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附屬鎮(zhèn)江小學 李 想
當前,隨著“美術質檢”的普遍實施,小學美術課教學普遍存在的“有量無質”的問題日漸突出,即教師在課堂教授了許多繪畫技能,但一堂課下來,大多數學生基本都未達到課程要求的掌握程度。這個問題的存在不僅直接影響美術課的教學質量,而且影響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激發(fā)、美術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和基本美術素養(yǎng)的形成,已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為了切實解決這個問題,筆者根據自身的研究與實踐,從三個方面對美術課教學中“有量無質”的成因進行了剖析。
小學美術課教學中,常常存在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即教師不做完整的繪畫示范,美術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完整、循序漸進的示范,這是普遍現象。如“美麗的盤子”這一課,教師只出示繪畫要求,對學生具體應該怎么繪畫缺乏耐心指導與細致講解。為什么美術教師不進行示范?這與現行美術教師普遍存在的認識誤區(qū)有關。
多數小學美術教師認為示范是一種模式化的向導,對于鼓勵創(chuàng)新的美術學科而言,過多的示范會使學生作業(yè)呈現固定化的雷同,影響其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這種觀點看似正確,其實忽略了美術層次的問題對于美術初學者并不適用。初學者要打好美術基礎,沒有美術基礎的教學就沒有牢固的根基,是不可取的。美術教師過于崇尚創(chuàng)新的理念,忽視了學生的繪畫基礎。由此一來,在沒有教師示范的前提下,零基礎的學生不知繪畫從何下手,有繪畫基礎的學生往往消耗其以往的繪畫經驗進行作業(yè)繪制,課程結束后教學質量無明顯提升。這里,教師應分清專業(yè)創(chuàng)作和基礎創(chuàng)作的區(qū)別,對于大學生或研究生而言,他們要從事的是專業(yè)創(chuàng)作,這種創(chuàng)作是以基礎創(chuàng)作為前提的,在臨習和觀摩大量大師作品后進行的自我提升的創(chuàng)作。而小學美術還處在基礎創(chuàng)作階段,學生基礎薄弱。零基礎的創(chuàng)作應有前提,這個前提即為教師在美術課上的基礎示范。這一階段美術教師應把美術基本技法教給學生,學生在掌握了美術基本技法后,再嘗試創(chuàng)新表現。小學美術常規(guī)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忽視學生基本技法的掌握,而將學生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作為教學重點。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是在基本技法掌握的前提下進行的,學生基本技法都沒有掌握,創(chuàng)新思維只是空談,這也直接導致了美術課教學的“有量無質”。
美術教師的課上示范也直接影響學生的作業(yè)質量,教師示范分為同步示范與整體示范,不同的授課內容要求對應不同的示范方法。不同的內容,時間不能固定。如“手提袋”這種手工課,因對三年級大部分學生來講,手提袋的制作過程對美術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講稍顯復雜,教師應分步示范手提袋的制作方法,做到步步跟進、步步掌握。美術教師可以把示范的作品進行歸納、整理,每個學期收集一本課堂示范作品集,下學年對新生教授時在課堂欣賞環(huán)節(jié)可把本課相關的優(yōu)秀教師作品粘貼在教室四周,于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整體美術認知水平,逐漸實現美術課教學質的提升。南齊謝赫著作《畫品》中曾提到過六法的概念,六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傳移摹寫即為寫生和臨摹,謝赫六法至今仍被認為是繪畫作品評比的主要美學原則,可見臨摹在繪畫中的重要地位。教師的示范即在課堂為學生展示出臨習的范本,學生看得多了自然會掌握繪畫的技巧,日積月累才能漸漸提升美術課的教學質量。
