未來終身教育的基本形態(tài)。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知識的傳授和發(fā)現來喚醒(發(fā)掘)人性、完善人性、純化人性,在此基礎上,使人類智慧和文明借助某種表現手段和方法得以傳承與弘揚[4]。“互聯網+課堂”背景下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從根本上說就是在技術重構人類生活圖景的背景下,發(fā)揮互聯網的技術優(yōu)勢,賦能課堂思想政治教學,實現對學生道德價值的引導,對個體人性的完善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