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石碼中心小學 鄭藝惠
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不光要完成語文知識的傳遞,還要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運用方法,將其作為一項工具融入學習和生活當中。探究式學習從學習興趣、學習自主性的角度出發(fā),將學生重新置于語文課堂的核心位置,借助一系列創(chuàng)新教學方案的實踐,有利于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
探究式學習以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為出發(fā)點,在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引導和推動下,才能產生探究式學習行為。因此在開展探究式學習時,首先應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細化的解讀,給出更多學生感興趣且值得探究的知識切入點,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和探究習慣的養(yǎng)成。例如,在講讀語文課文的過程中,在正式講解前經過2—3 遍的朗讀,學生已經能對其中包含的事物、人物、事件等有一定的認識,并產生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該教學經驗足以證明,深度學習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深層次思考,在認識、分析、判斷的過程中,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不斷積累,引發(fā)探究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每一知識模塊的教育價值,帶領學生多角度認識、分析知識點,并合理進行知識拓展。例如,《小壁虎借尾巴》這一題目即描繪出課文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在正式講解之前,可首先帶領學生分析題目,探究小壁虎有哪些特點、小壁虎為什么要借尾巴、尾巴的作用有哪些。學生對文章還沒有較多的認識,思維受限程度較低,探究題目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發(fā)表言論和想法的機會,促使學生從讀故事的角色轉變?yōu)閷懝适碌慕巧I罨虒W內容就是要向學生強調語文教材中每一段文字都有其探究價值,通過長期訓練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深入分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全面提升其探究意識。
巧妙設問能夠引導學生思維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并通過多個問題的搭配,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科學的語文知識探究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傳遞。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對每一篇課文、每一模塊知識的學習目標進行明確,分析通過教學學生應掌握哪些語文方法、得到哪方面能力的訓練,以此為基礎進行問題設置,保證問題的提出能夠輔助教學目標的充分達成。例如《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課,文章第四段對周總理的衣著、神態(tài)、動作等進行了詳細的描寫,意在突出周總理親切和藹、平易近人的性格特點,深化周總理對于傣族人民的熱愛。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很難通過形容性的語言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此時,教師可以給出三個問題:“周總理的衣著是怎樣的?觀察圖片,對比周總理的衣著與普通傣族人民存在哪些相似之處?在生活中,與你穿著同樣校服的人給你帶來哪些感受?”學生帶著問題到課文及教師給出的圖片中尋找答案,通過特點總結、對比分析、生活聯(lián)系,學生很容易能夠將周總理的衣著特點與其在傣族人民心中的形象相結合,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刻含義。
在設問的過程中,還應注意問題要與學生的探究能力相適應,避免提出學生當前水平下難以理解的問題;并通過不同的提問方式實現(xiàn)課上差異化教學,確保每名學生、每個階段的學生都能通過問題引導順利完成探究式學習過程。
小組學習能夠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狀態(tài)下完成語文學習,個人認知在集體探究中發(fā)酵、升華,能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發(fā)散,對同一知識點產生更深、更廣的理解。同時,小組學習還能檢驗學生對探究式學習方法的掌握程度,并通過自主實踐,進一步提高其探究能力。在執(zhí)行小組學習策略時,應充分利用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通過小組對抗引發(fā)良性競爭,促進學生踴躍加入小組探究學習當中。劃分學習小組時,應將不同語文學習能力的學生交叉,確保每組學生學習實力平均,以順利完成探究式學習任務??赏ㄟ^組內崗位的設置,使學生在小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確保積極參與,保證每名學生的探究能力都能得到提升。例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的學習中,要求學生小組自主閱讀原文,找到西沙群島存在哪些物質資源,并使用三個形容詞描述該資源的豐富程度,答案最全面且用時最短的小組獲勝并給予獎勵。筆者在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少小組想出每人負責一段的方法,相互合作以最快的時間完成了課文分析,掌握了更多高效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將深化學習、巧妙設問、小組學習等教學方法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從探究意識的培養(yǎng)開始,能夠促使學生自主加入探究式學習當中,逐漸提高探究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