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病蟲害發(fā)生的主要條件是溫度、濕度、菌源、蟲源、品種抗病性及栽培措施等。大棚蔬菜病蟲害生態(tài)防控技術就是通過以上生態(tài)因素的調控,達到減少化學農藥施用量、消除污染殘留、減少病蟲害的目的。
棚室溫度低是茄果類、瓜類灰霉病、疫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實踐中,應采用高畦雙膜覆蓋,棚室每3 m留一通風窗,晴天早揭草簾,下午及時蓋簾。溫度超過30 ℃時及時放風。冬春季平均氣溫低于15 ℃時,關閉通風口以達到較好的保溫效果。
光照不足,溫度難以保證。棚膜老化、透光性差、有水滴灰塵都會影響光照。試驗測定,采用無滴膜可使光照率增長20%左右。建棚時,要求棚室向西偏10°左右,以提高棚室溫度。
棚內濕度過大也是引發(fā)病害發(fā)生的重要因素。早上棚內相對濕度在90%以上時應及時放風20~30 min。實踐證明,采用雙膜覆蓋、膜下澆水、及時放風的蔬菜大棚,15:00 棚內相對濕度為62%;雙膜覆蓋、膜下滴灌的相對濕度為58%,單膜覆蓋的對照棚相對濕度為87%。
溫室大棚內二氧化碳濃度過低,影響蔬菜的光合作用,生長勢弱,抗病力弱。對部分管理水平較高的棚室,要求增施有機肥,增加二氧化碳,或是見瓜見果后,從揭草簾到12:00 增施二氧化碳氣肥,可明顯增強瓜果長勢,增強抗病性。
每667 m2用麥秸500~1000 kg 切成長4~6 cm 的小段,撒于地面,再均勻撒施石灰氮100 kg 或生石灰500 kg,翻地、鋪膜、灌水,然后密閉棚室15~20 d,夏季地表土溫達60 ℃,可有效控制枯萎病、線蟲及其他土傳病害,對重茬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可達95%。
可選擇云南黑籽南瓜或南砧1 號作砧木,對黃瓜苗和西瓜苗進行嫁接換根,可有效控制瓜類枯萎病的發(fā)生。
育苗前苗房徹底消毒,用敵敵畏熏殺滅除殘余蟲口,并控制外來蟲源。
溫室大棚內和附近地塊避免黃瓜、番茄、茄子、菜豆等混種。提倡種植白粉虱不喜食的十字花科蔬菜,以減少蟲源。秋冬溫室第一茬以種植芹菜、蒜黃等白粉虱不喜食、較耐低溫的蔬菜為宜,再種植其他蔬菜,可明顯減輕危害。
白粉虱對黃色有趨性,可在溫室內設置黃板誘殺。利用廢舊的纖維板或硬紙板,用油漆涂為橙黃色,再涂一層粘油(10 號機油加少許黃油),每667 m2設15~20 塊置于行間,與植株同高。
采用以上生態(tài)防控技術,棚室內化學農藥施用量一般可降低60%~80%,每667 m2可降低成本300~500元,提高產(chǎn)量20%~30%,有利于溫室大棚周圍有益生物群體增大,如蚜繭蜂、瓢蟲存儲量可達1.5 頭/m2,較大田增長60%以上,其生態(tài)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十分明顯。
每667 m2用10 kg 草木灰加水50 kg 浸泡24 h,取濾液噴施,可有效防治蚜蟲、黃守瓜等。如在草木灰濾液中加入適量敵百蟲,會增強藥劑觸殺熏蒸作用,提高對蚜蟲的殺傷效果。也可把草木灰直接撒施或溝施,既能防種蠅又能增產(chǎn)。
用10%的豬膽液加適量小蘇打、洗衣粉,能防治茄子立枯病、辣椒炭疽病,驅趕豇豆、豆角及瓜類上的蚜蟲、菜青蟲、蝸牛等害蟲。稀釋后的藥液可保持7 d 不失效。
用新鮮蓖麻葉1 kg 搗碎,加3 倍水浸泡后過濾,取濾液進行葉面噴施,可防治蚜蟲、菜青蟲、小菜蛾等害蟲;用蓖麻渣5 kg 加水20 kg 浸泡24 h 過濾,取濾液在晴天傍晚噴施,可有效防治種蠅、地老虎、蠐螬等害蟲。
1 kg 兔糞加10 kg 水,裝入桶內密封漚制20 d,用時攪拌均勻,澆在瓜菜根部,既能防治地老虎又能作肥料,一舉兩得。
用尿素、洗衣粉、水按1:4:400 的比例配制成尿—洗制劑防治蚜蟲,防治效果高于化學農藥,又有葉面追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