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彬,汪 薇,劉功良,于 輝,高蘇娟,白衛(wèi)東
(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輕工食品學院,廣東廣州 510225)
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化科學技術的逐漸發(fā)展,信息化技術也在不斷革新。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建設網絡強國已成為我國的發(fā)展目標。2014年,騰訊公司首次提出的“互聯網+”理論,為實現傳統行業(yè)和互聯網之間的無縫對接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發(fā)展模式。在此背景下,現代化教育也與時俱進,“互聯網+教育”模式加速了我國傳統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在眾多的網絡平臺中,微信公眾平臺脫穎而出,以其強大的交流功能,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在我國,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幾乎每人每天都在使用微信,因此以此平臺為載體,建立大學專業(yè)課程輔助教學系統,將更好地促進大學課程學習,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2-4]。
“食品生物化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重要的專業(yè)課程之一,是該專業(yè)學生進入大學后第一次接觸到的專業(yè)課程。該課程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互為輔助,加深理論知識點理解的同時,著重實踐應用,特別是在食品工業(yè)中的應用?!笆称飞锘瘜W”包含兩大部分的內容:一是食品中生物大分子介紹,簡稱物質篇;二是代謝篇,主要介紹在機體內生物大分子的代謝與調節(jié)。傳統的教學方式,理論課主要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實驗課是由教師設計好實驗方案,再由學生進行驗證性實驗。整個教學過程完全是被動式,即使教師布置了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但學生往往都沒有按要求去做,導致上課反映較慢,知識點上完就忘,教學效果非常不好。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學習依賴性強,教學互動性缺乏,這對于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大學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對“食品生物化學”的課程進行了多元化的教學改革和探索。利用微信這一被大學生廣泛使用的移動網絡平臺,建立了“食品生物化學”移動微課堂。
根據“食品生物化學”課程內容和學校學生學習特點,初步建立了“食品生物化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移動微課堂,在課程導航中主要設置了7個欄目,包括課程簡介、教師隊伍、課程建設、教學大綱、教學資源、在線交流和研究生課程。既滿足本科教學的需要,又補充了研究生教學的內容。
課程簡介主要介紹該課程的特點、主要內容、學習該課程的目的和意義,方便學生提前了解為何要學習“食品生物化學”,該課程有什么重要性,引起學生思想上的重視。
教師隊伍主要是對該課程的教師情況進行介紹,“食品生物化學”已建立了由白衛(wèi)東教授領頭的教學團隊,團隊成員6人,每位教師都有各自的研究方向,對教師個人的介紹,方便學生對教師有初步了解,激發(fā)學生對學科的興趣。
教學大綱則是讓學生了解該課程的具體信息,如學時、學分、考試方式,教學目的要求、教學內容和目標,以及推薦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源。
在教學資源中,課本中每章的重點內容以PPT的形式和微課視頻的方式進行展現,其內容與教師上課的內容不完全相同,既有重復又有擴展;學生在進行預習或復習時,不僅可以先對課堂內容進行預知和理解,又可擴展知識面,對其進行聯想。這樣在教師課堂上可以與教師形成良好的互動,不會因為對課程知識的完全陌生而一無所知,失去學習的興趣。后期將引入實驗視頻,方便學生在課程實驗前進行預習,提高學習效率。
在線交流是對課程教學互動性的一種有效補充,因為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教師需要完成教學規(guī)定的任務,因此留給學生答疑的時間非常有限,在線交流可以彌補這種缺陷,方便學生及時提出自己發(fā)現的問題,也有利于教師在充分思考后給予解答。對一些不善于表達的學生來說,這個環(huán)節(jié)更有利于學習交流;一個班上,主動和教師學習交流的學生可能不多,但是通過這個部分,其他學生可瀏覽問題和回答,慢慢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無形中也掌握了知識,潛移默化中也會發(fā)現自己有些什么問題不明白,這樣良性循環(huán),可有效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研究生課程資料,“食品生物化學”教學團隊不僅擔任本科教學,同時也負責研究生“高級食品生物化學”的教學任務,因此建設這一模塊,是方便學習相關課程的研究生查閱,主要以英文為主。對于本科生也是一種知識的延伸。
在微課應用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評測系統,可以讓學生自我檢測學習效果。此模塊由教師在線出題,形成題庫,學生可隨時進行某一章節(jié)的隨機檢測。方便學生上完課后及時了解自己是否已掌握好相關的知識。
手機微信是現代人極為熟知的一種社交平臺,微信自身帶有的聊天、文件傳送、視頻分享、朋友圈等功能為用戶提供了聽說讀寫和信息交流的載體[5]?!盎ヂ摼W+教育”與微信平臺的結合,使學習形式多樣化起來,擺脫了固定模式,不一定要去教室或圖書館,睡覺前、運動休息時,甚至是逛街空閑,隨時隨地想學就學,變被動為主動,逐漸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能力。
傳統的大學課堂主體是教師,以灌輸為主,不符合現代教育培養(yǎng)應用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要,大學教育應讓大學生成為學習主體,主動思考、主動創(chuàng)造,教師則做為引導者,引導學生去學習、探索。
“食品生物化學”借助微信這一平臺建立的微課程,正是利用這一優(yōu)勢,實現學生“碎片”化學習,將學生的被動學習漸漸轉化成主動學習[6]。特別是在線交流和在線測試這2個環(huán)節(jié),將課程延伸至課后時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使學生逐漸增強學習的自信,激勵學生努力學習。教師可以通過課堂上的引導,讓學生有目的地在線學習,微課程后臺數據可反饋給教師當天的訪問率,讓教師及時得知學生的訪問情況。
在線隨機檢測,可以讓學生查漏補缺,將模糊的知識點找出來重新學習。在線檢測可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清醒地認識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相關知識,有的放矢地增強補弱,增強學習自信,構成良性學習循環(huán)。
微課程借助的是微信這一平臺,以手機為載體,還要求一定的網絡條件,因此該方式需要學校網絡支持。在教室或校園其他環(huán)境網速需要滿足手機使用的需要,若網絡不暢,不僅影響正常的教學時間,還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微信平臺具有大量其他的文娛或聊天信息,如何保證學生真正學習的時間,還需要教師花費一定的精力引導和溝通交流。這也將無形中增加教師的工作量。
在如今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互聯網+教育”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輔相成,已是當代學生們學習的新方式;特別是在我國中小學課外培訓教育機構中已有較好的應用。我國高等教育也開始認識到這種教學方式的改變,更有利于高校課程教學的改革。羅怡、蔣湘平、王子浩、劉洋、譚倩等人[2-3,6-7]分別對微信公眾平臺輔助各課程教學的情況進行了研討,為利用微信建立相關課程的學習方式提供了參考。在“食品生物化學”課程教學中引入微信平臺輔助教學,基本能達到預期的課程改革目標,在打實理論基礎的前提下,補充更新新的內容,強化課前課后溝通交流,既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可提高學習效率,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取得較好的效果。
與傳統教學相比,微信在線微課的建立有著其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但也要認識到,這對教師來說將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8-9]。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制作視頻、在線答疑、在線交流、數據分析統計、調整教學方案等,因此將對高校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