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明
作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教育家,李吉林總是走在時代的前列。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她就開始了第一輪情境教學實驗,隨后又啟動第二輪實驗,均取得顯著成效。為此,江蘇省教委于1987 年專門成立“推廣李吉林教改經(jīng)驗領導小組”,開辦“李吉林教學實驗講習班”,來自全省60 多個縣市的90 余名學員參加了學習。時任普教局副局長的袁金華指出:以省教委的名義舉辦講習班,宣傳推廣一位老師的教改成果,這在江蘇還是第一次,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李吉林的教改方向正確、效果顯著、意義深遠。
為了培養(yǎng)更多李吉林式的教師,《江蘇教育》于1987 年第11 期推出“李吉林教改經(jīng)驗專輯”,集中刊發(fā)李吉林撰寫的《“從整體出發(fā),著眼兒童發(fā)展”第一輪實驗的回顧》《創(chuàng)設情境,優(yōu)化結構——“識字、閱讀、作文”三線同時起步初探》《情境教學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情境教學的探索過程及其理論依據(jù)》等4 篇論文以及記者采寫的講習班側記《一朵盛開的小學語文教改實驗之花》,深受小語界好評,各地小學紛紛組織情境教學觀摩和專題研討。由此,情境教學成為一個教育熱詞。
歷經(jīng)30 多年的不懈探索,情境教學已從當初的一種教學方法發(fā)展為一個生機勃勃的情境教育學派,被譽為“素質教育的一面鮮艷的旗幟”(柳斌語)。重新審視這期專輯,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對情境教育研究,還是對情境教學推廣,它都產(chǎn)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首先,準確提煉情境教學的基本主張。在專輯中,李吉林概括了情境教學促進兒童發(fā)展的“五要素”,使情境教學全面提高兒童素質的普遍意義得到確認;提出低年級“識字·閱讀·作文”三線并進實驗的操作流程,實現(xiàn)了教學結構的顛覆性重構;總結情境創(chuàng)設的“五種類型”和“六種途徑”,首次概括情境教學的定義,提出“情境教學是遵循反映論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創(chuàng)設典型場景,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言的一種教學”。這些主張后來雖有微調(diào),但核心思想從未改變,彰顯李吉林的理論自信和學術定力。
其次,科學總結李吉林的教改經(jīng)驗。通過講習班學員的集體研討,大家逐步形成共識,認為情境教學既汲取古典文論“意境說”的精華,又扎根于李吉林情境教學的實驗;其核心理念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兒童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其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創(chuàng)設人為優(yōu)化的情境,并將其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其主要價值是克服應試教育弊端,全面提高兒童素質。這就為“情境教學”延伸拓展到“情境教育”定下基調(diào),使李吉林成為素質教育的“先行者”。
最后,有效促進情境教學的推廣運用。盡管此前已有不少報刊宣傳報道過情境教學,但像《江蘇教育》這樣集中推廣情境教學尚屬首次,情境教學很快傳播到江蘇各地,實驗班也迅速擴展到1000 多個。那年,工作剛滿3 年的南通縣實驗小學實驗班教師王笑梅參加了“李吉林教學實驗講習班”,后來又潛心研讀專輯上的每一篇文章,就此點燃職業(yè)夢想。如今,已是“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的她,談起這段經(jīng)歷時依然激動不已,稱“這是我夢想啟航的地方”。正是有了大批有思想、有情懷和有擔當?shù)闹星嗄杲處?,情境教育才能薪火相傳,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