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馬塘小學 錢紅梅
語文是小學教育實踐中的基礎性學科,在小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語文知識學習得不好,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對于教師來說,積極探索全新的語文教學形式,改變當前教學中存在的缺陷和弊端,一直是教學過程中比較關鍵的問題。生成性資源是一種能夠有效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途徑,如果能將生成性資源進行較好的開發(fā)和利用,將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作用。
1.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豐富性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學生的認知水平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已經(jīng)逐漸暴露出了諸多方面的問題和缺陷,不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fā)展。尤其是近年來,各種全新的教學手段層出不窮,面對復雜多變的教育發(fā)展趨勢,很多教師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xiàn)不知所措的情況,在眾多教育方法之中眼花繚亂,不知道該如何進行選擇。也就是說,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效果,而生成性資源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幫助教師快速理清教學思路,整合相關教育資源,進而有效應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同時,生成性資源也是提高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質量較為便捷的方式,對于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都將起到十分明顯的作用。
2.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伴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良好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是學生以后學習和發(fā)展的基礎條件。但是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形式過于關注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程度,因此教學計劃的編制和教學目標的確定,也基本都是圍繞理論知識水平進行,對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很多教師并沒有給予足夠關注。而要想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目標,需要教師在設定教學計劃的時候就將其納入考慮范圍,然后通過不斷的積累和實踐,在夯實學生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目標。生成性資源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讓學生擁有更多獨立思考和實踐的機會,這對于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1.圍繞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提升生成性資源利用的針對性。以往教師開展教學都是按照統(tǒng)一的教學標準,按部就班地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在這樣的情況下,整齊劃一的教學目標缺乏差異性,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是各不相同的,所以這種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顯然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實際學習要求。隨著教育觀念的發(fā)展,課程設計形式和教育方法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因此傳統(tǒng)教學標準也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相距甚遠。所以對于教師來說,要想保證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就應該積極轉變教學形式,適應新情況和新思路,提高生成性資源利用的針對性。
例如,一年級《比尾巴》這節(jié)課的教學片段。
老師:咱們班誰讀書讀得最棒?
學生看看四周,突然大叫:老師!
所有學生三三兩兩喊起來:老師,老師!
老師愣了一下,再問:咱們班誰讀得最棒?
學生仍回答:老師,老師。
老師靈機一動:老師?。『冒?,大家都說老師讀得最棒,那老師就來讀一讀。
于是,老師讀了三個問句,再指名讀了三個答句。
其實,老師的本意是讓小朋友們推薦一個讀書讀得最好的小朋友來讀一讀三個問句,讀出問的語氣,給全班做個示范,讓其他小朋友來學習,再請其他小朋友來回答,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來指導朗讀。像這樣的“偶爾”,考驗的就是教者的教育機智,如何巧妙地化解尷尬,合理地運用這一突發(fā)性狀況,是每個語文老師應有的應對能力。一年級小朋友經(jīng)常不按常規(guī)出牌,這就讓課堂有了好多“生成”。這位老師并沒有一直糾結于選一個學生,也沒有加以過多的解釋,而是靈敏地捕捉到這一瞬間,并且快速地做出回應,將錯就錯,順理成章地完成了教者的示范朗讀,在學生需要的時候給予示范性指導,合理運用了這一生成性資源,其效果自然不言而喻,這一環(huán)節(jié)也因此成為了課堂的亮點。
2.利用生成性資源突出小學生的主體性。一直以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都是教學實踐中比較重要的問題。但是在傳統(tǒng)教學理念之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逐漸淡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是按照教師的思路和想法進行學習活動的。在當前的教育發(fā)展趨勢下,必須扭轉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打破以教師為主體、以理論知識傳遞為目標的陳舊教學觀念,逐漸將教學變成以學生為主體,以綜合素質發(fā)展為目標的現(xiàn)代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例如,在一年級《荷葉圓圓》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寫生字“魚”的片段。
老師:誰能給“魚”組個詞?
孩子們暢所欲言:電魚、小丑魚、鯨魚、鱷魚、美人魚……
老師:你們懂得可真多!
突然,一學生舉手:老師,我又想到了一個,炒魷魚。
孩子們似乎都聽懂了,我追問:你們知道什么是“炒魷魚”?
孩子們紛紛舉手:就是把魷魚放在鍋里炒。
一生補充:有的是魷魚圈,有的是魷魚片。
老師:我還知道“炒魷魚”的另外一個意思,我們都知道魷魚一炒就卷起來了,所以它還有一個比喻義,就是卷鋪蓋走人,是指被老板辭退了,解雇了,沒有工作,失業(yè)了!舉個例子……
孩子們聽完恍然大悟,哈哈大笑。
這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識字寫字的教學過程,在學習“魚”的時候,我利用象形字的特點讓孩子們結合魚的樣子識記生字,孩子們?nèi)の栋蝗?。接著,又利用擴詞的形式讓孩子們了解了魚的種類。有的孩子確實懂得很多,在課堂上尤為自信,頗為驕傲,也使得所有的孩子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興趣,大家腦洞大開,以至于出現(xiàn)了“美人魚”“炒魷魚”這樣的詞語,課堂氣氛頓時活躍了許多。
“炒魷魚”這個詞語是我沒有預料到的,這是課堂新的生成,我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資源,抓住契機不斷追問。孩子們輕松地解決了詞語的本義,而詞語的比喻義卻無法觸及。于是,我引導孩子利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魷魚一炒就卷起來了,從而引出比喻義,比喻卷鋪蓋走人,指被解雇,并且巧妙地列舉了一個事例,勉勵孩子們現(xiàn)在努力學習,將來好好工作,免得被“炒魷魚”。孩子們在愉快、幽默的氛圍中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學習的興致意猶未盡。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積極利用生成性資源,激發(fā)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夯實小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不斷提升。