小學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就是缺乏統(tǒng)一的考試。眾所周知,統(tǒng)考是教學“指揮棒”,美術質量監(jiān)測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點,提升美術教育教學水平。由于缺乏統(tǒng)考約束,小學美術在三個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第一,內容、進度“自行其是”。小學階段語文、數學、英語學科的教學安排、知識體系是統(tǒng)一且層層遞進的,但美術課程的安排缺乏嚴密的體系,知識點較為分散,部分知識點在每冊教材中會有延續(xù),且知識點的連接不緊密。加之小學美術教學缺乏統(tǒng)考約束,小學美術統(tǒng)考多數只在高年級段進行,導致學校層面不太關注美術學科。近年來,中小學美術教學已經開始倡導大單元教學,單元教學可使美術課堂教學知識體系更為嚴密。如水墨課程的學習有層層遞進的效果,由淺入深,先練習用筆,再漸漸掌握用墨,最后筆墨結合慢慢嘗試創(chuàng)作。與以往小學水墨課堂的淺嘗輒止不同,美術大單元教學會使部分課程更深入、更系統(tǒng)化。小學語文、數學、英語學科教學內容、進度、掌握程度較為統(tǒng)一,小學美術學科到期末時常常采取各校自行組織監(jiān)測的方式對一學年美術教學質量進行年終評定,美術學科統(tǒng)考約束的缺失,也導致了美術課教學的“有量無質”。
第二,是否掌握“漠不關心”。在小學課堂教學后,語文、數學、英語學科通常會布置課后練習作業(yè),用于鞏固學生課堂所學知識。掌握了基礎知識后,練習的題目千變萬化,歸根結底是對課堂知識的舉一反三。但小學美術課教學后,從無作業(yè)和練習,如果布置了相應的美術作業(yè),在大部分教師和家長眼中也被認為是不重要的,是可做可不做的。這種固化的思維模式來自長久以來小學教育中對“主科(語文、數學、英語)”的重視,對“副科(音樂、體育、美術)”的輕視。小學美術課后作業(yè)應同樣引起重視,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布置小學美術作業(yè)能拓寬學生思維,調劑課后生活;(2)布置小學美術作業(yè)有利于課堂新授;(3)布置小學美術作業(yè)有利于真正達到教學目標中的情感目標;(4)布置小學美術作業(yè)有利于解決教學難點。
第三,教學管理“相對松懈”。由于沒有統(tǒng)考壓力,學校對美術的教學管理相對語文、數學、英語學科而言會比較松懈。上級對美術教學的管理不當,導致教師上課隨意,往往都是走形式、走過場。并且學校往往對美術比賽、競賽比較重視,認為比賽競賽的獲獎是對學校榮譽的提升,在有形或無形中忽視了對美術學科課堂教學的管理。由于教學管理上不要求美術課程當堂掌握知識,所以很多時候美術課堂教學只是照本宣科,學生缺乏后續(xù)的練習與跟進。
小學美術教師對教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賴,甚至認為沒有必要花費心思自行編寫教案,只要按照教參的要求與設計按部就班地教學就行了。因此,教案的寫法、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具體教法的使用,大都照搬教參的一般要求。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將美術教參關于教學時間分配的一般要求(通常將40 分鐘美術課固化為教授15 分鐘、學生自主繪畫15 分鐘、評價8 分鐘、拓展2 分鐘)當作固定模式,不管上什么課,也不管合適不合適,都照此時間分配,依葫蘆畫瓢。如有的班級學生繪畫基礎較差,美術課教授環(huán)節(jié)中的教師示范環(huán)節(jié)時間可適當延長,學生只有多看教師的示范,才能漸漸提升其美術繪畫水平。再如有的班級學生繪畫基礎教好,美術課堂就要給予學生充分的繪畫時間去呈現作品。小學美術課固化的時間限制“量”都無法保證,“質”更無從談起。量變到質變的轉化是有前提的,美術繪畫當堂無法完成,學生以后更沒有再次繪畫的機會,美術技能的掌握往往停滯在初級水平,長此以往,學生對美術便喪失了興趣。所以,固化的授課時間限制是學生當堂掌握的硬傷。
由于小學美術教師普遍習慣照搬教參,因而教研活動也常依據教參依葫蘆畫瓢。盡管市里對教研活動的要求比較嚴格,但是到了區(qū)里和學校就逐漸變得“中心嚴邊緣松”了。很多學校的教研活動都不同程度地走過場、走形式,基本不研究教學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多數為統(tǒng)一教案和進度,或者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聽課、評課來代替教研活動。即便少數教師將課堂教學“有量無質”的問題提出來,也得不到大家的響應,甚至還遭到譏諷。我們曾寄希望于市區(qū)級公開課的指引,但結果也讓我們失望,即市區(qū)級公開課的重心常常在教師身上,評價環(huán)節(jié)也多是關注教師的“教”,很少關注到課堂中學生掌握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